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的芳華已經面目全非
作者: 網絡文摘

網海拾貝

更新於︰2017-12-23 Print Friendly and PDF

珍珠按:看完從60後到90後的各種評論,也許我們才能清晰的體會影院里中年大叔和大媽們們因為哭泣而聳動的雙肩所詮釋的故事。鮮紅的畫面“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及巨大的偉人頭像被黑幕漸隱,這是很多人記憶中無法遺忘的恐怖片,全劇就在這種氛圍以及耳熟能詳的紅歌旋律中展開... ... 強烈浪漫化的穗子吃西紅柿以及各種吃的鏡頭已經成為對過去物質匱乏治愈系的回憶。熒幕上湧動的青春期的荷爾蒙夾雜著大時代背景下的各種懦弱、逃避、討好和憋屈,比消費時代的墮胎流產青春相比,高明不到哪裡去,卻已淪為今天的“善良”的註腳,各種公眾號,從殺人案到影評都能熬出一碗雞湯;觀眾席裡,油膩膩中年人用廉價的眼淚祭奠逝去的青春,當下生活中的各種不堪,亦或逆來順受,亦或同流合污,不能直視。為何而哭?有幾人敢直面自己良知的拷問......而今小心翼翼亦或裝聾作啞,我們所有的美好,都靠人民幣......一代人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

60後作家的觀影:

(王斌:資深電影人、作家。作為文學策劃和編劇,與張藝謀風雨同舟地走過了15年的人生旅途。小說有《遇》《六六年》《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以及長篇紀實文學《活著•張藝謀》。)

看了點芳華,確實差強人意,與我預估一樣,一個少思想能力的人必陷入細節的堆砌之中,又無法發現且穿透細節中所蘊含的時代意義。在《芳華》中,細節只是簡單的流水帳似的羅列與展示,附加了一層貌似懷舊但確更像一個當年無顏今日有幸的垂涎意淫者。

好的藝術當如是,細節乃至情節深嵌在一個由思想鑄造的結構中,細節乃至情節由此而獲得了超越自身的價值和意義,由此,觀者或讀者從而亦認識並感受到了一個消失的時代,以及它背後所隱藏的意味。

芳華的緬懷與追憶,與街頭大媽大爺雞血唱頌文革歌曲其實並無本質區別

 

70後記者的觀影:

(劉向南,記者)

剛看了馮小剛的《芳華》,很煽情。假如北韓也拍一個文工團故事,也同樣能把北韓人感動得痛哭流渧吧。這決不是一部有深度的電影,馮氏下足了功夫懷念他年輕時的那個時代,這是一個一味懷舊與一味煽情的電影。電影一開始,看到打出的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製作片頭,就已經不抱更多期望了,這是馮導的春節晚會的節目《紅色娘子軍》的電影版。   

 

80後作家的觀影: 

(上官亂:成都人,媒體人,著有人文旅遊集《這樣走,才能看見真台灣》,小說《九觀音》等)

看了《芳華》,鬱結在胸,久難釋懷,和片子本身無關,因為其他原因,我有強烈代入感。說回電影,其實,作為原著黨,馮小剛的還原度已經挺超乎預期。然而,選擇性的呈現即等於偏離,嚴歌苓的《芳華》寫的是幻滅,馮小剛拍的卻是幻覺。嚴歌苓痛陳時代洪流下被揉碎的人性,馮小剛卻沉浸於時代浪潮中熱血青春。另外,能不能不要把中越邊境戰爭簡稱為越戰?官方給的名字很長的好嗎?

90後學生的觀影: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研究生Joe) 

可能年齡不夠,有感人的地方,也有很美的畫面,可能也是我們這屆觀眾素質不夠,不好意思:沒有哭。搖晃的鏡頭太多,坐前排看暈了,看到後面快搖鏡頭都直接迴避不看了,女生宿舍沒有幾個全景,都是跟著人拍。可怕的BGM消耗了對本片的好感,幾乎從頭到尾都沒有停過,哪怕安靜一會兒聽對白。碎片化的劇情,流水賬的記錄。使得每個人物感覺都沒有描述全。女主女二旁白分不清,敘述的立場也不清晰,原小說唏噓的時間結尾沒有體現。比較可惜。直到影片看完我都不知道有幾位女主,除了黃軒其他男主存在感太低。但是人物們的皮膚,那個時代女生的質感都處理的很美。花了兩個多小時看了一場時代的鬧劇,何為芳華,真是太討巧了隨便你怎麼解讀,時間感毫無。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