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思變看大選
作者: 盧世祥

台灣舞台

更新於︰2011-08-28 Print Friendly and PDF

盧世祥先生是台灣資深新聞工作者、評論家。曾為開放雜誌撰寫多篇精彩台灣政評。本文對明年一月的台灣大選形勢,馬英九、宋楚瑜的角色,有非常到位的分析。文章明快可讀。

離投票日四個半月,大選越來越熱鬧。台灣人民第五次直選總統,情況越來越像首度政黨輪替的公元兩千年大選,不但人心思變,執政當局面臨挑戰,泛藍陣營也呈分裂之勢。除了朝野交鋒,近數月來「宋楚瑜現象」炒得火熱,尚未確定參選者在民調已居有一席之地,尤受政壇矚目。

扣除現任者優勢 馬大失民心

從選舉過程來看,尋求連任的總統常有明顯「現任者優勢」,不但有眾多資源可供配合,握較大議題設定權,募款相對容易,媒體曝光度也高;只有碰到經濟景況欠佳,才會連任不成。美國有民調專家估計,這種「現任者優勢」,可以多帶來五個百分點選票。因此,美國從二戰小羅斯福總統以來,尋求連任者十勝三敗。台灣自總統直選之後,也尚未出現連任失敗的例子。

由此看來,馬英九總統選情欲振乏力,與挑戰者蔡英文的支持率持續僵持,如果扣除現任者優勢,凸顯了他執政的表現大失民心,四年前氣勢如虹,所獲七百五十六萬高票大量流失。

台灣落入中國口袋難以自拔

馬英九施政大失民心,可舉的例子罄竹難書。從庶民的角度,馬政府讓人民工作難找,薪水不漲反跌,房價高不可攀,生活痛苦難過,災難來臨求救無門。社會上,農工窮忙族日增,「贏者圈」越縮越小,貧富差距擴大,經濟壓力導致青壯族群少生或不生小孩。從台灣整體面來看,產業陷入為人作嫁的低利潤,經濟成長屬「四小龍」末段班,失業率卻高居第一;更糟糕的是,主政者視異己如寇讎,轉型正義開倒車,民主核心價值受貶抑,國家越來越沒尊嚴,未來也不安全,在主政者以「和平紅利」自欺欺人之際,台灣正落入中國口袋難以自拔。

台灣人民讓馬英九成為第一位外省族群直選總統,並使他的黨掌握國會四分之三席次,但承諾「完全執政、完全負責」的馬政府,施政績效如此「空心」,使越來越多人民覺得讓「這個人」當一屆總統已嫌多,豈可再乎?從而,現狀必須改變,否則對庶民及台灣整體,都是災難一場。這種氣氛普遍瀰漫,馬英九連任之路當然諸多不順。

民心思變大勢如此明顯,「宋楚瑜現象」應運而生。曾經選過總統、副總統的宋楚瑜,原已過氣,且宣布退出政治,但數月來不僅在民調有十幾趴聲勢,連他創辦的親民黨也彷彿枯木逢春,門可羅雀的黨部再現人氣。宋楚瑜突然熱門,形式上是當事人能言善道,說出群眾感受;加上名嘴、子弟兵為其造勢炒作,製造話題不斷,都在政媒兩界激起火花。

宋楚瑜現象 凸顯馬主政無能

宋楚瑜原意在國會,重建親民黨立院黨團,但在幾方推波助瀾之下,聲勢逐漸竄起,一掃五年前台北市長選舉得票僅五萬三千或四.一%的羞辱。宋楚瑜異軍突起,馬英九陣營並未自省,反而藍營政媒氣急敗壞,「反馬仇馬」、「歷史罪人」等帽子紛紛扣上。如此護主心切,訴諸情緒而不合現實,莫說難以為廣大人民所接受,也必然激起反彈,而有「泛藍已名存實亡」的回應。

宋楚瑜若參選 須受多項檢驗

就本質說,「宋楚瑜現象」所凸顯的是馬英九主政無能、待人無量。昔日省長,被形塑為勤政幹練、政治手腕細膩,擺出「蔣經國傳人」架式,正足以把三年來「禍國殃民」的馬金(溥聰)體制比下去。馬金體制最「天才」的,除了治國無能,庶民怨聲載道,還讓連戰、吳伯雄、王金平等戰友人人不爽,地方大老貌合神離,也對不起當年「見帥哥吱吱叫」的眾多可憐馬迷。四年半前把橘子變成藍色的宋楚瑜,發現藍橘極不自然也欠光彩,打算回復橙橘,宣稱二○一二選舉不缺席。在激起漣漪之後,他正拜訪地方,試探各方反應,對政治盤算的逼問則緩兵以對,待機而動。

由於祭出緩兵之計,宋楚瑜尚未交代如果參選必須受到檢驗的事。除了在「陳文成事件」等威權時代助紂為虐,主要是:省長時期廣散公家資源結合地方勢力,導致公共工程品質低落,浪費公帑,黑金勢力坐大;李遠哲兩千年大選挺身支持陳水扁,旨固在促成政黨輪替,也受黑金政治人物圍繞宋楚瑜所激發。同時,宋楚瑜的中國政策也有待說清楚、講明白:六年前的「搭橋之旅」,與中國「心靈相通」;而屬政治光譜的泛藍,如今繼續主張統一,只有讓台灣淪為被專制中國併吞的「被統」一途,與他強調不能改變台灣人當家作主的現狀,有待釐清箇中矛盾。

改變國會結構不容忽略

對於大選,中國或明或暗,正企圖左右,因為馬英九才是它的最愛。台灣自有總統直選以來,中國不論文攻或武嚇,屢次介入大選。最近國共聯手逼迫蔡英文接受虛假的「九二共識」,連宋楚瑜參選,都傳出中國直接間接勸阻的動作。前此四次直選,中國摃龜三次,只在四年前押中馬英九;求變而明智的台灣選民,自不會讓中國再度得逞。

另外,各方對大選都聚焦於總統,但國會的重要性實有過之,尤其泛藍長年操控的立院,自我閹割,亂象不改,已成國際笑話。人心思變,要改變令人不滿的民主現狀,改變國會結構是不容忽略的要務。

(作者是資深新聞工作者原載自由時報)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