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讀者告別!
作者: 董鼎山

地球村

更新於︰2015-03-25 Print Friendly and PDF

金鐘致意:認識並邀請董鼎山先生撰稿是在1995年夏天,迄今已近20年。猶記當年董先生和紐約文人同席,精神十足談笑風生,今天以高壽之弱軀仍然這樣清晰地交代封筆心情,不謹令我們後生輩敬而有愧。每次來紐約,去董府拜候,聆聽美國今昔事,我亦略陳前線新聞,不時也談談家常,乃是人生倥傯之輕鬆時刻,20年文章開放讀者受益難忘。祝董先生與大嫂保重安康。


●紐約作家董鼎山堅持寫作近 80 年,不求名利,傳播美國文化不遺餘力。他和太太住在曼哈頓,相濡以沫數十年。

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我寫了上面五個字,向多年來的讀者們告別,結束將近80年(14歲開始發表文章)的「寫作癖好」(我說「癖好」,而不說「寫作生涯」)。因為80年來,出版過20餘種書,發表了數百萬字著作,從未曾靠寫作收入或「版稅」維持起碼生活。當然我有其他職業收入。因此寫作不過是「癖 好」,也借此結識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我不但對寫作告別,也等於是向人生告別。活到了93歲,生活小節都有困難;85歲的老妻患病,醫謂恐是骨癌,由於她的高齡,我們決定不入院開刀。雖然雇了暫時女傭,每週只能來二天,而我自己不良於行,照顧病人,弄得我精疲力盡(我們拒絕進養老院受虐,坐以待斃)。

我對報章、雜誌、書本、時事、電視、電影等也漸漸失去興趣,單靠一台電腦與親友保持聯繫。但電腦如有失靈,不能與人交流,就心急不堪。這是老年的悲哀,無法拭去。

我已活得夠長命,惟一怕的是跨過最後一關的一剎那。我是個無神論者,現在則好奇另一個世界是什麼樣?

最近數年,我要特別感謝《僑報》編輯劉倩,是她鼓勵並縱容我自由發言,篇篇實話。我每週必找《僑報週末》一讀。能在報刊每週寫一篇專欄,而且無話不談,無拘無束,是寫作生涯中最愜意的事。

我也要感謝以前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現在香港的李華敏。此外,香港《明報月刊》主編潘耀明一度請我寫過外國文學專欄;《開放》雜誌的金鐘是我興趣相合的知交,可惜《開放》已停刊,依順潮流移往互聯網。

我更要向文心社施雨致意。

我特別感謝當年三聯書店的沈昌文,通過他的《讀書》雜誌,他替我出了《天下真小》文集,博取了不少新中國年輕的書迷讀者(粉絲),我也要感謝哥倫比亞大學王海龍教授,他曾特地來我家採訪多次,熟知我在美國多年生活詳情,寫出了一本《診斷美國》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最後得感謝作家五月女士。她自告奮勇在互聯網上遍找我過去發表過的散文、雜文,交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紐約客隨感錄》。這恐是我最後的一本書。如書局沒有,可從網上購到,包括天津百花出版的《憶舊與瑣記》和《書影與肖像》。與《診斷美國》參看,可以當作我的寫作回憶錄。其他曾在上海、香港以及各地出版的書,我不在這裡一一贅述。但是最後,我要謝謝香港《大公報》孫嘉萍與上海《新民晚報》殷健靈對我的賞識。

再會了,讀者朋友們。如有來訊,將使我非常開心,以解除我的寂寞。

E-MAIL:timothytung@aol.com或bddstung@yahoo.com,

多謝您們多年支持。

──2015年2月21日發表於《僑報週末》(僑報編者語:感謝先生對本刊的厚愛,在此謹代表本報編輯部及廣大讀者向董鼎山先生致謝。從2007年春節第一期《紐約客閒話》推出,至今整整8年了,每週一篇隨感錄,先生如此高齡仍創作不息,期間種種故事,令人感動敬佩。

在經歷將近一個世紀的風雨,兩種文化的滄桑後,他以赤子之心和閑淡質樸的文字,不僅呈現光怪陸離的美國文化現象,也寫出了生命的真趣,是讀者青睞的大家。願生命之樹長青,願文學之花綻放。問候董鼎山先生夫婦安康。)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