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狂建核電的隱患
作者: 許 行

中國崛起透視

更新於︰2011-06-08 Print Friendly and PDF

● 中國現有十三座核電機組在運行,原擬十五年增加四倍。日本核災使中國新建計劃叫停。但現存問題不小,設備過時,技術落後,潛伏隱患。


●中國核電廠分布圖:全部都在沿海地區。(本刊資料)

  日本福島核電大災害給全世界敲起警鐘,即使核電技術比較先進的歐美國家,也都要警惕本國核電的安全問題,重新啟動全面安全檢查。中國國務院也於日本核災之後立即召開常務會議,作出兩點決定:一、對全國核設施進行安全檢查;二、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已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這兩點決定是適時的,阻止了中國近幾年來瘋狂的核電大躍進。

近年來中國核電瘋狂大躍進

  由於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大量增加,但長期來電力供應處於短缺狀態,加之國際上對大氣減碳的呼聲高漲,因而促使中國核電利益集團乘機大力推動核電發展計劃。在核電是最清潔能源的宣傳下,各省地當局出於各自的需要,也紛起爭取分享核電大餅。

  二○○三年,國家發改委開始擬議中國核電規劃,後來正式推出《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規定從二○○五年已有的九○六點八萬千瓦總機組容量,於二○二○年爭取達到四千萬千瓦,也就是說在十五年之內增加機組容量四點四倍;如果以每台一百萬千瓦容量計算,十五年內中國的核電反應堆要從二○○五年的十一台增加到三十一台。

  這個規劃尚未正式推出之前,國務院已迫不及待地於二○○四年批准廣東陽江核電站、浙江三門核電站、遼寧紅沿河核電站等開建,然後各省急起直追。現已投工開建的有:

  (1)東陽江核電站:計劃建六台百萬千瓦核電機組,分三期,首期兩台,預計二○一二年建成。(2)廣東台山核電站:位於台山市赤溪鎮銅鼓灣,臨近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密集,頗受質疑,但無人敢於反對。該站首個採用法國的歐洲EPR壓水反應堆,每台機容量高達一百七十五萬千瓦,首期兩台,二○○八年八月二十六日開工,預計二○一三年建成。(3)浙江三門核電站:計劃建六台百萬千瓦核電機組,分三期,首期兩台,預計二○一三年和二○一四年建成。

  (4)浙江方家山核電站:它是秦山核電站擴建項目,預計建兩台百萬千瓦機組,於二○一三年和二○一四年分別建成。                                (5)福建福清核電站:計劃建六台百萬千瓦核電機組,分三期,首期兩台,預計二○一三年和二○一四年建成。(6)福建寧德核電站:計劃建六台百萬千瓦核電機組,一期工程建四台,預計首台於二○一二年建成。(7)遼寧紅沿河核電站:計劃建六台百萬千瓦核電機組,分三期,首期兩台,預計首期一號機組於二○一二年建成。

計劃中擬建的核電站多如牛毛

  此外湖北大畈核電站和江西彭澤核電站都已初步動工,因為兩者屬於內陸核電站,自日本核災發生之後,內陸不應發展核電的呼聲突起,勢必影響到這兩個站的工程進展,很可能會被停建。

  在計劃中擬建的核電站為數甚多,有些已開始進行平地、建公路等初期工程。計有十五省一個直轄市,分述如下:

  廣東省──廣東除了已有的大亞灣和嶺澳兩大核電站以及在建的陽江核電站和台山核電站外,還計劃在揭陽建立廣東第四核電站,在肇慶建立廣東第五核電站,隨後又在陸豐、海豐、韶關等處建立核電站,雄心勃勃,要使廣東成為中國第一核電大省。

  浙江省──浙江除了已有秦山核電廠和在建的三門核電站、方家山核電站之外,另計劃建立浙西核電廠和蒼南核電站。浙西站初步選址在龍遊,蒼南核電站預選了兩處,即蒼南霞關和大漁鎮。兩者均只是各方協議,未進入工程實施。

  福建省──福建省除福清核電站和寧德核電在建之外,另擬建設三明核電站、漳州核電站和龍岩核電站。三明核電站選址龍溪縣西濱鎮,計劃設四台一百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分兩期進行。一期一號機組工程擬於二○一一年十一月開工,二號擬於二○一二年九月開工,已列入國家發展計劃。漳州核電站選址雲霄縣列嶼鎮刺仔尾,目前處於前期工作階段,龍岩核電站尚在選址中,所以這兩個核電站計劃,在國務院決定暫停審批新核電項目的情形下,將會暫時胎死腹中。

  山東省──過去未有核電,近年來規劃在煙台市海陽、威海市榮城和乳山設立三個核電站。海陽核電站總投資八百億元,由中電投、中核、國電、山東魯信、華能、煙台市電力分別參股,準備採用美國西屋第三代核能技術建六台百萬千瓦的機組,並預留兩台擴建餘地,準備建成最大型的核電站。威海兩個核電站,因為國務院暫停決定,可能會胎死腹中。

  遼寧省──除了在建的紅沿河核電站之外,還想增建葫蘆島市徐大堡核電站和丹東市東港核電站。

  廣西省──擬在臨海的防城白龍島和平南紅沙各建一個核電站。

  海南省──擬在西海岸昌江縣建立四台百萬千瓦機組的昌江核電站。       

  上述七省都是沿海省份。眾所週知,核電需要大量冷卻水,所以大都利用沿海地方汲取海水。但中國在發生核電狂熱之後,許多內陸省也紛紛提出建立核電計劃。中國工程院院土潘自強作證說,外國許多核電站都是建在內陸的,美國和法國內陸核電站佔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於是吉林省擬在靖宇建立核電站,黑龍江擬在佳木斯建立核電站,安徽要在蕪湖、安慶、宣城、池州建四個核電站,湖南爭取建十個核電站,還說要快馬加鞭,使二○一五年達到湖南建核高峰期。江西在彭澤之外,又要在萬安縣煙家山建核電站,湖北在大畈之外,還想在松滋建核電站。河南要在南陽建核電站。廣西要在防城港白龍和平南白沙建兩個核電站。甚至連三年前發生過北川大地震的四川和重慶也都爭著要建核電站,四川選址南充市蓬安縣三煙鄉,重慶選址涪陵南沱鎮。


●  5月24日香港人反對擴建核電站遊行。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已徵集到七萬人簽名反對。(大紀元)

人民無力干預,日本核災幫助遏止

  這一陣核電熱潮與五十年代的大躍進不同,不是搞群眾運動,而是在中央、地方和核電利益集團三方面的當權者之間發酵,以致中核集團、廣東核電集團、中核工程、中電投資集團以及四家電力集團如華能、大唐、華電、國電等,都忙著聯繫各省,出謀劃策、幫助選址、籌款、進行各種審批手續。估計十五之年內總共將投入四千五百億元人民幣,這是一塊很大的利益大餅,各方都爭著分食。

  當時民間已有人擔心,中國社會封閉,一切由當權者決定行事,人民全無置啄空間,在這情形下狂建核電,後患不堪設想。但民間在網絡上可以發出聲音:「核電,核電,他媽的就在我身邊,一個紅沙核還不夠,又來個白龍核,將來漁民怎麼出海捕魚?怎能生活?」福建一位網民說:「福清地處台海前線,一旦台海戰爭爆發,美國飛機像當年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一樣來個『誤炸』,天啊,這個核電站不就成了福建全體人民身邊的原子彈,使得民進黨所說的『決戰境外』輕易兌現了嗎?」又有一位網民說:「地方政府為了個人業績和地方經濟,不顧子孫後代生命安全,爭地盤,搶核電項目,後患無窮,希望大家堅決抵制。」另一位網民回應說:「甚麼時候輪到你制止?你能反對嗎?這是在中國,明白了吧!」

  好在日本核災意外救了中國,使國務院當機立斷,作出暫停審批,甚至暫停己展開前期工作的項目。此決定在內部必定引起利益集團的反彈,不過表面上看不出來,因為利益集團們在等待時機再次抬頭。但也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尋。就在日本核災發生次日,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說,日本核電泄漏事件不會改變中國發展核電的決心和安排。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三月廿七日在澳洲坎培拉參加一次論壇時說,中國快速建造核電計劃將會受到日本核能危機影響,但核能仍將是未來中國能源需求的重要供應來源之一。

核電之父稱中國現核電全過時

  為了解開公眾心存的疑慮,有關部門請出「中國核電之父」歐陽予於三月廿二日在中國科學館作了一場講座。歐陽予一九五七年獲得莫斯科動力學院技術科學博士學位,曾是二機部設計院核反應堆工程設計總工程師,中國核工程公司總工程師,中國第一個自建的秦山核電站總設計師,巴基斯坦恰希碼核電工程總設計師。目前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作為科學家,他只是從技術角度談論核電問題。他簡要地從核電的第一代講到第三代,認為現在美國AP1000壓水式反應堆和ABWR沸水式反應堆以及歐洲的EPR壓水堆等第三代型號,其發生嚴重事故的概率比第二代小一百倍以上。所以美國、法國等國家已公開宣布今後不再建造第二代核電機組,只建第三代的。

  他指出,中國現在運行的十三台核電機組都是第二代的,但未來重點還在第三代。二○○六年中央有決策,選定美國AP1000作為我國核電自主化的依托項目,已引進四套第三代AP壓水堆機組,目前分別用在浙江三門和山東海陽。通過這四套引進和消化,不僅有助於自主設計和發展第三代的能力,而且還能提高繼續改進和創新的後勁。

  在座的聽眾向他提出好些問題,其中一位說,目前我國宣布暫停審批,包括已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並著手調整中長期發展規劃,給近期多個省份爭相發展的熱潮潑了一盆冷水,是否將危機誇大了?對於這個敏感問題歐陽予沒有直接回答,他只表示,要想發展就要承擔一定風險,這要看政府的決策如何。

  從歐陽予院士的一席話,我們可以領略到好些問題。我們知道,第二代機組的危險概率比第三代高一百倍,在美、法等國已絕對禁止再建,那末,我們起碼應該得出這樣結論:第一,中國在建的或者準備建的核電站,也應絕對禁止再有第二代的貨色出現。第二,中國現在運行的十三台核電機組全是第二代的,雖說它們本來的壽命是四十年,但為了安全起見,起碼應該重新評估,縮短其壽命,或者減半,或者提早關閉。在這個問題上,我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具體分析。

現運行中的十三座核電機組情況

  現在在運行的十三台核電機組分佈情況是:秦山五台,大亞灣兩台,嶺澳四台,田灣兩台。秦山核電站位於浙江海鹽,是中國最早建立的核電站,它的第一期一台一九八五年動工,一九九一年十二月投產,當時純是試驗性質,中國自行設計,僅三十萬千瓦。這台可能是第二代中水準最差的,應該儘早關閉。秦山第二期兩台六十萬千瓦的也是中國自行設計,當時中國核電技術水平不及今天,也應該儘早關閉。秦山第三期兩台是與加拿大合作,採用加拿大七十萬千瓦的重水反應堆,二○○三年投入營運,應該由專家重新評定其壽命,如果壽命減半,那末在本世紀二十年代末就要準備關閉工作。

  田灣核電站位於江蘇連雲港,是中俄合作的產物,採用兩台俄國AES─91型核電機組,分別於二○○七年五月和八月投入營運,據說其安全性某些方面已達到國際第三代水準,是否確實?需要專家們重新評定。

  大亞灣核電站因為香港方面要求嚴格,中國方面不敢怠慢,故向法國進口兩台法馬通九十萬千瓦壓水式反應堆,並由美國一家公司提供品質保證,分別於一九九四年二月和五月投入營運。香港中華電力公司屬下的香港核電投資公司佔有百分之二十五股份,其餘百分之七十五由中廣核佔有。機組壽命為四十年,至今已營運頭尾十七年,其間經過多次大修,僅去年在五個月內發生三次事件。雖說依照核電規矩,一級至三級稱為事件,四級至七級稱為事故,事件屬於輕微性。但去年五月,大亞灣核電的一根燃料棒包殼出現微小裂紋,去年十月,一號機餘熱排放系統一段管道出現兩處各一吋半的微細裂縫,有帶輻射性的硼結晶滲漏。所有這些事件都被延期公佈,這就令香港人質疑中國辦事隱瞞的心態。更令人不滿的是,安諮會中的港方成員溫石麟直言不諱,批評大亞灣核電站隱瞞實情,竟被視為「異見」成員,連安諮會以後開會都不通知他。中國當局心胸如此偏狹,實在令人髮指。今後對大亞灣核電安全的評估,絕對應該堅持有港人和國外專家參與。

  嶺澳核電站其實是大亞灣核電站的伸延,只是中國當局避免香港方面的干預,另起爐灶,由中廣核和中核合股,前者佔百分之五十五,後者佔百分之四十五,將香港撇掉。廠址就在大亞灣核電站東北一公里處,距離香港尖沙咀僅五十一公里。因為沒有香港干預,嶺澳核電站在技術上全由中國自主操控,稱為核電自主化,自主設計、安裝、調試、營運管理,而且國產設備佔百分之三十。第一期兩台CPR1000型九十九萬千瓦的壓水堆核電機組,於二○○三年一月投入營運,二○○四年七月通過國家驗收。第二期兩台,一號機於二○一○年十月營運,二號機今年建成。CPR1000是中國仿效美國西屋AP1000改造的型號。西屋AP1000是國際承認的第三代核電機,中國仿製的CPR1000並不夠得上第三代水準,令人存疑。因為中國沒有核能監管機構,希望國際專家給CPR1000作個性能級別評定。

要求絕對禁止在內陸建核電站

  首先要求絕對禁止在中國內陸建核電站。那些主張內陸可建核電站的人,並且拿美國也在內陸建站作為辯護,其實他們完全不瞭解中美人口密度的差距。中國人口密度以沿海蘇、浙、粵、魯、閩五省平均,每公里四百九十三點二人,美國有許多州人口每公里只有二十至三十人。像南北達科他州,每公里只有二點七人,如果你在這兩個州的公路上開車一天,不僅見不到一個人,連一幢房子也見不到,全是一片大草原。拿美國內陸同中國相比真是天大的笑話!

  最後,要說一說我們贊不贊成核電的存在和發展?許多環保分子絕對反對核電,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就事論事,情況非常矛盾。人類無論在生活上和工業上都必須有電力才能生存。最清潔的電源是太陽能和風力,但這兩種途徑所能提供的電力始終有限,遠未能滿足工業上的需要。水力發電是一個重要來源,但中國水源主要在西南,目前中國水電的發展已達到破壞環境的極限。而火電所釋放出來的碳氣更破壞地球大氣層,威脅到人類生存,成為全球公認必須儘量減少的災害。新的生物燃油,充其量只能用在汽車行駛方面。就是在這種情形下,人類不得不冒險使用核電。核電有許多優點,最可怕的是輻射禍害。好在現在人類智慧發展出第三代核電技術,將災禍降到最低。我們希望科學家們繼續探索,發展出第四代、第五代核電技術,確保安全。所以奧巴馬在美國三里島核災之後美國停建核電三十年的今天,宣佈重新啟動核電項目,都是出於實際考慮。但這一考慮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新的核能技術已將核災害減少到最低限度。在目前這種情形下,我們在中國應該主張:

  一、儘快結束第二代核電設備,以第三代設備取代;儘快評定中國自行仿設的CPR1000是否第三代?二、禁止在內陸設立核電站。三、政府成立像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NRC)一樣的核能監管委員會,由真正科學家組成,成為監管核能的有權威的機構。四、訂立核能法。五、釋放民間監督力量,允許傳媒自由發表有關核能的新聞、意見和評論;讓科學家和民間成立獨立的監察核電機構和團體,對國家核電政策提出建議和評監,對核電站運作進行有效的民間監察。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