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備忘錄》出版緣起
作者: 金 鐘

特別報導

更新於︰2017-07-28 Print Friendly and PDF

記得1987年1月10日那天,我們在香港銅鑼灣舉行創刊酒會。迄今整整三十週年。雜誌前三年名《解放月報》,1990年起更名《開放雜誌》。2015年起暫停印刷改為網刊,2015年4月轉型為《開放網》。

開放出版社新書《三十年備忘錄》封底設計。
100篇文章五大編的全部作者名列。​

兩年前,應讀者建議,我們承諾出版雜誌創刊以來的文章精選集,同時,也深感在傳統印刷文字遭到嚴重挑戰的今天,一本負有薪火相傳使命感的雜誌,留下一份綜合性的文檔備考,也是我和同事們的願望。

開放雜誌在香港的定位是「政論月刊」,有其特定的歷程。「五四」時代文人論政的傳統在中國大陸1949年被中斷後,於台灣、香港得以倖存。經過幾代人的傳承,港台刊物逐漸趨向本土化和商業化,「文以載道」的論政觀念日益淡薄。不斷湧入的大陸移民,借助香港出版自由的優勢,議論中國的刊物雖然前仆後繼,但生存條件都相當困難。創刊社長哈公,顧問許行先生和我,一名從大陸來港的雜誌編輯,除了懷抱中國民主化的共同志向,並無足夠的資源經營一個嚴肅的媒體。尤其在社長早逝,許先生移民後,雜誌由我全面負責,有如斷線風箏一般徬徨無主,淒涼面對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

1987~2017,是一個特徵鮮明的三十年。當代中國經歷過抗日、內戰、毛澤東獨裁、文革浩劫之後,以1989六四事件和2001加入世貿為契機的社會形態發生根本性蛻變——從傳統農耕社會變為工商社會:世界工廠,國際市場,達到經濟實力的空前高漲。然而,這千百年未有之變局,帶有嚴重的畸形和局限,他們不遵守地球村的遊戲規則,拒絕政治制度的相應改革,堅持毛時代的一黨專制,實行嚴厲的新聞監管、社會控制和暴力維穩,造成權貴資本主義的官僚壟斷、貪污腐敗、生態破壞、民族對抗等惡果。並極力統戰台灣和香港,現實提升了海外觀察者群體的激情和責任感。這是雜誌得以支撐下來的背景。

但是,要將往績彙編一本書,難度之大超過事先的想像。三十年來,雜誌出版336期,每期文稿約40篇,一年480篇,不計網刊,就有一萬三千餘篇文章,約四千萬字。包括特約稿、專欄稿、專訪、來稿和少量轉載。因此,本書設定精選100篇文章,便是「百裡挑一、掛一漏萬」的艱鉅工程。潛入那「浩瀚」的文海之中,往事滔滔,深感作家們的熱情與深思之珍貴!好文章實在是不可勝數!

《開放》是期刊,難免在媒體和政論之間徘徊。慘澹經營中少不了捕捉新聞亮點,迎合市場。但我們沒有忘記「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而史記更需要的是良知。我們的獨家新聞,如收回香港的決策內幕、南海國共秘談、毛情人自白;我們突破禁區,如河南大壩崩潰水災原因、彭德懷之死、六四清場真相;我們為弱勢發聲,如報導河南愛滋血災、報導無人理睬的上海喬忠令案……無不含有厚重的歷史份量。因此本書的編選,不能不捨去大量時效性的新聞文字。

現在,訴諸於史觀,拜讀這三十年的寫作,自然要面對1949年以來的,甚至延伸到民國以來的歷史。世間之事,無不以來龍去脈為存在邏輯。再現歷史真實,重要的是解釋歷史。史論,成一家之言,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需求。在山那邊已經拋出了不少史料,可是論說權、解釋權仍然在中宣部手中。

為了不同視角的展現,顧及不同作家的風格與可讀性,我們將100篇文章,分為五部分編排——人物編、歷史編、命運編、思潮編、文化編。在人物、歷史和思潮三編內,較多涉及分析、歸納的史論成分。命運編的文選,多數是作者的自述,文情並俱,呈現大時代風暴中的個人遭遇。中國20世紀犧牲最慘烈的災難,不是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而是毛澤東以階級鬥爭為名的暴政,正如作者尹曙生所說,一切政治運動,都是鎮反運動。無數生命與青春,家庭與愛情由此而毀滅。文化篇則是這個時代的文化藝術的映照。

開放雜誌前後擁有數百位撰稿人,多數是活躍在傳媒與研究第一線的專業精英,他們以實名或筆名撰寫報導或評論,如繫獄至今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在本刊撰稿高達九十九篇!一字不苟。還有傅國湧、裴毅然、曹長青、凌鋒、高風、茉莉、楊憲宏、梁慕嫻、陳破空諸位都有超過十年、二十年的撰稿記錄。一批中港台和海外資深的作家,如許行、劉紹唐、余英時、唐德剛、何家驊、董鼎山、劉賓雁、阮銘等,他們閱盡滄桑而寶刀未老,是知識分子報國的傳人。他們的大作與訪談增添雜誌的文化滋潤與「承上啟下」的素質,對後進者的潛移默化不可低估。

茲將編例中幾點說明奉告如下:

1、為減輕百篇佳作的篇幅壓力。對部分文章作適當的文字性精缩處理。

2、各篇保留發表時的觀感,乃是文章的時空價值所在。與個人進退無關(因此,於每篇題頭註明發表時間)。

3、30年涉及人事浩繁,特將每年的專題製作,擇要選錄於附件。本刊重視人物專訪,亦選錄其人及訪談主題於附件,約300人,備查。

4、30年雜誌的大事記,本書嘗以實拍照片,編成故事,凡16頁彩印。照片由本刊記者、編輯拍攝,和部分朋友提供。且大部分皆在本刊發表過,包括若干新聞與史料圖片(來自本刊資料與網絡)。

凡此種種,略示我和同事們及各方作家長期不懈的合作與探索,追求真相與真理。沒有顯赫的成就,像西西弗斯推石上山一樣,走過三十年,留下這本備忘錄給拒絕遺忘的讀者。期待本書作家和各方朋友們給予批評指導。最後,十分感謝余英時教授惠題書名和蘇曉康先生、傅國湧先生賜序。感謝大家的熱忱支持。

 

(2017年6月26日 紐約)

《新書介紹及網購連結》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