上海「疆青」五十年血淚
作者: 裴毅然

大陸傳真

更新於︰2012-01-08 Print Friendly and PDF

  二○○一年十一月的張維敏案,一審從重三年半,激起上海新疆退休老知青的千人大請願,「疆青」問題再次牽引公眾視線。他們何以還在折騰?自然生存現狀不佳。本文依據謝敏幹先生近年出版的《新疆上海知青名人錄》、《新疆上海知青四十年大事記》,結合網訊,撩示弱勢「疆青」現狀。

  二○○一年十一月的張維敏案,一審從重三年半,激起上海新疆退休老知青的千人大請願,「疆青」問題再次牽引公眾視線。他們何以還在折騰?自然生存現狀不佳。本文依據謝敏幹先生近年出版的《新疆上海知青名人錄》、《新疆上海知青四十年大事記》,結合網訊,撩示弱勢「疆青」現狀。

  順便說一下,十萬進疆滬青早就分化,有的「先進疆青」因呼應「主旋律」一路撈好處,科處廳省的官幹幹。在疆退休的廳級「疆青」,養老金漲至近七千,極個別者至今還在公開唱高調──「青春無悔」。他們的「虛假」壓著大多數「疆青」的真實,襯墊著絕大多數「疆青」一生的苦難。

兩個典型:歐陽璉、張維敏

  歐陽璉─一九四二年出生上海工人家庭,六四年入疆,任見習副排長。高中時當過團委副書記,六八年結婚,妻子亦為兵團女滬青。文革中攜妻艱難漂泊三年。七二年,妻子因卵巢惡性腫瘤病逝,年僅二十六歲。

  歐陽璉的人生亮點是「阿克蘇事件」總指揮,擺棺大絕食,獲刑四年,實蹲三年一個月。八四年初出獄後,要求不回阿克蘇農一師十四團,遭拒。於是,歐陽璉「盲流」回滬,逃票奔波於疆滬,販運瓜果。只能借住朋友家。八六年四月,四十四歲的歐陽璉娶上海盲女為妻,結婚後被允許進上海,圓了多年的回鄉夢。戶口雖然回滬,但找不到工作。三度當臨時工,三度被辭。九五年被鄭帶動上訪潮」。十二月二十六日晚,被「拘留審查」,除夕放出。

  最後,歐陽璉被安排看守弄堂大門,照顧盲妻。○二年五月,退休,月領七百二十一元。如今漲至兩千出頭,算是疆青中善終者。

  張維敏─四八年一月出生於滬,六三年十五歲入疆。父親五八年送閩勞教,兩年後去世。子女五人,全靠黑龍江林場的大姐補貼。為減輕家庭負擔,幼女張維敏報名入疆。

  七九年二月,張維敏積極參加回城潮。八○年與疆青丈夫謝虎禮參加阿克蘇大絕食。十二月,一家四口拿到回滬「三證」。八一年終於回滬。旋因「三證」作廢,夫婦倆自製康樂棋盤謀生。國務院九十一號文件下達,同意符合條件的五千疆青回城,再安排一萬疆青調往江蘇大豐縣海豐農場,其餘四萬滬青必須「穩定在疆」。張維敏夫婦成為動員回疆對象,在滬「五不准」。捱至八二年,夫婦倆只能返疆。

  八八年八月,謝虎禮帶著兩個孩子再次倒流回滬,加入「五千賴滬知青」行列。張維敏距離退休不到十年,便留疆捱日。九三年,已滿三十年工齡的張維敏獲准「內退」,每月發百分之四十工資,一百四十六元,終於回鄉。十二月,她與丈夫及女兒憑三證入戶上海。

  九○年代,疆青退休陸續回滬,但因退休金過低,且疆款滬用,二地價差甚大,加上住房、醫療等問題,生活普遍艱難。九八年,張維敏正式退休,每月退休金二百五十元八角。是年,上海巿府向一九八九年前自動離疆的老知青及外地配偶,發放生活與醫療補助二百八十二元,後漸漲至三百六十九元,「新疆賴青」故亦稱「三六九」。在疆退休滬青心理失衡。

  二○○三年五月七日,上海巿府再次讓步,准允「三六九」享有上海職工待遇。五千「三六九」終於笑了,而近三萬「新疆退青」則哭了。如今,「三六九」退休金至少一千九,「新疆退青」不到一千五。尤其每年醫療報銷限額相差二十五萬!張維敏因堅持在疆,最後還不如「逃疆」的丈夫,刺激尤深。二○○三年七月十五日,千名新疆退青聚集兵團辦事處開始上訪,張維敏當然是積極分子,他們要求與「三六九」同享待遇,主要是退休金與醫保。

  張維敏案以「擾亂社會秩序」罪,十二月二十三日十四時,張維敏案二審開庭,官方有所讓步,直接宣判「判三緩三」,八分鐘完活,當場釋放張維敏。上月底,疆青聯名信遞交後,法官放話:「本案事實清楚,律師沒什麼用。」原來直接宣判,確實用不著律師。

政府頭痛,知青政策根本錯誤

  「疆青」的悲苦資訊不少。反映現在國家根本不管知青問題,新疆內退的每月只有一百四十三元待遇,連吃飯錢都不夠。「我們這些六六年支邊的,就這樣生活在最底層,真是白支邊了。」當年支疆青年,現在都六、七十歲了,到了退休年齡也沒退休金可領,生活很困難,還有病。老知青,不懂電腦不會上網,資訊堵塞,思想老舊,不少精神還有早年的紅色恐怖,不會維護個人權利。

  上海「疆青」問題,一直令滬疆兩地政府撓頭。由於「疆青」主訴返滬,主攻方向還是上海巿府。九三年二月十一日,滬青入疆三十周年,滬視攝製電視專題行《塔里木之行||訪在疆部分上海知青》,當天剛播出上集,由於內有一些在疆滬青的真實鏡頭與艱苦實況,「社會反響強烈」,中集、下集,被緊急叫停。九六年八月,央視「新聞聯播」播出新華社報導:一九五四年成立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一支不穿軍裝、不要軍餉、沒有轉業的特殊部隊,而且還為各大城市解決了壓縮人口、解決就業等大難題;更有保衛邊疆等重大貢獻......可是,在這一連串「知青貢獻」的背後,卻以支付一代知青的自由意願為代價。否則,這麼「花好稻好的事兒,怎麼不繼續下去?一千八百萬知青怎麼都回城了?就是疆青先進,一個個在疆都有「位子」,退休後還不是一個個連子女都回滬定居。

  六七年一月,上海知青家長造反團四十餘人到達新疆兵團農一師(阿克蘇墾區),搜集滬青遭受迫害的材料,以便返滬向上海巿府提出回城要求。被《新疆日報》指為煽動支邊青年回滬大陰謀。官家與疆青普遍意願,強烈對立。八○年四月三十日,喀什農三師四十八團六連獸醫、文化教員兼軍械保管員陳志華(滬青),回城無望,打死該連幹部工人八人、打傷一人,再攜槍逃跑,後被追捕擊斃。

  三萬滬青「穩定在疆」,成為上海三十年長甩不去的「不穩定因素」,財政上也至少貼進去幾十個億。如辦那個海豐農場,當地並不願意接受這麻煩的一萬疆青,上海巿府每年得給大豐縣一大筆錢,按知青工資的十四個月貼補。落戶農場的疆青,不少長年居滬,工資照領,農場財政當然難以為繼。上海巿府掏了錢還挨罵,根本原因還是當時上海住房欠賬太狠,無法安排更多職崗,只好「能推則推」,最後欠賬越欠越狠,「利息」越付越高。

  宏觀上,上山下鄉運動違背歷史潮流,不走工業化知識化之正道,將一代青年統統投給「難有作為」的山區農村,僅一個上海城就走了一百二十五萬知青(一九六二─七九年)。這種掏空城市後力的蠢事,也只有「偉光正」做得出來,既「史無前例」,亦不可能「後有來者」。中共發瘋,國人吃藥,一代知青虛擲大好青春,國家發展嚴重拖滯。截止文革結束,新疆建設兵團長期虧損。2毛澤東與他的同事們怎麼沒有一點治國常識?黨內外士林只能瞪眼瞅著國家步入荒唐左巷,毫無辦法。

    二○一一年十二月九日─十三日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