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已由精緻農業轉型為文創農業
作者: 網絡文摘

台灣舞台

更新於︰2018-02-06 Print Friendly and PDF

用文化和創意手段去改造農業,農業會把生產、生活、生態更加完美地呈現在你面前。在文化創意和農業產品融合方面,台灣應該算是佼佼者,台灣的創意農場和個性農產品品牌,處處都折射出文創的影子。那麼,文化創意如何融入傳統農業,才能創造出別具一格、充滿體驗感的農業品牌?下面我們就結合台灣案例去一探究竟。

根本——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傳承和創新

台灣一直強調傳統文化(如一直堅持用繁體字),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堅守和傳承的體現。台灣在學習日本、美國的經驗中保留了傳統中國的文化之根,並善於將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地加以轉化,體現在休閒觀光農業方面,就是各具特色的主題農場、特色民宿、個性農產品等。

台灣的文化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文化,一種全民文化,今天的台灣人大多都給人一種儒雅、有禮的感覺,這種文化性格滲入到產業或事業上,也讓台灣的產品或商品有一種文化精神或文化內涵在裡面。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到台灣旅遊,最受觸動的不是它有什麼獨特景觀,不是它有什麼產業規模,而是它的文化氛圍,它傳達出來的文化精神。相對於香港的文化旅遊偏重於技的層面。台灣除了技的東西,還有道的層面,包括休閒農業、文創設計、養生養老,親子娛樂等旅遊業態,也非常有文化吸引力。

戰略——突出自身特色,做出產品個性

 

尋找獨具差異性的產品,哪怕只做一個產品,也要力求做精做強。例如,南投縣信義鄉的"梅子夢工廠"因為文創轉型,由原來單純的梅子種植產業,發展成為包括梅子種植、梅子產品加工、梅子休閒觀光和梅子文化創意在內的新興產業鏈,可謂將梅子產品做到了極致。梅子成了紀念品,梅子酒承載著各種在地故事,廠區成為休閒遊覽區,"梅之鄉"的梅子減產但梅子產業卻連連增收,"梅子夢工廠"一個品牌融合了多重產業,不僅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經營收益,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信義鄉梅子產業文化。

營銷——深挖風土人情,嫁接傳統文化

 

如果有時間靜下心,你就不難發現在身邊有很多尋找歷史、尋找打動人心故事的企業。台灣就有一家做米的農場"芳榮米廠",芳榮米廠成功的挖掘了當地農村古早味的原生態風華,經營到四代,經濟結構轉型為服務導向,芳榮米廠禦除剝削印記,米廠走向合作之路,不但產品能持久於市場,更有著深厚的企業文化,這點是值得大陸新農人和忠誠熱心於新農業發展的農企好好藉鑑的。

溝通——多講品牌故事,用情感製造溢價

 

品牌故事的訴求往往會給產品本身帶去更多更具有特殊韻味的特質,當下營銷的關鍵,是要會講打動人心的好故事。在台灣,你就不難發現那些很溫暖,很人性化的語言,即使是超市展台前的產品介紹,都充滿著深深的情義,這就是多用情感製造溢價,如果有機會到台灣,那就一定要喝杯日月老茶廠出品的阿薩姆紅茶,順便感受一下紅茶背後一個百年老茶廠的重生,那種視覺、嗅覺、味覺的衝擊,賦予農產品充分情感,讓人無比回味從知性又到性感的生態茶園的味道。

產品——追求一魚多吃,創造更多消費價值 

台灣許多著名的農牧場,在產品設置中追求"一魚多吃",借助文化創意的力量,創造更多的消費價值。例如台灣的清境農場,在優美的自然生態的基礎上,借助文創轉型,在場景設計、活動創意、產品概念等方面提升農場的趣味性及其多重消費價值。農場中的風車圖騰設計,成為農場隨處可見的人文景觀;動物泥塑裝置,令兒童遊客喜出望外;採用網絡語言形成設計產品名稱,"米田共"的戲謔,吸引了無數青少年。再如台灣的飛牛牧場,擯棄原來單純的養殖業態,實現文創轉型,成為鏈接1-4產業的家庭休閒、娛樂消費場所。牧場中設立專門的兒童畫場所,展示兒童畫牛作品,令農場成為兒童畫房,引發家長持久消費;原來單純的養殖場,成為少年兒童的動物知識教習場,養殖場工具房,成為電視劇拍攝地和遊人紀念照片拍攝處。

品牌——靜心尋找靈感,創意產品包裝

 

農業需要好產品,更需要好的包裝,一個符合產品同時貼心與客戶的包裝,才是構建營銷價值的前提。在農產品的品牌形象設計中,關鍵是怎樣靜下心去找尋創意靈感,在細節上做文章。例如,台灣著名的掌生穀粒,採用原住民紡織的特色花布作為包裝材質,充滿了濃濃的在地文化氣息;用古樸的牛皮紙製成傳統口袋狀外形,搭配上紙藤封口手柄,再配上白色棉紙以及傳統書法文字撰寫,十分古樸自然,形象價值從客戶體驗來看恰到好處,這是掌生穀粒的起點也是原點。掌生穀粒品牌在傳統產業中加入創意,並以創意為核心,實現文化再生、創造品牌的品牌經營模式,不僅迎合了精緻消費、文化消費、象徵消費時代,更使其成為了產業創新的先驅者。

今日台灣農業,已擯棄了原來以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為立足點的農業發展模式,而是以農產品為由頭(原點),以創意為核心,借助文創的力量,實現了農業的文創轉型,形成多產業聯動的品牌體系,整合提升了農業產業價值。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