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可風出書講述大逃亡港澳經歷
作者: 綜合報導

書評

更新於︰2015-12-22 Print Friendly and PDF

(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1950~1970年,20年間成功越過邊防線偷渡至香港市區的,至少有100萬人,這還是非常保守的算法。」偷渡文學作品《開,南風窗》的作者蔡可風,19日在紐約華埠召開的新書發布會上說,在西半球,東德在同一時期成功翻過紅色柏林牆、逃入西德5千多人,死亡239人,震驚全世界。可是,有多少人知道,翻越「中國柏林牆」的中國民眾之規模,其慘烈程度數千倍於「柏林牆」,「這麼大的事情,很多中國人自己都不知道,丟不丟人?」

蔡可風新著《開,南風窗》,記錄中共1949年當政起,數十年不斷的逃亡港澳潮。

成千上萬的逃港「大軍」

就在東德人想方設法要逃亡到西德的同一時期,東半球的中國,也有大批的中國民眾不計一切要逃離共產專制,投奔自由世界的香港。蔡可風從 1974年起,曾三次偷渡港澳,前兩次未能到達港澳,他被抓回、關監禁,1976年他於珠海縣山場拘押中破獄越監,成功抵達澳門,同年再移渡香港。 1980年他獲得美領館對中國逃港難民的移民申請,舉家移民紐約。此後,港英政府也實行全面封港,不再發臨時身分證給來自中國大陸的偷渡者。

蔡可風新著的《開,南風窗——十年文革前後大逃亡港澳紀實》,就是對那段時期他和身邊——眾多偷渡者切身經歷的真實描寫,書中描述了三代人的偷渡境況。

蔡可風說,粗略的計算,逃往香港的每100個大陸人中,大概30%的逃亡者能獲得成功,60%的人失敗被抓回,5~10%的逃亡者死在中港邊界的山上、或海裡、或被狼狗咬、或被機槍掃射,按這個比例算,從50年代到70年代,有上萬逃亡小民因此喪生。

看看香港人口統計數據的變化:1950年224萬人,1960年265萬人,1970年313萬人。排除正常合理的增長,20年間,香港容留了至少100萬 偷渡者,是從廣東各地潛水進入,佔當時總人口近三成。20年平均到每一天計算,每天都有上百人成功游過深圳河,廣東人把這種水路偷渡稱為「督卒」,借用象 棋術語,意即「有去無回」。有人由此推論,逃港者是現在香港的主要人口之一。

開,南風窗

「當年下決心偷 渡時,就想到將來要寫一本有關的書。」蔡可風說,在他偷渡抵達澳門的第一天,就恢復寫日記。他的四妹見到他後,給他一本筆記本和一支圓珠筆,鼓勵他把所見 所聞所經歷,全部記下。前後他寫了三十多年。因此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往事才猶如回放的錄像或者定格的畫面,栩栩如生地出現眼前。

他說,把書 名定為「開,南風窗」,是因為在廣東,南向的房子最舒服,老百姓用「南風窗」暗喻廣州南面的香港和澳門,是一扇廣州人眺望風景無限好的南風窗,尤其在大饑 荒後經濟緊張時,珠三角一帶居民前後三十年間有賴從港澳獲得外匯、食物、衣物、藥物等接濟,大家都很羨慕「家裡開了南風窗」的人家。

其次,在廣州可以偷聽到香港、澳門的廣播,當時所有的天線都對著香港。它是很多人在上世紀末的精神食糧。

因此,對比大陸官方把港澳的精神及物質影響斥為「香風臭氣之毒害」,人們雖不敢反駁,卻用「南風窗」比喻港澳,是他們內心所孜孜以求的救助通道,「開」則點明瞭逃亡往港澳的主題。

蔡 可風名蔡正中、字可風。1945年出生於廣東順德,先後就讀於廣州培正小學、市七中及華南工學院。1968年文革中,被畢業分配於雲南西雙版納軍墾農場, 接受「再教育」,1970年因病准予遷回廣州,自修文史。1980年移民紐約後,歷經店員、技工、繪圖員、經理和公務員,筆耕不止,多次獲獎。

旅美作家蔡可風發佈新書

【僑報記者葉永康12月19日紐約報道】旅美作家蔡可風19日在華埠舉行新書發表會。該書名為“開,南風窗”,描述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國人偷渡到香港的種種驚心動魄的故事。該書以平實的手法描述,引起經歷大躍進、文革等運動人士的共鳴。  詩畫琴棋會會長梅振才介紹,蔡可風1945年生於廣東順德,1968年文革中被畢業分配到雲南車墾農場,1970年因病遷回廣州,自修文史。 1974年起曾三次偷渡廣澳,1976年得以成功。1977年與友人在港創辦北斗月刊及北斗出版社。1980年舉家移民紐約,現任海外華文作家筆會紐約分 會會長。
蔡可風19日在華埠舉行新書發表會。(僑報記者葉永康攝)

蔡可風介紹說,把書名定為“開,南風窗”,是因為在廣東,尤其珠三角一帶居民,自五十年代起經歷了大飢荒,前後30年間有賴從港澳獲得外匯、食 物、衣物、藥物等接濟,同時從收音機偷聽到港澳電台廣播,獲得訊息而大大減輕了災情和思想盲塞。對比起大陸官方稱廣州市為南大門、把港澳的精神及物質影響 斥為香風臭氣。人們雖不敢反駁,卻用“南風窗”比喻為獲取他們內心所羡慕、所企求的,地理上處於珠三角南方的港澳所頻頻送來的救助之通道。而今在前頭加上 了個“開”字,用意自當更明顯,全書貫穿逃亡往港澳的主題。

蔡可風說,偷渡抵達澳門的第一天,就恢復寫日記。寫了三十多年,搬了多次家。經由澳門、香港到紐約,雖然多本日記沒保存好,卻加深了對往事的記 憶。共友人編過幾份雜誌,發表過短篇小說、雜文、評論、隨筆、古體及今體詩詞,但一想到寫長篇就感到千難萬難。終於在年逾花甲退休之後,衣食豐足,經濟上 已無壓力,可安下心來執筆了。千頭萬緒、從何處著手?雖然內心很明白,寫這種回憶紀錄,無疑是重尋當日的悲情去傷害自己。文中提及的反面人物都改名換姓, 正面人物已故者用上真名實姓。意想不到的是,有幾位朋友說不必介意,照實寫我何妨。給他帶來寫作的方便並增添真實性。零零散散的幾年加上悉心著意地參考別 人的寫作手法和經驗,終於花上七年余寫成第一部通過自己的經歷、貼近當年情景之紀實。

 

《開,南風窗》一書由香港開放出版社出版,有興趣購買的讀者,可以聯繫紐約詩書琴棋會,電話:212-226-7750。
責任編輯:艾倫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