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勞教營夾邊溝幸存者》序2
作者: 範 文

新書推介

更新於︰2019-01-11 Print Friendly and PDF

無言的「吶喊」與歷史的真相


——趙旭《死亡勞教營夾邊溝幸存者——鄉村教師王永興》序

甘肅省酒泉市與金塔縣交接處有一個叫夾邊溝的地方,它在巴丹吉林沙漠邊緣,在鴛鴦池水庫的茫茫戈壁之中,這個地方雖有唐代王維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上是很難找到的,況且壓根兒就沒有這麼個標記,可它確確實實存在著。上世記五十年代末發生在那裡的故事,用任何人類創造的描述苦難的詞語去描述都不過分。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那荒漠中丟棄的破衣爛衫已被風沙撕裂掩埋,可那一具具從黃沙裡不斷地出現的累累白骨卻講述著一個個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慘故事。可悲的是六十年過去了,那在沙塵中埋葬別人屍骨與故事的人,他的故事又被別人連同屍骨一起埋葬。風沙吹走了蒼茫的歲月,掩蔽了無數真實的歷史。可是歷史卻像戈壁灘上的萬里長城,風蝕破敗,斷垣殘壁,但它仍然倔犟不屈地永久展示它遍體鱗傷的軀體,因為它的存在就是歷史,它展示的就是最為客觀的真實。風沙的侵蝕只是提醒後

人:穿越記憶的河流,絕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趙旭先生的《死亡勞教營夾邊溝幸存者——鄉村教師王永興》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家族的真實歷史,它記錄了從中國三四十年代,以至新中國成立後的土地改革、反右運動、三年災害、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長達百年的歷史。

從舊中國過來的鄉村讀書人,大多數到了新社會都成了鄉村的中小學教師,他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人,也是開啓民智宣傳教育農民走進新社會殿堂的領路人。王永興就是那個年代千千萬萬鄉村教師中的一員,他也是從鄉村裡走出的一名讀書人。然而,1957年的反右運動在中國農村,這些鄉村教師中的佼佼者幾乎在一夜之間都成了那個時代的殉葬人。王永興他在1957年由於給拋棄妻子娶了學生「當代陳世美」的校長寫了大字報,並且為農村和學校的發展獻計獻策而掉進了反右運動「陽謀」的陷阱之中,於是押送到甘肅酒泉夾邊溝農場勞動教養,死裡逃生回來後又中年喪妻,在農村被監督勞動改造。文化大革命時,王永興和千千萬萬地富反壞右一樣,被關押、吊打、批判、蹂躪,他乾的是農村裡最臟、最累、最苦、最危險的活兒,忍飢挨餓又當爸爸又當媽媽,拉扯著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可他仍然冒著生命危險,夜深人靜時救死扶傷為貧苦的農民兄弟看病治病。

     我在夜深人靜觸摸那活生生的歷史時,使我想起了巴金先生在他《隨想錄》中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並不是我不願意忘記,是血淋淋的魔影牢牢地揪住我不讓我忘記。我完全給解除了武裝,災難怎樣降臨,悲劇怎樣發生,我怎樣扮演自己憎恨的角色,一步一步走向深淵,這一切就像是昨天的事,我不曾滅亡,卻幾乎被折磨成一個廢物,多少發光的才華在我眼前毀滅,多少親愛的生命在我身邊死亡。 巴金先生把內心最焦灼的一面撕裂開來給人們看。你或者可以說他懺悔得不夠徹底,你也可以說他懺悔得太遲,但是,我們卻無法不震驚於這靈魂深處的軟弱和痛苦。「人可以接受荒誕,但是人卻不能活在荒誕之中。」這是法國作家馬爾羅曾經說過的話。

趙旭先生是我的朋友,也是一位人民教師,他自1985年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採訪、挖掘夾邊溝的幸存者,也在研究反右運動、大躍進及三年災害還有文化大革命中的個別案例和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回想起來他可謂是畢其一生在做這件工作了。《死亡勞教營夾邊溝幸存者——鄉村教師王永興》記述了王永興的家族,這是同千千萬萬個中國農民家庭一樣,世代務農,篤信仁義禮智信,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普通人家。王永興正是從農耕文明的傳統中孕育出來的傳統知識分子,併力圖把這種傳統發揚光大。可是命運卻跟他開了個玩笑,他在一場接一場的政治運動中成了「老運動員」,用他的悲慘遭遇滿足了一些人惡作劇式的心理需要。不論這種心理是「原發性」的還是「裹挾性」的,總之一切都發生了。可以肯定,王永興他至死都沒有弄明白「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從書中可以看得出來,趙旭先生用筆的著力點就在這裡,它不是單純記述個人的苦難,而是通過那發生的一件件事、一個個人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血腥和荒誕詭譎。

在千千萬萬個「右派分子」中,王永興來自社會最低層,他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現在看來勉強可以算個知識分子。假如說「反右」只發生在上層,發生在能影響歷史發聲的知識分子層面,情有可原。因為中國歷史上幾乎天天上演「王侯將相」爭鬥的鬧劇,讀書人能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會從歷史角度觀察,專制者們最怕讀書人的發聲,結果都是「勝者王侯敗者賊」。可是為什麼在那個特殊年代卻有那麼多社會最底層的普通人被捲入其中?有那麼多在社會底層僅有一碗飯吃的貧苦讀書人會暴屍荒野?現在看來那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鬧劇!參與其中的都是犧牲品。只可惜把歷史的迷團留給了後人,一個個鮮活活的故事來考驗他們的歷史文化悟性。

趙旭先生的用意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基因,任何拋棄割裂、肆意歪曲與替代,都將製造災難。這種災難是一種共享式的災難。當然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難免有人看多了殘酷,習慣了血腥,甚至為令人發指的真實鼓掌。我過去曾對魯迅先生的一些說法不以為然,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慢慢覺得魯迅先生過去的一些警句確實應該讓我們驚醒。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隨著時間的流逝,那個特殊年代活下來的人們從歷史舞台上即將謝幕,把他們的歷史如實地記下來留給後人去解讀吧!揭露黑暗是對光明最好的歌頌。

如何看待歷史,決定了如何對待當下和未來。每一代人不僅要繼承歷史留下的資產,也要承擔歷史的負債,光要資產不要負債是不可能的。中華民族的財富在於有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文明,老祖宗為我們留下的正資產遠遠大於負資產,文化的自尊自信,才是歷史的本真。讀完《死亡勞教營夾邊溝幸存者——鄉村教師王永興》,你會變得清醒,你會顯得沈靜,那不露聲色白描式的敘述撕裂你的心肺,震撼你的心靈,讓你真正懂得今日和諧共榮的生活來得是多麼不容易,更使你感到「以史為鑒」把那段被殘暴踐踏割裂了的家族文化血脈傳承續接起來,還原歷史以真相是多麼的重要。「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趙旭先生這幾年先後在國內外出版了《風雪夾邊溝》《夾邊溝慘案訪談錄》《反右運動夾邊溝慘案幸存者證言》和這本香港開放出版社出版的《死亡勞教營夾邊溝幸存者》,夾邊溝農場里那一個個倒斃在荒漠戈壁的身影已烙在了他的心上,融於了他的血脈之中。由此看來《死亡勞教營夾邊溝幸存者——鄉村教師王永興》是作家趙旭厚積薄發淳樸良心的敘寫,也是千千萬萬夾邊溝右派屍骨的疊加,這或許是本書的最大價值所在。

 

(範文,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蘭州市作家協會主席,蘭州市文聯副主席,代表作長篇小說《雪葬》。)

 

2017年11月14日 於金城蘭州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