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的話


突破戰爭威脅七十年
作者: 金 鐘

主編的話

更新於︰2020-01-24 Print Friendly and PDF

甚囂塵上的一中原則是打壓台灣的魔咒。來自1949年內戰,中國一分為二中華民國沒有滅亡,只是敗退台灣。1979年中國人大告台灣同胞書,已經結束戰爭狀態。 美國在1971年的冷戰中,聯毛反蘇,造成聯合國以中共代替台灣的一中後果至今。蔡英文的高票當選,反對一國兩制,獲得主流民意的認同,衝破中共70年戰爭威脅。

台灣2020總統侯選人:
韓國瑜、宋楚瑜、蔡英文。二瑜不敵一文。

2020台灣總統大選,蔡英文以817萬票當選連任,民進黨也在國會取得61席的多數席位。各路媒體,無不頭條報導這場令人驚奇的綠色大勝。這確是1996年台灣總統直選以來,具里程碑意義的一次大選,其影響將深遠而廣大。這判斷不是來自一人一黨的高票勝選──蔡英文眾望所歸,但並非魅力型的曠世豪傑,而是一位從技術官僚中成長的政治領袖。這樣的人才,在台灣應非罕見。源出本土的民進黨,經過三十年的拼搏壯大。成為台灣民族主義的第一大黨,已兩次當選執政,人氣與戰鬥力不遑多讓。國民黨的保守式微,這次大選已暴露無遺。但它並非沒有圖新再起的機會,其實力也未到一敗塗地的程度。廣受嘲笑的韓國瑜還有552萬票,而2018年勝出的縣市長和議員,都超過民進黨一百多萬票…… 

◎台港命運共同體,天朝官僚束手無策

那麼,這次總統大選最重要的意義何在?我認為,是衝破中共對台灣統戰的戰略攻勢,使其戰爭威脅流於破產。兩岸之不可調和,本質上是戰爭與和平問題。雖然拖了幾十年的「狼來了」,但是,北京在民進黨二度執政以來,挑戰台海和平和兩岸的相對穩定已顯得不同往常。復仇的「條頓劍」一直在紅衛兵手中閃亮:壓縮觀光團、阻止台灣參加世衛,在青運會金馬獎搗亂,更派軍機繞台、軍艦演習。誘壓台灣七個邦交國投中。對台灣社會與高科技的滲透竊密不遺餘力。習近平再次釋放武統恐嚇,大有拿台灣為中共百年(2021)祭旗之勢。蔡英文總統隨即回應,兩岸談判必須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尊重台灣人的自由民主、必須和平對等,台灣主權不可談判……毫無愧色的獨立宣示,拒絕一國兩制,巾幗不讓鬚眉(網粉稱為辣妹),獲得台灣主流民意的有力認同。 

「反滲透法」也在質疑中通過。大選結果大大提升中華民國台灣的國際支持度。近七十個包括美歐民主國家的祝賀致意,是中華民國離開聯合國半世紀來,空前的外交勝利。1971年10月聯合國「2758號決議」後,台灣70個邦交國,只剩22個。蔣介石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拒絕美國的「雙重代表權提案」,主動退出大會。從此在美國對中共的姑息外交中,飽受一中衝擊,風雨獨行。近年來,香港人爭普選反逃犯條例的運動,發展到暴力衝突的激烈階段,怒火衝天,震驚世界,力顯「一國兩制」遭到挫敗。蔡英文當機立斷,表示對香港年輕人的同情、支持,和泛藍的統派立場大相徑庭。維護台灣的主權獨立,對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大聲說不,需要不凡的政治魄力,也極為有利地為她贏得台灣青壯群的大量選票。香港台灣的民主自由運動形成互為犄角的「命運共同體」,令天朝官僚束手無策。 

◎泛藍覺醒知識界從一中迷障中走出來

明智的泛藍名嘴也對國民黨的故步自封怨聲載道。趙少康評論說,現在全世界都在反中,只有一個國民黨逆流不動。香港反送中起來,嚇得要死,不敢表態。蔡英文卻見機提出主權議題,壓倒一切,佔上風,吃定了大陸,反共成了蔡英文的專利。台灣不像香港,大陸敢怎樣?年輕人害怕共產黨、討厭國民黨。40歲以下600萬張票,大部分投給了蔡英文。國民黨這樣下去,十年二十年也翻不了身……泛藍網絡輿論,甚至公開吐槽「九二共識已死」,口號空洞化,使國民黨無力捍衛中華民國。造成年輕人與中國切割,統派小黨走向老化泡沫化。而民進黨外圍,小黨青壯年有實力,成為「激進台獨的接棒人」。兩黨政治的均勢已經完全破局。

這些話脫口而出,卻有很大的代表性。連日來,國民黨備受壓力,要求改革脫離時代潮流的兩岸政策,要求老一輩放權「下架」,讓這個包袱沉重的百年老店浴火重生。聲浪此起彼伏。形成一道新的風景線。但是,國民黨的改造談何容易。最近,任命一位「代理黨主席」,竟然是和中南海有來往的台商!國民黨及其附庸,多年帶著失敗者的原罪心理,和中共周旋,有的人恐怕已經陷得不淺,很難自拔。而財力幾乎和美國平起平坐的北京專制集團,他們除了收買籠絡,就是武力恫嚇,已經成功綁架了十多億草民及其知識界七十年,還能指望他們對香港台灣固守的皇天后土思維,隨易放棄?台灣、香港為他們奉獻過那麼多、西藏自焚一百多藏人、新疆穆斯林囚禁在再教育營……他們何曾有過一點惻隱之心? 

◎中共企圖奪取內戰沒有得到的東西

眼看一個從幾千年帝制下脫胎出來的華人社會,不過三十年的功夫,安分守己,成就了一個如此成熟多姿多彩的現代民主社會,她從來沒有損人利己,卻遭到一個惡勢力的長期威脅霸凌。這究竟是歷史的荒誕還是上天的不公?問題在哪裡?投完票,學生回課堂、台商回大陸,名嘴們依然喋喋不休。愚筆也拙。探索兩岸統獨,涉及戰後大國博弈和近世紀的恩怨,殊非易解。概言之,首先,這是國共內戰的遺留問題,也是兩岸分歧至今的根源。鐵的事實很簡單──1949年,大陸中央政府被共軍顛覆,撤守台灣。「中華民國」的體制、法統、文化、軍隊、貨幣等隨之留在台灣。共產黨則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制度不同的中國,明顯地在海峽兩岸對峙並存,制度外的差別,只是「一大一小」而已──這就是七十年的事實。換言之,從來沒有台獨,只有中國的一分為二,而分裂的責任,首先是毛共以武力佔領大陸。 

因此,蔡英文說,「中華民國在台灣」、「台灣已經獨立了」。錯在哪裡?完全沒有,從事實到法律都沒有錯。中外歷史上戰爭造成一個國家分裂的事例很多。因此,說什麼中華民國已經滅亡,台灣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完全是自欺欺人、睜眼說瞎話。即使從戰爭而言,共軍和國軍也早已不處於一個國家的戰爭狀態。國際法有這樣的論述──【兩國停止敵對行為已久,彼此以許多交往表示和平關係,雖未簽和約,也算終止戰爭狀態。各方佔有的領土,採取佔有主義,取得領土主權。】這原理也應適用於內戰。 

國共內戰雖迄今沒有和約,但1979年1月1日中國人大的《告台灣同胞書》提出結束台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開放兩岸三通。同時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停止對金門砲擊的聲明,可以視為對台停戰的有效聲明。因此,後來直到習近平宣布「不承諾對台灣放棄使用武力」,就違背了人大1979年結束軍事對峙狀態的意旨。這種公然主張動武的聲明,無異於戰爭威脅,是中共暴力傳統的遺毒(鄧小平不諱言:不保留用武,永遠不能統一。「武統」便成為聖旨)。須知,和平統一只能用和平手段,且不設時限。否則就是企圖奪取戰場上沒有得到的東西,或者如朝鮮一樣發動一場借統一之名的侵略戰爭。那是戰爭罪行。 

◎尼克松聯毛反蘇冷戰失策、犧牲台灣

所謂「一中」(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中共外交耗盡人財的基礎。實質是一副打殺台灣的魔咒。究其源,則是冷戰的產物。是基辛格尼克松「聯毛反蘇」外交,使中國人作出的犧牲。不僅傷害台灣,實為今日黃禍氾濫之源。我曾多次撰文予以抨擊。1971-72年間,正是毛受到林彪叛逃、文革瀕臨失敗的關鍵時刻,基辛格攫住中蘇絕裂,以出賣蘇聯核打擊秘密手段,拉攏中共遏制蘇聯。其實,當時蘇共處在修正時期(包括和美國的緩和政策),根本沒有中共的無法無天、反帝反修。但其軍工實力,為美所忌。基辛格這幫政客完全不懂中蘇之間的變異,早與蘇修為敵的毛遇到美國送上門來,見獵心喜。於是利用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等走卒在聯合國造反,美國做後盾,湊成一場「納共驅蔣」的鬧劇。接連上演尼克松訪華、中共入聯、中美建交戲碼。「一中三段式」便裹挾而出。中共挾其獨裁大國聯美反蘇之狐威與利誘,迄今已得179個國家之邦交,孤立台灣於15個小國之一隅。 

這是國際政治中絕無僅有的一場弱肉強食的大圍剿!猶如森林中一群大小猛獸獵殺一隻小白兔。悲夫!強權竟有如此之所為乎?台灣何罪何孽?必須指出,當年聯合國發起驅蔣案的22國中沒有西方大國,也沒有蘇東各國,他們竟然不敵幾個被收買的附中小國之胡攪蠻纏;而堂堂決議中,明文被逐者,不是「中華民國」而是「蔣介石的代表」!今天讀到這份著名的以「阿爾巴尼亞提案」通過的「第2758號決議」,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個聯合國創始國、安理會成員國的席位,竟然被一夥無賴之徒發洩對一個國家領袖的仇恨而無端取代!如此妄為,置聯合國憲章於何地!更令我輩憤怒失望的是,1971年那場對台施暴的惡主,並非善類,而是一個屠殺數千萬生命,窮兵黷武,正在製造一場浩劫的血腥政權,完全不符合聯合國憲章規定的入會條件。而中華民國當年並沒有任何違規犯行,絕無受辱被逐之理!美國政客七十年代這段遺患無窮的冷戰決策,反映對中國政治文化的偏狹無知和對二戰正義傳統的背叛。 

這就是盛行於全球半個世紀、至今甚囂塵上的「一中」真相。最近,習近平在緬甸竟將一中定義,強改為「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吞併之切,昭然若揭。資政翁山素姬還稱,「緬甸將永遠持續支持一個中國政策」。這位以爭取獨立價值馳名的人物,無視台灣2300萬人的人權尊嚴至此,難怪北京狂言:撼山易,憾九二共識難!面對一座空前沉重的東方極權主義大山,無論香港的數百萬人示威,台灣的數百萬張選票,我們都無權盲目樂觀。只有記住台灣人七十年忍辱負重、艱苦圖存的不屈精神,等候奴隸們醒來,歷史的曙光升起。 

(2020 – 01 – 19 紐約 )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