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血三峽黃順興黃萬里
作者: 悅 甫

大陸傳真

更新於︰2011-08-15 Print Friendly and PDF

● 上期,裴毅然拜訪李銳老文章,談到三峽時說「人大表決是歷史笑話......怎麼讓一大幫外行來搞最高決策的投票呢」,觸擊了筆者大陸觀水十年的死穴,憶念起兩位黃姓先賢。


●黃順興(1923-2002)台灣彰化人,曾任台東縣長,80年代投奔大陸,任人大常委,曾因反對武力攻台和共軍高幹當面吵翻。(本刊資料)

  黃順興先生,留日農業專家,台灣兩蔣時代的中華民國議員、縣長、立法委員,島內早期「黨外」人士,因林俊義提及大陸生態嚴重,一九八五年至北京,不久被奉派為「其中一名國家領導人」──人大常委。

黃順興突破人大一致通過鐵律

  眾所週知,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共和國最高權力機構,為了顯示它極強的意志力,早期用全體起立來「一致通過」中共中央決策,後來才改為坐著舉手,由於從無異議,招致「橡皮圖章」之譏。直到七屆人大,「台灣省代表」黃順興給「最高權力」送上第一次「我反對」,那次的兩會除了他敢放炮,據悉也有其他代表初批逆鱗,其後異議益增,但全都無關痛癢──無濟於民主政治。

  人大投票,一向無法不站起來,進化到按鈕時,依舊左顧右盼,是順興先生要求隱蔽,互不干擾,方能保持一點點獨立,但實效可疑,而且首先要敢,其次不怕秋後。

  一九九二年四月三日,破天荒電視直播《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在以百分之六十七贊成票通過前,我們在香港親眼看見電視機畫面一黑,雪花沙沙,直播中斷。甚麼回事?事緣黃人代申請發言不被理會,遂徑自履行權力,於是,有人連喊「沒有聲音了」。羅馬尼亞總統壽西斯古興高采烈演講,群眾喝倒采,電視亦雪花一黑中斷,他們夫婦倆卻狼狽逃匿喪命,命運於中華則完全逆境,悲乎。

  原來,人大一直只有分組討論,黃順興率先提出大會發言制度,使與會代表公開溝通,事先申請只需登記,發言十分鐘,臨時發言五分鐘。三峽小組發有幾公斤重的正面支持資料,反對資料亦有一些,黃順興私下印了若干份,腰斬電視直播後分派給記者。

  實際真相大致如下──共產黨執意三峽「工程上馬」,知識份子窩囊三十二年,良知良能仍在的脊梁,據理力爭,擾攘多年,出現八九六四,高層本來決定此事「五年內不爭辯」,鄧小平問考察三峽回報的趙紫陽,一聽是自由派知識界反對,馬上拍板,更處心積慮設計人大《長三工決議》投票,讓最高權力嚐嚐「獨立意志的滋味」,讓全世界驚訝「橡皮圖章」終於硬起來 ,以為三分之一的反對及棄權意義非凡,事實是,如果那真是民主投票的話。不過,三分之二多數經精密計算,全國人大代表全體中華民族「批准三峽工程」,並非中共中央蠻橫,更不是水電部或李鵬等特殊材料有甚麼能耐總理其事,而是全民「埋著頭」買單。請問,四縱四橫一萬六千里高鐵等等重大決策全國人大有任何角色嗎?


●黃萬里(1911-2001):對三門峽、三峽敢於說不的水利專家。(本刊資料)

黃萬里三度呈文憂心瀝血遭消音

  黃萬里教授,辛亥年生,比前者長十二歲,二○○一年八月去世,順興先生則晚兩年。悅甫千禧年酷暑與浪子康君遇於三峽萬縣,其父亦從事水利,子康知我關切水土人文,在武漢致電清華大學,蒙幾位單純人士之助,輾轉接通清華九公寓,兼程趕到北京。黃教授同意夜訪,意猶未盡,懇求翌晨再次登門,雖已耄耋高齡,精神尚好,思路清晰,接見陌生港人,尤堪欽佩。

  第一句話是戴晴剛走,頗有失之交臂意味。然後說國民政府教育機構由專家負責,又展示外國肯定他水利識見的文件,內陸卻數十年無容身講學之台,對三峽工程的無奈,僅說,一塊錢的事情花掉五塊錢罷了,這當然不是痛陳「三峽工程永不可修」者的實在話。

  翌日,黃教授主要講賈禍詩文,又詳述三峽詩詞內容(希望開放編輯部能找出影印單張介紹),此次珍貴拜晤有文紀念,刊於「三峽探索」網,惜萬里教授首肯蔣介石國民黨部份遭刪去,難以捉摸網主用心。辭退時,鄭重請示是否准予發表,萬公毫不考慮說可以,且未附條件。兩次訪談,師母均未參與,只招待茶點,親切平和。

  第二年,想去沒去,否則有機會見最後一面,嗚呼哀哉,吾師安息。九二年四月人大《長三工決議》前後,先生三度呈文中共中央,亟欲面陳利害,一次比一次哀切,最後一封甚至要求類似香港的「司法覆核」,憂思如焚,瀝血似滴。政治局也好,江澤民也好,始終「悶聲發大財」──所有工程最重要最大的價值就是要把中飽私囊的錢存進戶口。

  共產黨從北伐野心敗露起,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是它最高「道德」,土改殺人絕不心悸,延安整風,控制思想嚴密至天衣無縫,到了「建國大業」成真,「政權即生命」,以思想改造收拾尖端知識份子,僅僅數人暫時幸免,任何專家只是工具螺絲釘,無論是黃萬里還是張申府都必須封死消音。

  「強勢崛起」以後如何,之前毀壞的山林加速損毀,怒江和雅魯藏布江難逃姦污腰斬,一切控制,控制一切,唯魔頭甘為之。共產夢魘幾時止息無須憂心忡忡,廢墟重建才是吾等真實不虛的考驗,亦為先人得以慰藉微笑之真正工程。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三日深夜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