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的話


柏林觀感:實現真正的復興(圖)
作者: 金 鐘

主編的話

更新於︰2016-07-17 Print Friendly and PDF

【金鐘按:六月底七月初和太太女兒旅遊德國。先到慕尼黑,再中轉捷克布拉格,到柏林。一路拍了很多照片,收集不少資料。對於禍害20世紀的納粹極權主義有了更多感觸與認識。一場大戰使納粹和人民幾乎同歸於盡。但這是無法避免的悲劇。足以使後人引以為訓。我看到德國人是真誠的接受了歷史的教訓,德國有數百大小紀念性設置,德國也是一個文化大國,有6000多座博物館。這些圖片大部分是我拍的,和大家分享。也要特別感謝我的德裔太太,她懂德文和熟悉歐洲歷史,給這次觀光很多方便。】

二十年前,我曾將香港比擬為東方的西柏林。直到今天才百聞不如一見,剛剛和家人從德國旅遊回來。多年困身香港,德國(尤其是柏林)是我心儀的地方。那曾是20世紀最強大的極權主義國家,被打成一片廢墟之後又經歷了東西德的分裂和統一,還有那柏林圍牆的一段傳奇。後來浴火重生,成功的崛起與復興,成為歐盟的中流砥柱……多少問題值得我們探索啊。

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地標。二戰後劃歸東柏林,孤立在圍牆之東。
現在是遊客的第一景點。
我們到達那天正遇上抗議梅克爾政府環保政策的示威。

柏林圍牆紀念碑。東西德分治後有300萬東德人逃往西德。西柏林圍牆是1961年東德共產政府和
蘇聯防止人民逃亡而建立,
89年被推倒,是冷戰結束的象徵性事件。

柏林牆倒掉後27年,全世界無數人前來參觀遺址。德國政府在多處設立紀念物,
並有一個佔地不小的園區。我們看到老師帶領一群群的中學生來參觀。

2005年建成的紀念被納粹殺害的起碼600萬猶太人紀念碑。
面積19000平米,有大小不一的2711座無名墓石。設計氣魄相當震撼。

走馬觀花只能得到一些印象,然而卻是那樣感人。我們先到慕尼黑,然後乘巴士繞道布拉格,再坐火車到柏林。一路上瀏覽中歐景色,村落和北美原野相似,都是一棟棟小洋房,和樹林、河流、山丘定格在無涯的寂靜中。田園種植多為玉米,也有一些收割的麥田。沒有人影。 

來到柏林。以建築論,那是比歐美都感覺時髦的大都會。可能與戰後重建有關。但和東方的香港、台北、東京相比,哪怕鬧市區,也遠沒有那人頭湧湧的喧嘩人氣。在一堆旅遊資料面前,可看的實在太多,我們幾天時間,又沒有嚮導,幾乎完全放在歷史性的觀光點上,從布蘭登堡門到東德監獄、施道芬堡被槍殺的陸軍總部。還有猶太人紀念碑和柏林牆園區……

紀念點附近出賣前共黨軍帽、獎章的商店。10歐元一頂帽。

國會大廈。即前納粹的帝國議會。蘇聯紅軍於1945年4月中以250萬兵力、6250輛坦克、7500架飛機、4萬門大砲發動最後一場柏林戰役,終以85萬軍人的陣亡於4月30日攻佔國會大廈取得戰爭最後勝利,希特勒當日自殺。特此留影。

這些景點無不顯示德國人對歷史真誠的反省,他們不掩蓋過去的黑暗與羞恥。印證戰後從阿登納到默克爾歷任總理的認罪、道歉,甚至勃蘭特在華沙為屠猶下跪,都不是做秀。這是德國今天受到尊敬的重要原因。德意志民族這樣的胸襟和理性,顯示他們對戰爭和暴力已經深惡痛絕。看到那些展出的戰爭恐怖、毀滅的照片,簡直不能想像那就是我們現在優遊享受的柏林! 

希特勒在戰爭最後隱身在國會大廈附近的總理府地堡4個月至4月30日下午,與妻自殺死。
德國政府不允許納粹德國的一切標誌存在,
現只見到地堡的這張出氣塔照片。

參觀夏洛特堡宮。建造於18世紀,毀於二戰。
德皇威廉二世雕像造型雄偉,現在還在修繕。我進去拍了照。

威廉皇帝紀念教堂是柏林最大的主教堂。毀於二戰盟軍轟炸。
柏林人迄今不予修復,讓後人永遠記住戰爭!

這樣二戰硝煙未散的一片廢墟的柏林市區照片,有很多張。
10萬計的建築物被毀,上百萬人無家可歸,1946-
1947又遇飢荒、嚴寒。
幸得馬歇爾歐洲復興計劃救援,
柏林才度過生死危機。​

雖然70年過去了,德國人沒有忘記第三帝國走向法西斯使他們付出的慘重代價,直到今天,誰敢給納粹的罪行翻案,政府可以將其判刑3~5年!潛逃的納粹罪犯,哪怕八九十歲,去到天涯海角,他們也可以追緝歸案。戰後時期曾規定為納粹效勞的人,不可以做公務員。舉世公認的20世紀三大獨裁暴政:希特勒、斯大林和毛,恐怕只有德國清算得最有力。蘇共倒台後,剩下中共一家。想到今日中國竟日高談中華復興,來看看德國吧。

我們轉來轉去,終於在一個市內墳場中找到這個平凡之至的墓碑:
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大師黑格爾(1770-1831)夫婦墓地。他死時是柏林大學校長。

今日柏林市民的生活,只能有眼下的感覺:他們體格健壯,騎單車是一個特色,
馬路設計在車道和人行道之間專門留有一個單車道。可見由來已久。
另外不太理解的是,柏林的公共交通:地鐵、電車和巴士是不設閘的,
據說票還是要買的,但沒有入閘的卡。
當然,最常見的是很多街邊設有露天餐飲。

(部分原載金鐘facebook 2016年7月11日)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