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俄力娩黃俄-下十一(終稿版本)
作者: 徐澤榮

歷史話題

更新於︰2020-07-13 Print Friendly and PDF

下冊-國共兵史尋真索隱系列之十一:預保蘇軍掃滿共軍貢獻排二無一

網上有篇文章主張:抗戰應屬本分,無由談到貢獻。細思確有道理。正確表述應為:「合力打敗日本,各個參戰實體出力見效權重排位如何」。筆者認為:第一數美國,第二蘇聯,第三英國及英聯邦,第四中共,第五國府,第六朝鮮,第七外蒙,第八馬共,第九菲共。若果僅算國內,則為中共排二無一,將國府比了下去,道理且看以下分說;朝鮮義勇軍排第三。不過為了尊重大眾議事習慣,筆者還是使用經過以上濾清的「貢獻」二字。

一、抗戰何方貢獻較大臺灣仍貶大陸

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一次最大規模的全民族反侵略戰爭。戰後,自1945年至1985年,國共兩黨對抗日戰爭的歷史敘事存在重大的分歧,相互否認對方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1985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是抗戰研究的重要轉折時期。大陸學術界開始充分認識兩黨、兩軍、兩個戰場的地位作用和貢獻。1995年,海峽兩岸對抗戰的認識逐步達成共識。關於抗戰的學術研究,也逐步趨於繁榮。共識是啥?一言以蔽之(大陸版本):

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如果沒有敵後戰場的努力與長期堅持,中國抗戰無法堅持到最後的勝利;同樣的道理,沒有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的長期堅持,中國抗戰也無法堅持到最後的勝利。二者不可偏廢。(見諸https://wenku.baidu.com/view/2e425296e87101f69e31959c.html)

必須指出,對於己方過去貶低國民黨於抗日戰爭中的巨大犧牲、重大貢獻,大陸方面已經做出檢討、改正。例如,共方戰勝國方主力乃為四野,四野子弟已在現代中國名將梁興初將軍後人主持下,組織過幾次訪臺活動,誠為此種民間善意自然表達。臺灣方面過去也曾極力貶低共方對於抗日戰爭的貢獻,如今也有大的改正。

共軍戰神數林彪

四野驍將梁興初(中間)

國共兩方政學二界、朝野二域拋棄相互否定立場,肯定兩個戰場——國方正面戰場和共方敵後戰場——對於抗日戰爭均有積極貢獻一事,確屬撥亂反正、實事求是以及政治進步、學術進步,是為中華民族極大福祉。但是對於國共兩方誰的貢獻權重較大,大陸、臺灣政學二界、朝野二域仍有較大爭議。此為眾所周知。

大陸「國粉」訪臺

臺灣「共粉」集會

若是基於作戰規模頻率、日軍被殲人數、己方傷亡人數、動員資源程度任何一項或者綜合四項來算,郝伯村說,國方貢獻權重達到95%,共方貢獻權重僅達5%;臺灣著名作家劉臺平於其《八年抗戰中的國共真相》(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基於殺傷日軍人數,使用某種公式算出,國方貢獻權重99.59%,共方貢獻權重0.41%。對於此種論調,大陸政學二界難以進行基於類似定量分析的反駁,祗是一味列舉戰績,然後冠稱共方乃為抗戰「中流砥柱」。封閉的大陸民間,境外的香港民間、華人民間於網發表意見,則為多數揚國抑共。其實這是一種殃及池魚(愛屋及烏的反義詞)之舉,大陸政學二界爭辯之餘,可得反躬自問。結局孬,一切孬。

二、日本學界迄今沒咋熱議這個問題

菊池一隆於其〈日中戰爭史研究的現狀及我見〉(載於大陸《抗日戰爭研究》2000年第三期)中總結:上個世紀,日本學者對於國民黨評價過低,對於國方抗戰歷史的研究,進展也屬緩慢。

另一日本學者波多野橙雄於其〈日本的日中戰爭史研究〉(譚浩譯。載於大陸《抗日戰爭研究》2016年第四期)中總結:「20世紀90年代後的日本學界,在日中戰爭史研究領域有兩個傾向,一是把中國民眾的抗日運動視為『本質上的民族主義運動』,以此作為日中兩國研究者進行討論的基礎;一是重視日本人的戰爭責任和罪行。」依然沒有提到有何討論上述「貢獻誰大」的傾向。

三、日本軍史評共軍鬥志和效率較高

菊池一隆於其上引書(而非上引文)中描述:

——長衡會戰中美國第14航空隊遇到了許多困難……據認為,造成這種困難的原因,首先是由於「國民黨腐敗」,美國政府對國民政府有無抗戰到底的意志甚至能力產生了懷疑……(103頁)

——羅斯福於1944年3月致電蔣介石,要求其命令國民政府所屬雲南軍司令從雲南對日軍發起攻擊。蔣婉轉拒絕……但是羅斯福不相信這些理由,而是再次致電蔣,強烈要求雲南部隊加入反攻……4月10日,史迪威的參謀長赫恩開始暗示蔣將取消戰機租借合同,甚至要求返還此前已租借的戰機。至此,蔣祗好勉強答應出兵。(115—116頁)

——大陸打通作戰,是失去制海權和制空權的日本為貫通中國大陸和印度支那而傾盡全力實施的……對此,國民政府因不久前第三次長沙會戰和常德會戰取得勝利而低估了日軍的力量,甚至採取消極抗日路線,試圖為戰後國家建設以及應對共產黨而保存兵力,結果全面潰敗……在大陸打通作戰中,中國方面進行抵抗的是非嫡系部隊和民眾組織的地方武裝……(122頁)

——那麼,日本方面怎樣看待中共軍隊的遊擊戰呢?華北方面軍將攻擊重點對準了中共軍隊……從作戰結果看,據稱重慶軍隊比較容易擊破,而要捕捉和殲滅採取「退避分散戰法」的中共軍隊卻極端困難……日軍對於中共軍隊的奇襲非常震驚,不得不承認其實力:「竟敢正面挑戰日軍,毫不退縮……中共實力及其策略值得重視。」[菊池一隆注明此處引語出自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著《北支治安戰》(1)(東京:朝雲新聞社,1968),297、599頁——筆者注]可見,在某種意義上,較之國民政府軍,日軍無疑感到中共軍隊是更大的威脅。(210頁)

——國民政府的財源來自對民眾的掠奪……卻因此失去了民眾的支持,結果是自掘墳墓。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時期敗於共產黨,最終走向崩潰,其重要原因即在此。(270—271頁)

日本女學者小代有希子於其《帝國末日:日本1945年8月以前關於亞洲大陸的戰略思考》(張志清、李文遠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中描述:

1940年9月下旬,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部發佈了一份有關中共遊擊隊成功襲擊日本鐵路和煤礦的絕密軍事報告,並敦促認真研究遊擊隊在協調多個行動中展示出來的卓越智慧和能力。/ 1940年10月1日,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部發佈了另一份關於共產黨在華北地區軍事力量的絕密報告。該報告首次強調了中共的不斷壯大,並承認在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的領導下,中共完全可能統一中國。/ 該報告毫不猶豫地稱讚中共黨員中的中層幹部,認為他們有著與日本武士相似的品質:嚴格的軍隊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105—106頁)

又有一位日本女學者宮脇淳子於其《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1840—1949)》(王章如譯。臺北:八旗文化/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中描述:

——蔣介石確實不願與日本發生戰爭,因為如此將會使共產黨勢力擴張,祇是被共產黨所逼,當時迫不得已與共產黨簽訂密約,進行第二次國共合作。但實際上,在此期間,蔣曾經好幾次攻擊攻擊共產黨。比起與日本作戰,蔣介石更想先消滅共產黨。(294頁)

——美國相當厭惡蘇聯掌控中國,瞭解如果不協助國民黨,蘇聯將會控制全中國,因此援助國民黨武器。蔣介石也深知此點,所以利用美國的弱點進行勒索,一直被蔣勒索的美國於1946年9月拋棄了國民黨。(298—299頁)

——1949年1月6日,聯合國就決議不介入中國內戰。美國表明與國民黨斷絕關係,美國認為國民黨不可靠,已經無法再忍受他,因此放棄支持蔣。(306頁)

「美國……已經無法再忍受他」,讀者須得明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忍受」乃起於史迪威使華聯華抗日時期,而非國共二次內戰時期。

總的來說,論戰鬥力,不僅蘇聯人、日本人,連美國人,如史迪威將軍、美軍觀察組,都認為是共方強於國方。當然,僅論鬥志、效率,也不能說明共軍貢獻大於國軍。

國共雙方於抗戰中都有保存己方實力,削弱對方實力的舉動,因為「戰爭祇是政治的繼續」,筆者對此不做善惡評判。

四、西方新出版抗戰全史譴責蔣介石

筆者留學留學英美之時之後,遍尋未見西方學者所撰中國抗日戰爭全史,直到近年筆者牛津校友、爵級勳章得主芮納.米德(Rana Mitter)教授所撰《被遺忘的二戰盟友:揭開你所不知道的八年抗戰》(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出版。費正清、崔瑞德主編的《劍橋中國史》中的《中華民國史上卷(1912—1949)》有關中國抗日戰爭的記述,庶幾不能算作中國抗日戰爭全史。(筆者借此想問問米德:二戰印度,你的母國,是否也淪落為了被遺忘的盟友?)由於使用了不少西方史料(包括政府檔案)、民間記述,米德書中有著不少包括筆者在內的中國學者以前盡不知悉或者不盡知悉的情事。

米德是印度裔英國人,對華沒有西方種族主義偏見,但是米德並無將蔣介石視為中華民族抗日英雄,對他貶多於褒,儘管視其為中國抗日戰爭不可或缺領袖,而且對其於「九一八」事變以及「七七」事變之後一段時期,出於實力不足、國內分裂難以與日本對抗的考慮,而對日本侵華行動一再忍讓,表示理解。以下筆者隨手拈來書中九處(並非全部)米德譴責蔣氏釀成對於抗戰等於「釜底抽薪」惡行的文字,以正視聽,且給海峽兩岸「國粉」潑潑冷水(粗秀體為筆者轉):

——要制止日軍挺進有一個辦法(至少暫時可以牽制住),就是炸毀黃河河堤……「以水代兵」……蔣介石痛下決心,他命令魏汝霖將軍炸掉河南中部的黃河堤防……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從來沒有承認是他們,而非日本人幹下決堤,但是真相很快就廣為人知……近年的研究把人數降低,但估計死者仍有50萬人上下……以受害人數來講,南京大屠殺、重慶大轟炸統統如小巫見大巫……白修德說的一點都不錯:沒有一項戰略優勢值得付出50萬條中國人民的性命……武漢美國大使館一等秘書……預測,日軍可能從水路及沿長江北岸來攻打武漢。(250—256頁)

——蘇聯入侵波蘭,造成英、法提議將蘇聯趕出國際聯盟。當時中國是國聯理事會成員,卻沒有動用否決權否決這項動議,蘇聯很氣蔣介石沒有制止他們。(334頁)

——蔣介石也列出一份他預定向英國人提出的清單以交換參戰:歸還九龍、歸還對西藏的控制(英國把西藏列為勢力範圍),以及外蒙古及新疆要脫離蘇聯的控制(新疆當時由軍閥盛世才控制,實質上形同蘇聯的附屬國),還要求承認滿洲是中國具有主權的領土。英國也注意到中方態度的變化;英國駐重慶武官宣稱中國人已經狂妄到「不可相信的地步」……在西方盟國看來,中國是懇求者,是個被打得不成人形的國家……(376—377頁)

——中國軍隊竟然一再撤退,而不堅守領土。有一次被問到中國部隊何時才會反擊,史迪威回答:「等到他們改掉不愛攻擊作戰的天性吧!」(387頁)

——可是蔣鼎文的記載最令人感到脊骨發涼的是,他所描繪的地方百姓之反映:

「豫西山地民眾到處截擊國軍,無論槍支彈藥,在所必取……甚至圍擊我部隊,槍殺我官兵……」(502頁)

——蔣介石因為擔心薛岳可能不忠,便不送補給到長沙。(506頁)

——史迪威寫道:蔣介石看不到中國廣大民眾歡迎赤黨,視他們為擺脫苛捐雜稅、軍隊濫權和戴笠的蓋世太保的唯一希望。(511頁)

最後一處即第九處,米德於書末尾的「致謝」中列舉了他得到幫助的數地檔案館,其中包括位於紐約的聯合國檔案館、位於倫敦的公共紀錄處(即國家檔案館)、位於馬蘭州立大學公園市的全國檔案館。他在此書397頁明確寫道:「4月18日,威廉.斯利姆少將率領的英軍在仁安羌附近盛產石油地區,即彬馬那之西有被圍之險,迫使史迪威調部份國軍部隊去救他們。」(397頁)這就足以說明,英國和美國的官方敘事,都祇是說,斯利姆的部隊在仁安羌「有被圍之險」,而非「遭日軍包圍」。曾經萌生親自前往倫敦公共紀錄處查清英國政府對於英方軍有沒有被日軍「包圍」在仁安羌的檔案的筆者,經此米德否定,便決定可以省卻此行了。為國府、「國粉」向稱的遠征軍仁安羌「解圍戰」,可以休矣。注意,這裡說的是史迪威調部分中國軍去救英方軍,而不是海峽兩岸「國粉」所津津樂道的斯利姆向羅卓英、孫立人求救。包括「維琪百科」在內的關於「仁安羌之戰」、「仁安羌大捷」詞條內容,都是滿嘴跑火車——其終極來源免不了是蔣氏父子,郝伯村原是蔣氏類家丁親兵。現代中華民族劣根性之一「造假」在仁安羌之戰記事上登峰造極。

五、英國男爵燕大教授比較國共優劣

本書第八章業已介紹了非共產黨員英國人士林邁可及其著作《抗戰中的中共》,讀者亦可詳查「百度百科」對其人其書的介紹。珍珠港事變前後,他都進入過中共所轄地域考察、避難、工作、生活,包括晉察冀和陝甘寧兩個邊區,前後時長碎期加總,達五六年之久。以下筆者從其書中摘下五段他對國共抗日貢獻權重的評價:

——供給制和以糧完稅的辦法,對於整個根據地免受通貨膨漲的影響起了重要作用。晉察冀邊區的貨幣雖也有過貶值,但比起國民黨中央政府的貨幣是強多了。1944年我碰到從重慶來的人,問到兩邊都有的商品的價格時,發現一元晉察冀貨幣的實際購買力,大約是相同的國民黨中央政府貨幣幣值的四倍。(103頁)

——我做的工作和密碼無關,但後來瞭解到這正是表現共產黨人效率的又一個重要方面。1967年在日本時,我碰到一位原在戰爭時期監視敵方通訊的日本人,他告訴我,日本的密碼員僅僅在1941年2月破譯了一次共產黨的密碼,從而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日本人得以讀懂共產黨人的電文,而這正是共產黨部隊作戰不利的一年。然而,共產黨改編了它的密碼,日本人直到戰爭結束也沒能破譯新編的密碼。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國民黨中央政府的密電碼非常糟糕,日本人在整個戰爭時期都對之瞭若指掌。(113頁)

——效黎(林氏夫人,姓李——筆者注)小的時候是在農村長大的。她發現,在我們居住過各個小村子裡,和人民相處是非常容易的。她獲得的一個普遍印象是:在這裡第一次有了一個試圖在幫助農民,而不是去剝削人民的政府。

——日本強大的裝備優良的侵略部隊,在華北做了那麼大的努力也未能消滅共產黨的力量,而當日本人對付國民黨中央政府的軍隊時,祇要做出一些努力就可大獲全勝。(196頁)

——任何瞭解情形的人都清楚,國民黨在日軍入侵後暗自打算放棄中國華北的大片地區,對日軍的擴大侵略不予抵抗……國民黨無力增派自己的軍隊到華北去取代共產黨的力量,即使他們進入華北,也不會比早先在這個地區國民黨軍隊能更有效地抵抗日軍的進攻。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部甚至還和日軍勾結(212—213頁)

1942年,林邁可給晉察冀軍區無線電技術高級訓練班講課。

臺灣望族後人廖光生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教授(1974—1995),其父廖行生,留日經濟學士,乃為台獨運動先驅廖文毅的四叔。廖教授似屬於臺灣人知日派。他有一次在尖沙咀金馬倫道一間二樓日本餐館,請時在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讀碩士的筆者吃飯。席間他問筆者為何林彪可以輕而易舉打敗杜聿明、陳長捷、白崇禧。他說自己百思不得其解,「你父親不是四野的嗎?請給我解解惑。」筆者解釋了一大番,他還是半信半疑。最後,筆者只好一言以概之:「您就設想一下吧,四野得到大批為蘇軍繳獲的日軍武器之後,就等於變成了一支新關東軍,八年都打不過日軍的國軍咋會是對手啊?」他頓覺豁然開朗,不再追問。

輪到筆者不大明白:為啥杜聿明打遼沈戰敗,蔣介石又派他去打淮海?說蔣氏用人失當吧,為何杜氏又未曾被他提拔為上將?

六、摒除基於傷亡人數評價貢獻大小

首先,筆者認為,應該撇開對日作戰次數、己方傷亡人數、動員資源程度作為評判依據。道理十分簡單:例一,戰國時期,趙括因戰敗而斷送 40 餘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蹟後成「紙上談兵」詞源。於此案例,趙國己方傷亡人數、動員資源程度能說對於趙國做出貢獻了嗎?例二,宋朝軍單獨對金朝軍規模作戰40餘次,蒙古軍單獨對金朝軍規模作戰20餘次,你能說宋蒙聯合滅金戰爭當中,宋朝軍貢獻大於蒙古軍嗎?例三,「國粉」常以國軍多達800官兵中條山投河,來將共軍僅有五名壯士狼牙山跳崖比下去,以此證明國軍貢獻大於共軍。照此推理,320萬殉難國軍官兵生前祇要全部選擇投河自盡,不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共軍比下去嗎?何必真打呢?販夫走卒之見!

作戰規模頻率、日軍被殲人數則必須與下節將談到的「左右全局戰役」相聯繫,才對評判「何方貢獻為大」具有意義。

七、唯一標準繫於「左右全局戰役」

從純戰爭學視角看,筆者認為,爭論抗日貢獻國共兩黨孰大孰小,關鍵得看哪方對於左右全局戰役貢獻最大,其次才看「仗誰打得多」、「仗誰打得大」、「敵誰殲得多」、「地誰守得多」。前後互換就是本末倒置,行「野路子」,為訓練有素軍事學者所不當為。

何謂「左右全局戰役」?相信「戰爭是人類的上訴法庭」的筆者自出機杼,對其定義如下:那些在全局層面,其一,得以免除國家滅亡迫使敵軍停戰求和;其二,得以迫使敵軍繳械投降,或者——最高層次——得以全殲來犯之敵的一個或者數個連續戰役。例如反法聯軍對於拿破崙軍的滑鐵盧戰役、蘇軍二戰當中對於德軍的十大打擊、共軍二次內戰中對於國軍的三大戰役。共軍的所有對日戰役,國軍的從台兒莊戰役到長沙第三次戰役的所有戰役,全都說不上是左右全局戰役。克勞塞維茨曾將戰爭分為有限戰爭和絕對戰爭,前者是獲致有利和平條件的戰爭,與上文其一相仿;後者是取消對方政治獨立的戰爭,與上文其二相仿。但克氏此論屬於效果論,而非手段論。

沒錯,得到美軍訓練、裝備的新一軍、新六軍跟隨英美盟軍打過左右全局戰役,迫使日軍退出緬甸,但這不能算作純粹國軍戰績。仁安羌戰鬥,對於英軍來說,並不是突圍戰,而是破截——突破日軍截擊——戰,對於新38師113團來說,並不是解圍戰,而是策應戰——聯想林彪所說的「一點兩面」戰術。日軍戰史也從沒說過日軍在仁安羌包圍過英軍。

說來慚愧,抗戰八年,國共兩軍對於日軍從沒打出過一個左右全局戰役。陸地打出此種戰役而且一擊即定乾坤的,乃是百萬蘇軍掃滿。我們打了14年,連將日軍大部驅趕到京廣線以東都做不到,蘇軍僅打14天就可在東北將日軍主力消滅,真有雲泥之別!當然,相應地,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甯次也予承認:日軍在中國戰場也沒打過一次左右全局戰役,遑論獲得勝利。(見諸上引小代有希子書,251頁)劉臺平先生於其上引書中說得剴切:

……中國幾乎都是在挨打的局面,可以說是屢戰屢敗(當然也是屢戰屢敗),但是中國能夠在經歷幾乎全敗的挫折之下,仍然堅持打下去……而日軍雖然多數都能取得戰場的勝利,但是卻一直拿不出全力結束中國作戰的決斷,在和、戰之間徘徊掙紮,最終將戰力消耗殆盡……日本甚至不知道該如何結束這場戰爭。(410頁)

抗戰時期國軍

抗戰時期共軍

有人認為國民黨似乎打過一個左右全局戰役——鄂西戰役中的石牌要塞保衛戰。主將為胡璉師長。時為1943年3—6月。川鄂邊石牌保衛戰雖然保住了川渝東門不失,但於此後並無開始扭轉國軍全盤頹勢,這點與1943年2月結束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很不一樣。日軍戰略意圖並無以及投入兵力不夠進犯陪都重慶以及西南腹地。

抗聯軍在東三省偵察日軍,八路軍在晉察冀、陝甘寧雙線擋住日軍,新四軍在華東、華中牽制日軍,盛氏軍、民族軍、紅八團在新疆省塞住東西咽喉,全為蘇聯佈置的「予其餉械援助→促其武衛蘇聯」方針的具體實施。數道防線斷絕日軍南線侵蘇之想——張鼓峰、諾門罕二役業已迫使日軍放棄北線侵蘇。如今看來,「武裝保衛蘇聯」可是並非米店賣鹽——多管閑(鹹)事,更非瞎子點燈——白費蠟油:由於曾經武裝保衛蘇聯以及蘇軍掃滿又是中國大陸之上戰勝日軍唯一左右全局戰役,所以對於抗日戰爭獲勝,共軍貢獻顯而易見遠較國軍為大——雖然唱主角的是蘇軍,共軍僅唱配角,國軍可是連龍套都沒跑上啊。所以筆者下此結論:預保蘇軍掃滿共軍貢獻排二無一。共產黨為了實現此一戰略目標,可謂臥薪嚐膽11年。

「武裝保衛蘇聯」祇不過是「借盟制霸」(Balance of Power)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而已,客觀上也是李鴻章一早確立的國策「借俄制日」的繼續。毛澤東想借蘇制日,蔣介石想借美制日,偏偏美國放棄入華掃日。筆者認為此事追溯起來,應和二戰時期蔣介石嚴重猜忌史迪威,而令美方嫌其不遜有關。蔣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了啊。

作為一名曾經坐過中共監獄十年有一的中共老營之後、牛津博士學者,筆者並不贊成以中共的今天的惡政來否定中共昨天的善功。當然,更不贊成以中共昨天的功善來掩蓋中共今天的惡政。何況「武裝保衛蘇聯」本是蘇共的強制命令,而非中共的主動「勤王」;受人餉械,替人消災。指出國方曾犯過的重大錯誤,可令後人避免重蹈覆轍,對於中華民族某部人群而言,屬於苦口良藥、逆耳忠言。順便說說:陳獨秀被開除中共黨籍,肇因乃是他於中東路事件中公開反對武裝保衛蘇聯,而非此前他的右傾投降主義。

 

和田春樹於其《北韓:從遊擊革命的金日成到迷霧籠罩的金正恩》(許乃雲譯。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15)中給出了以下一則筆者以前從未獲知的消息:「日本在中途島海戰中戰敗,蘇聯開始準備對日開戰,於是決定訓練這群遊擊隊員(部分官兵見上圖,屬於蘇聯工農紅軍遠東第二方面軍第88獨立步兵旅——筆者注)。」(34頁)中途島海戰發生在1942年6月4日。第88獨立步兵旅中的原東北抗聯領導必定會將「蘇聯開始準備對日開戰」這一重大情報上報延安,或者通過中共派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轉報延安。蘇方極有可能直接告訴過延安它的這一戰略計畫,遺憾的是有關蘇聯檔案迄今仍未現身。不過,1934年10月「共軍北上武裝保衛蘇聯」+1942年6月「蘇聯開始準備對日開戰」,足以說明「預保」一說確有二者聯動根據。

八、蔣氏對蘇對美外交政策自取其禍

就國府對蘇政策而言,筆者一再說過,蔣介石拋棄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本來可以採取勒令中共黨員退出國民黨回歸共產黨,允許後者演成議會黨團的辦法,而不必採取「分共絕俄」的做法,大開殺戒的手段。1946年,也無必要採取「倚美欺蘇」方針。這樣,他本可以一直依靠蘇援餉械對付日本,擇機跟隨入華蘇軍戰勝日本,以及可以避免倉皇辭廟,播遷臺灣。真是既生「國」,何生「共」啊!

國府對美政策更是搬磚砸腳,自取其禍。筆者已有另文《何來「先生卻對學生祇打不幫」》詳加說明。劉臺平先生於其上引書中說道:

蔣介石深知中日之戰,原本是……日蘇與日美之間戰爭的序戰……準備以空間換取時間……這個空間就是中國人的領土和生命,這個時間就是就是世界大戰的來臨……然後再不斷地回避決戰,讓日軍陷入中國廣大的戰略空間之中。等到國際社會的大環境發生變化……那麼中國就可以與全球反法西斯的國家聯合,對日本進行反攻。(406—407頁)

蔣氏煞費苦心制定與忍辱負重實行的「以空間換時間」亦即「回避決戰候盟制日」戰略,確實合符國情,切合事理,理論上應該說沒啥錯。但是識人要看他做什麼,非看他說什麼。筆者對他不得不予詬病:美國伸手予您援助,您卻葉公好龍,欲迎還拒,真是愚不可及。正牌文學家而非科班史學家出身的劉臺平、楊天石對您的高評,實在屬於矯枉過正。對於國民黨領導人,筆者懷念的是孫中山而非蔣介石,早在1982年冬春之交,就曾到南京哭過中山陵。

杜立特空襲日本行動中B—25B從大黃蜂號航母上起飛。

限於篇幅,筆者於此僅舉一項蔣氏的此種「犯罪嫌疑」:眾所周知,1942年4月18日的杜立特率隊空襲東京大大提高了美國人的士氣,並使日本軍部當局在民眾心目中的威信發生動搖,對其是否有能力贏得對外戰爭的質疑之聲此起彼伏;遭受打擊之後,日本不得不從印度洋調回強大的航母編隊,用以防衛本土,遂令日德兩軍會師中東的可能成為泡影;突襲也令山本五十六確信美軍太平洋艦隊依然具備打擊力——「威脅一日不除,帝國一日不得安寧」,遂下定決心:集中力量攻擊中途島。中途島大海戰一役,美國海軍於太平洋中部之中途島附近海域重創日本海軍:擊毀日本四艘航空母艦,成為雙方海軍力量對比的轉捩點。這次空襲,飛機編隊原定降落浙江衢州、麗水、玉山等機場。Destination Tokyo (中譯《直搗東京》)是部得到美國海軍部協助拍攝的美國戰爭大片,內中也有表現杜立特率隊空襲東京的鏡頭。大黃蜂號航母艦長在向艦載機飛行員下完命令後說:「你們到了中國可別點『雜碎』吃,那兒會給你們上地道的美國大菜。」 

經過四天的日美海上激戰,日本海軍損失了四艘航空母艦和一艘重巡洋艦,
此後再也沒有能力在太平洋戰場發動大規模進攻,戰爭的主動權轉到了美國手裡。
美國僅損失了一艘航母「約克城」號和一艘驅逐艦。

但是,在中國大陸上預定的接應工作根本沒進入準備狀態。夜間飛行在沒有地面照明和導航的情況下,平安著陸毫無可能,飛到中國大陸的15架B—25B飛機在浙江省方圓近480平方里的範圍內或迫降,或棄機(人員跳傘)。過後,國民政府宣稱日軍為了報復浙江百姓拯救落地美空軍飛行員,屠殺了25萬人——這是國民政府提供給史迪威的數據。筆者認為此數極盡誇大之能事。「根本沒進入準備狀態」、「此數極盡誇大之能事」均為有眼不識泰山的蔣氏做出來的抵制美國舉動。「由於時差關係導致沒有開燈導航」,讀者您能相信這句鬼話嗎?羅斯福對蔣介石的殺心,筆者認為就是萌於杜立特機群未能得到國軍機場開燈接應一事。

*典故:雜碎(Chop Suey)即大雜燴。洋人問這道菜名字叫什麼,李鴻章答:「雜碎」。由隨李鴻章訪美的廚師偶然創造出的一道菜肴,以海參、魚肚、魷魚、玉蘭片、腐竹等製作而成,從此它被稱為「李鴻章雜碎」,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菜。可見下圖: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