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的脈搏:反抗
作者: 西 風

藝術天地

更新於︰2015-04-05 Print Friendly and PDF

韓國中等水準的導演數量龐大,題材一旦涉及戰爭、歷史和民族情感,導演的內心就失去平靜,像李滄東這樣每部作品都經得起咀嚼的導演非常罕見;大多數商業成功,藝術品質欠佳。

韓國女演員全度妍憑《密陽》的全情演出成為韓國唯一獲得康城獎的女演員。

2001年,法國影片《37°2》(1986)的韓國版《我的野蠻女友》風靡亞洲,國人對韓國電影開始刮目相看;《色即是空》(2002)、《大長今》(2003)和裴勇俊、都教授的相繼亮相,表明韓國明星票房號召力已然站在了亞洲之巔。所向披靡的韓流,內核就是喜劇、言情?

為紀念電影誕生百年,1994年英國電影協會(BFI)與各國電影人合作拍攝《百年光影情懷》,講述各國的電影發展史。韓國篇《電影在路上》(다른
영문제명)於首爾拍了一萬尺膠片,直至來到1894年東學黨起義的發起地扶安郡的柏山,才算找到了韓國電影的脈搏:反抗。

外有入侵、內有暴政,夾在滿清、日本之間的韓國,猶如耗子鑽風箱,兩頭受氣,兩個老大都得罪不起,加上本土暴君,可以說韓國歷史就是推翻這三座大山的紀錄。

描寫日清戰爭的電影

1991年韓國電影教父林權澤拍攝了東學黨題材的《開闢》,獲得青龍獎導演大獎。處決義軍領袖前要照相存檔,旁邊的人一鬆手,東學黨領袖崔時亨便摔倒在地。沒辦法,只能讓人躲在崔時亨身後硬撐住他。失敗、酷刑都無法從精神上打垮崔時亨,他一言不發,冷冷地盯著鏡頭,你最多只能毀滅他。

《鳴梁海戰》(2014)描述1597年朝鮮名將李舜臣大敗日本海軍,票房大賣、民族自豪感爆棚,藝術品質和歷史真實度卻貽笑大方,堪稱韓國版「抗日神劇」。

儒家文化圈視漢族政權為華夏正統。出使滿清的朝鮮使節感歎:「周旋異域,日見丑類,凌逼飽盡,無量苦痛,磬折腥膻之庭,跪叩犬羊之賜」、「清人立國之規,大抵導風俗以禽獸之,率天下之民而愚之」。

1636 年皇太極舉行稱帝大典,朝鮮使臣拒絕跪拜清酋,皇太極大發淫威入侵朝鮮。《最終兵器:弓》(2011)以此為背景,宣洩對滿清的鄙視和憤怒。

韓國高中歷史教科書關於日清(甲午)戰爭的敍述,對滿清的厭惡溢於言表:「滿清曾試圖掌握與北京很近的朝鮮,將其作為防禦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本國領土的‘東方屏障’。為此,以壬午軍亂、甲申政變為契機干涉朝鮮的內政,擴大經濟侵略。」「戰爭以滿清戰敗、日本勝利這樣出乎國際社會預料的結果而告終。」兩害相權取其輕,日本取代滿清,顯然有利於朝鮮的文明進步。

北韓金日成,世人皆知,朴憲永領導的南韓共產黨漸被遺忘。《南部軍》(1990)、《太白山脈》(1994)描述「朝鮮人民南部遊擊軍」反抗李承晚政權,除了暴政的壓迫、反抗的慘烈,影片沒有回避南部軍帶給民眾的苦難。

《太極旗飄揚》(2004)廣受讚譽,但我非常厭惡這個電影:導演在自由創作的環境中,為了討好觀眾,迎合他們對催情的低俗需求,刻意模糊戰爭的是非和正義,以親情為依歸,大打下流的催淚瓦斯。若非為自由而是為血緣而戰,生活在金太陽的世界有何不可?

韓國拍韓戰電影不成功,拍越戰卻好評如潮:《白色軍徽》甚至在中國上映成功。

韓戰片不如越戰片拍得好

以韓戰為背景的《向著炮火》(2010)、《高地戰》(2011)爛得不值一提。
1964年越戰逐步升級,美國呼籲盟國「履行國際義務」。朝鮮戰爭中險些被金日成趕下大海的韓國政府,對美國懷有強烈的報恩心理,且生怕戰事擴大,美國會抽調駐韓美軍。情感、政治、軍事的多方考量之下,韓國先後派出32萬大軍,成為南越陣營中人數僅次於美軍的第二大外國軍隊。

1992年,韓國影片《白色軍徽》獲得第5屆東京電影節金麒麟大獎、最佳導演獎和第31屆韓國大鐘獎。殺越共、殺老百姓、殺耕牛、自相殘殺,韓國觀眾驚訝地發現,曾被視為英雄的韓軍精銳在越戰中比野獸還要殘忍和瘋狂。對於陣亡官兵,將軍一句「給他們發勳章和獎金」就完事大吉。

大韓海外參戰戰友會以「有損32萬參與越南戰爭勇士的名譽」為由投訴《白色軍徽》,影片險些遭到禁映。片尾,男主角槍殺無法適應和平生活的戰友,然後靜靜地躺在死者的身邊,對戰爭創傷延續到戰後的控訴非常有力。

以越戰為背景的《苔蘚》(2010)氣氛詭異,雖未直接表現戰爭,但戰爭對人性的戕害和扭曲在和平環境中顯得觸目驚心。與同名原著漫畫相比,有評論認為,導演過度地被破案的懸疑劇情所吸引,欠缺「苔蘚」一般的氛圍。我倒覺得,影片對人苔蘚般強大、堅韌的生命力的表現可圈可點。

韓國軍人在二戰、越戰中的暴行,與韓國歷史上受日本殖民的影響密不可分。《人間中毒》(2014)對韓國軍營文化的鄙視和批判隨處可見,影片一開場,醉酒的韓國將領不時冒出幾句日語,強迫戒酒的金鎮平喝光靴中酒;因戰爭創傷失去控制的士兵遭到暴打,而不是專家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不嚼舌根不得活的軍官太太團,一看見美人就饞涎欲滴的參謀總長,以及被戰爭噩夢困擾的金鎮平,無不顯示反戰早已成為韓國戰爭片絕對的政治正確。

曾執導《情事》、《醜聞》、《淫亂書生》和《方子傳》等情色片的金大佑,在他本應最拿手的激情戲方面令人失望。宋承憲的翹臀、林智妍的露點,無法掩飾虛偽、空洞的表情和生硬的橋段,濃墨重彩的情色場面毫無自然、激越的美感,影片的噱頭成為最大的敗筆,落入《色|戒》(2007)的窠臼,曾經的苦難成為情色消費的對象。

《辯護人》寫盧武鉉與光州事件

清日戰爭解決了滿清,二戰解決了日本,該輪到最後一座了。

《誤發彈》(1961)直面朝鮮戰爭之後的街景,開場就是退伍兵喝霸王酒。影片後半部分完全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韓國版:搶銀行,一路遭遇自殺、遊行、罷工,個人苦況與時代悲劇狹路相逢,震撼。

描述光州起義的《華麗的假期》(2007),片名就是韓國特戰部隊光州作戰的代號:那些為了自由死于槍林彈雨的學生和市民,從此開始了長眠不醒的「華麗的假期」。一語雙關的片名,充滿驚心動魄的黑色幽默和憤怒的味道。

影片展示軍政府以清共為名、鎮壓民眾的罪惡,以及普通的光州市民從同情學生,到以牙還牙、爆發起義的全過程。藝術品質尚欠火候,但也不乏可圈點之處。

男主和女友及弟弟看電影,通過對影片的不同反應,表現每個人的性格和教育經歷,接著是突入其來的軍人沖入影院暴打示威者的畫面,自然流暢,先聲奪人。

一個流氓參加起義身負重傷,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淚流滿面地告訴戰友:「謝謝你們讓我參加戰鬥,讓我這樣的人渣感覺活得像一個男人!」光州市民的善良、開朗和剛烈,令人動容。

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光州起義成了軍政府的催命符,1988年韓國實現民主轉型,韓國電影進入春天。歷史悲情、內戰創傷、軍政府的罪惡、骯髒的越戰、人性的黑暗,情色、喜劇,百花盛開。2014年轟動韓國、引發中國網路熱潮的《辯護人》,再一次顯示韓國電影「反抗」脈搏的強勁。

光州起義令韓國軍政府成了驚弓之鳥,動輒以鎮壓赤色分子的名義整肅民間精英。1981年9月,釜山警方在沒有逮捕令的情況下,以涉嫌違反國家安全法、戒嚴法、集會示威法等罪名,非法拘禁22名釜山讀書聯合會成員,釀成「釜林事件」。「林」字來自1960年的「東柏林」事件,韓國很多與民主運動有關的事件都帶一個「林」字,類似美國出了水門事件,後來與政府相關的軍火門、拉鏈門均以「門」命名。

《辯護人》全面回憶釜林事件,光明與黑暗的交鋒,對年輕一代是再好不過的啟蒙。在中國引起轟動,與死磕派的處境密切相關。

老戲骨宋康昊出演盧武鉉(宋佑碩)不存在難度,一度拒演,是因為「擔心給他(盧武鉉)添麻煩」。為弱者伸張正義,多麼光榮、多麼可歌可泣的歷史,會有什麼麻煩?當年的人權律師、後來自殺身亡的韓國前總統盧武鉉,再次成為話題人物。

盧武鉉出身寒微,高中畢業後,經過10年含辛茹苦的自學,而立之年終於通過司法考試,1978年在釜山開辦律師事務所。苦盡甘來的他,打民事官司「戰無不勝,勝訴率達到90%以上」,人稱「盧辯」。釜林事件性質敏感,在當局的阻撓下,名聲在外的大律師唯有退避三舍。經手稅務案件、「賺錢又會玩的盧律師」,向來不為警方注意,意外地捲入這一事件。

影片巧妙地將釜林事件的受害者與「盧辯」在生活中聯繫起來,顯示每一個人都不是孤島,軍政府本身就是對每一個公民的威脅。多年以後,盧武鉉對探望受害者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學生們渾身傷痕累累,他們甚至無法相信作為律師的我,用恐懼的雙眼一聲不響地看我……我的頭腦一片混亂,血液沸騰。」

初一就成立「白紙同盟」、號召同學不為獨裁者李承晚寫祝壽文章的盧武鉉,很快讓法庭感受到了他作為死磕派的縝密和強硬。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曾在蘇聯工作,專門鑒定禁書的研究機構居然以此認定卡爾是共產主義者,其享譽世界的名著《歷史是什麼》成為被告傳閱有害書籍的罪證。盧武鉉當庭宣讀英國外交部發來的正式文件:「卡爾是為英國獻身的外交官和受人尊敬的歷史學家,《歷史是什麼》不是擁護共產主義的書,希望這本書能被韓國更多的讀者閱讀。」

盧辯的睿智、犀利與檢方的無知、蠻橫形成鮮明對比:「阿里和福爾曼進行拳擊比賽,金日成站在阿里一方,而被告人也站在阿里一方,這算不算通敵行為?」儘管檢方、證人面對盧辯狼狽不堪,但法官仍然枉法裁判19名被告有期徒刑1-7年。

盧武鉉常常讓我想起一個熟悉的陌生人:陳水扁,他們的人生軌跡驚人地相似。一個因釜林事件投身民運,一個因美麗島事件聲名鵲起,都是叱吒風雲的大律師;前者刮起盧武鉉旋風,後者號稱「都被水扁」,當選各自國家和地區的總統,又都因腐敗問題身敗名裂。

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盧武鉉從45米高的懸崖縱身躍下,陳水扁則從臺灣之子變成臺灣之恥。相比盧武鉉一死以謝天下的決絕和數十萬人送行的哀榮,陳水扁成了「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腐敗」的活教材。

李滄東名滿天下的綠色三部曲

人權的解放必然伴隨著對神權、政權的反抗。
1954年出生在韓國大邱的李滄東,可能是繼小林正樹、黑澤明、今村昌平、深作欣二等日本黃金一代之後最好的亞洲導演。2007年7月,《密陽》上映不久,發生了震驚世界的韓國人質事件,23名韓國基督徒在阿富汗傳教時遭到綁架。李滄東單刀直入:「韓國信教的人自己不會意識到,一般人覺得他們那種傳教的方式有多麼奇怪。《密陽》表現出來的信基督教的人的狀況,和阿富汗的人質事件有一定的關係。」

自美國傳教士亨利1885年在韓國創立培材學堂,經過1個多世紀的發展,基督教在韓國枝繁葉茂,信教人口超過人口總數的25%,世界上最大的12個基督教堂會,有11個都在首爾。

魯迅曾言:「對人唾棄的結果是信用仙人。」對魯迅推崇備至的李滄東,在光影世界裏如何表現彌漫整個社會的宗教因素?

《綠魚》(1997)是李滄東名滿天下的「綠色三部曲」的第一部。在這部處女作中,大兵哥英雄救美被痛扁、違章車追著警車滿街跑等反抒情、反英雄的敍事方式,給歡快、淺薄的韓流注入了清新、銳猛的活力。教會神職人員勾引有夫之婦慘遭黑幫修理,嚇得屁滾尿流、醜態百出,算是導演給韓國宗教文化送上的一分小小的見面禮。

《薄荷糖》(2000)講述了一個令人絕望而又回味無窮的故事,李滄東以平實的影像和舒緩的節奏剖析殘酷人生,展現出驚人的才華和自信,代表了新世紀韓國電影的最高水準。影片主人公金永浩(薛景求飾)的個人命運與時代風雲密切相聯:在光州事件中稀裏糊塗地挨了一槍,又鬼使神差地誤殺了一個女生,退伍後變成一個殘暴的警察,一步一個腳印地踏上了毀滅之路。永浩的妻子做愛、餐前都不放過禱告的機會,如此虔誠的基督徒,居然紅杏出牆。影片對宗教教化功用的諷刺不露痕跡,妙到巔毫。

《綠洲》(2002)通過一個邊緣人與腦癱姑娘的愛情,反映韓國社會虛偽的一面。男主角利用牧師做禱告的機會沖出警察局,似在暗示:對於現實的苦難,宗教的作用不僅有限,有時還會適得其反,生命的綠洲只有靠人類自己去開闢。影片贏得59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最佳新人演員獎,以及基督教會獎(SIGNIS大獎)。

一個宗教勢力非常龐大的社會能夠包容、欣賞對宗教文化的質疑和批判,隱然有文化大國的氣象。國內、國際獲獎無數的李滄東,2003年出任文化部部長(任職16個月),成為韓國文化響噹噹的名片。他對宗教的懷疑和拷問,經過「綠色三部曲」的試探與鋪墊,在《密陽》裏達到了高潮。

李申愛(全度妍飾)帶著孩子來到已故丈夫的家鄉密陽,這個陽光密集、民風淳樸的小城,除了如傳銷般不容分說的傳教者和追求者偶爾令她不快,幾乎無可挑剔。不料,密陽最終成了她的傷心地,失去愛子的痛苦扼住了她的咽喉,呼吸都很困難。對宗教敬而遠之的她,跑到教堂盡情宣洩內心的苦痛。

信仰上帝、唱聖詩、教友聚會、祈禱,使申愛成了幸福的「祥林嫂」,逢人就說上帝拯救了她苦難的靈魂。在牧師的鼓勵下,她決意回應上帝的教導,原諒自己的仇人並愛他。到監獄向殺子兇手傳遞上帝的愛和恩惠時,她才發現兇手已通過懺悔得到了上帝的救贖,內心相當平靜,她的原諒無足輕重。

黑格爾說,密涅瓦(智慧女神)的貓頭鷹到黃昏才會起飛。于申愛而言,罪惡能夠如此輕易地獲得赦免,意味著偶像的黃昏。在隨之而來的黑暗中,深感受到愚弄的申愛展開了瘋狂的報復:經不起誘惑的牧師,青天白日就與申愛在野外苟合,申愛眼不錯珠地望著蒼天:「看清了吧?」牧師慌忙起身,說好像上帝在看著我們。申愛再一次感到呼吸困難,翻江倒海似的噁心讓她嘔吐不止。

申愛對上帝的懷疑、信仰和令她作嘔的整個過程,被全度妍演繹得絲絲入扣,成為第一個、也是迄今唯一一個榮獲戛納最佳女主角獎的韓國女演員。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藍天白雲,最後一個鏡頭是灑落在地面的陽光,導演的寓意呼之欲出:人生的意義不在天上,而只存在于現實生活。

《詩》(2010)描述少女姬珍不堪忍受校園性暴力,憤然投水自殺。為掩蓋這一重大醜聞,學校和六名施暴學生的家長結成統一戰線,試圖以3千萬撫慰金擺平媒體、警方和死者家屬。牧師為姬珍做彌撒,空洞、浮華的辭藻比現實還要虛偽:「離開世上的她,加入到聖人的行列。」真相、正義都不知道在哪里,奢談聖人!

希臘神話裏愛慕自己的倒影、投水而亡的美少年那喀索斯為美而死,《詩》寓意姬珍步其後塵,愛惜、追尋自己純潔、美好的過去:像父親的臉一樣古老的胡同/我是那麼地愛著,在你微弱的呼吸裏/心是那麼地跳動著/我祝福你/在劍到達江岸之前,我的靈魂在拼命地呼吸。

倘若魯迅先生在天有靈,看到自己韓國粉絲的作品,會發表怎樣的感想?會不會與時俱進地來一句:把美好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杯具啊!

黑色風暴商業成功,藝術品質欠佳

《黃海》(2010)繼承了韓國電影人用電影反政府的光榮傳統:警察被警犬拖倒在地、警車自我相撞、成百上千的警察奈何不了一個業餘殺手,是不是讓你想起了韓國軍警1968年圍捕朝鮮特工的拙劣表現和1980年鎮壓光州學生的給力?

殺手踩點,蒙在鼓裏的金教授竟施捨于他,這一溫情脈脈而又略顯滑稽的細節,集中體現了導演對同胞慈悲、厭惡和諷刺等強烈而複雜的情緒,讓人想起《北逃》(2008)軍警對逃北者的斥責:「吃飽肚子比祖國還重要嗎?!」

朝鮮族、韓國兩大黑幫毫無信義和底線的殘殺,看得人心驚肉跳:前者狠字當頭,把久男送上不歸路不算,堅持送人送到奈何橋的一條龍服務;後者馬屎皮面光、遇強則弱,生死關頭堅決拉稀擺帶。朝鮮族大佬命令韓國大佬為自己裹傷,意味著一種精神上的征服:不要臉的怕不要命的,一葉知秋的影射功夫令人嘆服。

男主因何踏上不歸路?妻子為何拋夫別子偷渡韓國?時刻都在算計的麻將不好玩,橫財不是那麼好發,荊棘密佈的江湖真的不好混。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就是被忽悠、被利用、被出賣的你和他。在通往幸福的金光大道上,弱者總是互相傷害。《黃海》勝在場面火爆,且不是為了火爆而火爆:人文關懷披著腥風血雨、冷嘲熱諷的外套,每一把斧頭濺起的每一滴血都在反襯和平、團圓的艱難與珍貴。

黑色電影,除了《第三個人》《發條橙》《復仇在我》等個別經典,在我有限的觀影範圍,什麼諾蘭蝙蝠俠三部曲都弱爆了,2003年橫空出世的《殺人回憶》秒殺歐美同類。從警力用於鎮壓學生致使案犯漏網、警察飛向嫌疑人的火腿(軍政府時期的特色),到片尾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雙眼,影片樸實無華地用一個懸疑故事顯示正義必將但不是每次都能戰勝邪惡的哲學主題,脫帽致敬吧,凡人!

總體感覺,韓國中等水準的導演數量龐大,題材一旦涉及戰爭、歷史和民族情感,導演的內心就失去了平靜,像李滄東、羅宏鎮這樣品質較為平均、每部作品都經得起咀嚼的非常罕見;大多數商業成功,藝術品質欠佳,這也算當今世界影壇的特色吧。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