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愛的故事
作者: 江上雲、田習如

台灣舞台

更新於︰2011-12-29 Print Friendly and PDF

今年最轟動電影之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劇情中,女主角沈佳宜是個做事一板一眼、乖巧用功的好學生,清純的她成了班上許多男孩心儀的對象。「簡直就是當年蔡英文的翻版,」對純情年代的蔡英文有所了解的人士如是說。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在選舉期間出了一本小傳,談了她的成長生涯、求學及工作。這本書讓大家對謎樣的蔡英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但是,有關感情的部分,重視維護私領域空間的蔡英文隻字不提,難以滿足外界的好奇心。尤其在國民黨猛打「第一夫人」周美青這個形象牌的時刻,蔡英文身邊沒有「未來的第一先生」分憂解勞,難免更讓支持者關心她的感情世界。

蔡英文不談自己的感情生活

蔡英文不願公開談論感情世界,最近由於參選總統不得不面對媒體咄咄逼人的追問,她也只勉強蹦出一句:年輕時候該做過的事,都做過了。然後,就再也吐不出隻字片語。

私下「更正」,證實了一段感情

有一段感情,曾經見諸文字,蔡英文對此沒有否認,只有提出修正意見。那就是一九七八年她留學美國康乃爾大學讀碩士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心儀的男朋友;但是優秀的他卻不幸意外喪生,讓她痛苦了許久。當時,媒體描述這位純愛對象是因車禍喪生,蔡英文事後特地私下「更正」說不是車禍,而是登山發生意外,算是間接地證實了這段感情。

其實,蔡英文在台大法律系就讀期間,班上就傳出「很多男同學在追她」,被傳得最多的一位,是有「人權律師」稱號的邱晃泉。邱晃泉曾任台灣人 權促進會會長、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早年常為黨外、弱勢者義務辯護,在社運界普獲好評。溫文儒雅的邱晃泉,有點像是蔡英文喜歡的南韓偶像明星裴勇俊那一 型;同學間傳出的說法是當年「蔡英文的媽媽特別喜歡他」,黏媽媽的么女蔡英文自然也對他生出好感。然而兩人後來各奔東西,如今感情已昇華為友情。

對此,邱晃泉笑稱「我們念書的時候還在戒嚴年代,無法打開心內的門窗」,他否認曾被小英媽媽當作「未來女婿」看待的說法;但仍記得當年跟同學們去蔡英文在陽明山上的家時,品嚐蔡媽媽所做蛋包飯的美好滋味。

邱晃泉不否認「班上有好多男生對蔡英文有好感,後來也有幾位採取行動」,但「追蔡英文很不容易,她家那麼遠,當年只能坐公車慢慢晃上去,下車時頭都暈了,山上又冷,根本很難『站崗』,」他說。

他形容蔡英文是同學之中「唯一聽得到遠方傳來鼓聲的人」,在大學時代蔡英文就勤於閱讀歷史、經濟的書籍,早就深思並明白自己未來的志向,其他同學多半還不知天高地厚,或者只知準備留學移民、司法官考試,「其他人,包括追求她的人,相形之下都顯得平凡,」邱晃泉說。

小英究竟和他,以及其他男同學有哪些「愛的故事」?邱晃泉避而不答,強調「那個年代沒有什麼手牽手的事情啦」,並說當年「只不過是大三的時候蔡英文當班代,我當副班代,我們合作無間,而且我都聽她的」;接著又感嘆「年輕時五、六年的時間就彷彿像過了半輩子,期間發生很大的變化,人生往往自此走向不同的方向」。

「人家已經兒女成群……」

蔡英文大學一畢業就出國留學,邱晃泉則是先當兵、工作一段時間後才去英國劍橋大學念書,後來男方已有了家室,不過兩人仍是非常好的朋友。

九○年代台灣民主化風起雲湧,邱晃泉幫社會運動人士義務辯護時,蔡英文提醒他要小心因應,關心之情不在話下;如今蔡英文上電視參加總統候選人辯論,邱晃泉建議她穿深色服裝、頭髮要有點蓬鬆,才有「working woman」的專業形象,免得像之前與馬英九辯論ECFA時穿「牛糞色」毛衣、髮型又太服貼、死板,在服裝上不夠用心

朋 友間公認滿有品味的邱晃泉,敢如此批評平常不重裝扮的蔡英文造型,也凸顯兩人交情深厚。此外,《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這本蔡英文小傳,邱晃泉不等小英送 他,就先自掏腰包買了二十本送給別人;他還曾經珍藏一張蔡英文罕見地穿著裙裝的黑白照片,一再讚賞那張照片的美感,原本打算讓小英用在競選文宣上,可惜照 片竟然遺失,讓他惋惜不已。

同班同學另外「點名」目前在台中擔任律師的楊盤江,當年從大一開始就一直學業很好,與原先成績普通、到了大三念英美法才開竅的蔡英文,可能因為常切磋功課,在班上也曾被看作「互相欣賞的一對」。

此 外,國內最早開始研究電腦相關智財權法律的律師陳家駿,雖是蔡英文大學同學,不過兩人被週遭朋友「配對」是在畢業之後。熟悉兩人的朋友說,陳家駿和蔡英文 是當年留學後回台的少數同學(當年有能力留學者多半都留在歐美定居),加上都是主攻商務領域,因此很自然就會有合作機會。

(本文節錄自388期《財訊雙週刊》)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