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樓懷舊
作者: 冉茂芹

藝術天地

更新於︰2011-09-05 Print Friendly and PDF

● 茂華的業餘愛好,在人物素描頭像的寫生上頗下功夫,不僅能傳神而且有板有眼,而這些功力全得自於自學。我卻不過他再次地提議,希望我將我們早已消失的老家畫成油畫,留作紀念,也因為他的這張速寫的可信而欣然命筆,據此敷彩油畫,四、五個鐘頭下來終可擱筆。

我們的舊居:長巷子29號(冉茂芹畫)

  那是文革時期他的一幅速寫:紅英巷40號。這幅畫喚起我們兄弟無盡的回憶,這個地址是湖南省常德市的中心,向南正對著沅江邊,向北直通北門。一條長巷弄,原名叫長巷子,文革時改名紅英巷,改革開放後城市擴街時遭到徹底拆除,為現名「朗州路」的路面取代了。

冉茂華(金鐘)的速寫、素描、水墨習作

  茂華喜歡畫畫與我無關,我的愛上美術與他也沒有關係,說不定倒是與我們的大姑媽有關,她早年讀師範,在中、小學任教時曾兼教美術,並且與年輕時的丁玲(近代文學家,文化名人)相稔熟。茂華學水力發電工程,工作在北京水力設計院,奔走於大江南北。當我只能在《美術》雜誌上欣賞羅工柳留學蘇聯的寫生畫作時,他已在北京親自拜訪羅工柳了。多年來,他的業餘愛好,在人物素描頭像的寫生上頗下功夫,不僅能傳神而且有板有眼,而這些功力全得自於自學。

  我卻不過他再次地提議,也因為此圖的可信而欣然命筆,据此敷彩油畫,四、五個鐘頭下來終可擱筆。

  我邊畫邊回憶,二樓住著耿老師一家,耿老師在常德縣中學教書,安徽人,極斯文,耿太太身量大,豪爽、開朗,有一女一子,姊湘文、弟湘武。都長得清秀、可愛。耿老師的弟弟住樓下後截,他塊頭不小,留一大把花白鬍子,以雙輪人力車去沅江邊載河水出賣為生。畫中的正門進去有小小中庭,為我們家與甘家的廚房和過堂。甘家就住對著大門的邊間,兩老有兩個女兒和一兒子,兩女兒都出落得活潑清麗,後來的歸宿我當然搞不清楚了。兒子的小名蠻好玩:貓砣。

  我大姑很早退休,五十年代初住過呂祖廟、雷祖店,後來三姑在青陽閣小學教書之故吧,她就近搬到此處了,一住就幾十年。大姑獨身,有二、三個朋友,走得動時相邀去看看戲,常德當年的幾個名角是她唯一的樂道。嗜書,凡小說不管革命不革命、中國還是蘇聯的一律詳細閱讀,一字不漏。直到她的兩手再也捧不動書本。

  大姑媽租住這個房子的左手邊前後兩小間,看,就是與正門平行的有窗的那間,前間有鋪木地板,算是講究的了。母親因身體病弱六十年代退職後搬來與大姑同住,後來小姑媽從石門縣學校退休也搬來擠住在後間,一時間,這裡不足二十平方公尺的倆小房就住進我與弟弟、母親和倆姑媽。

  這條巷子裡行人川流不息,巷子兩旁還栽種了高大的白楊,一到夏天,蟬鳴之聲彼起此伏。有年,我家大白貓一窩生了五個小貓,五子五個色:黑、花,白、黃、灰,有趣極了!凡路人必駐足觀賞。或有小兒哭叫不眠,巷口墻上即有字條張貼,紅紙墨字書云:「天靈靈地靈靈,我家有個夜哭郎,過路君子唸一遍,一覺睡到大天亮。」。七十年代小弟茂莘託我在廣州買到電視顯像管,他竟有本事自己組裝成電視機,不僅成為巷子裡的大新聞,也是常德民居中的首架電視機!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家的這台小小黑白電視機每天晚飯後就得將屏幕移向窗外,而窗外則擠滿了左鄰右舍的老少觀眾……文革之後那幾年,這小巷的種種景象充滿了溫馨。

  這畫,或許只是我們老兄弟加外甥們的堪可懷念之物,又或許,還能因此圖、此文而找到甘家、耿家姐弟?

我的網站:http://yimaukun.com

  另外,這棟木樓還哺育了一位小畫家,我的外甥鄧亦農,他小小年紀就自編自繪連環圖畫,妹妹為它命名:「天橋殺敵」。八十年代移民港台,成為台灣最早成名、最受歡迎的風景畫家,此是後話了。

2011-8 台北伴橋居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