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感慨萬千 重新奮起
作者: 編輯部

專題

更新於︰2011-11-06 Print Friendly and PDF

1912年2月15日,清帝宣布退位第三天,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率領國民政府文武高官拜祭明孝陵,以示「驅逐韃虜」的民族主義大功告成。一身戎裝的孫中山位居正中,右手是陸軍總長黃興。


● 1912年2月15日,清帝宣布退位第三天,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率領文武高官拜祭明孝陵,以示反清復明、驅逐韃虜的民族主義大功告成。一身戎裝的孫中山位居正中,右手是陸軍總長黃興、京城衛戌總督徐紹禎。左手是海軍總長黃鍾瑛、教育總長蔡元培(半側面)。(老照片)

   1911年雙十武昌起義、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辛亥革命一舉推翻清王朝,結束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這場革命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而且,沒有大規模戰爭和暴亂,沒有生靈塗炭、民不聊生。這是一場光榮的革命,這是中國人的光榮。

但是,100年過去,全世界民主國家已經由20多個,擴展到140個以上,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實現了民主化,中國卻退步到成為全球最頑固的一個共產黨專制堡壘。一個和平時期62年不舉行大選的國家,一個公然禁止新聞自由、組黨自由、人權沒有保障的國家。

因此,有良知的中國人,在緬懷百年前的光榮時,無不感慨萬千,羞愧不已。辛亥百年的紀念難免成為一次民族的集體反省,回顧百年歷程,發掘被掩蓋的歷史真相,啟迪被毒害、被洗腦、被麻木的心靈,喚起沉睡的勇氣,尋找自由民主的新路向。

本專題便是以近年大量的歷史研究為基礎,對辛亥革命的成敗、風雲人物的功過作出獨立的評價。包括當年革命派、立憲派的分歧、清末的改革、孫中山、袁世凱、宋教仁、蔣介石等人的歷史地位,以至今日中國憲政民主轉型的可能性,台灣民主的新形勢……都有不同角度和深度的探索、分析。論述超越百年慶典的官式文章和老套說辭。(編輯部)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