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殘殺事件與言論自由
作者: 董鼎山

地球村

更新於︰2015-02-26 Print Friendly and PDF

近來在巴黎發生的伊斯蘭恐怖殘殺一本幽默雜誌《查理周刊》編輯和漫畫家的事件,令我不禁想到言論自由的界限。我不是說反對極度言論自由,也不是說那些恐怖惡徒的殘殺行為是有道理的。我想說的是宗教自由與言論自由之間的問題。


●巴黎諷刺畫刊《查理周刊》總編輯夏邦尼
爾在雜誌社。1 月7 日被2 名伊斯蘭暴徒
殺害於雜誌社,同時有11 位同事遇害。

佛教徒,基督教徒,回教徒(包括伊斯蘭恐怖分子)都有他們的信教自由,可是因宗教信仰而付諸血腥殘殺,不但不人道,而且有違宗教道義。在現代世界中,似乎只有回教徒中的一部分恐怖分子有此種傾向。我們在美國有過9·11的慘痛經驗。伊斯蘭教中的極端分子似已成為整個文明世界的罪惡象徵,他們在中東各地區任意殘殺婦孺。在這方面,無人可比。9·11事件震動全世界,巴黎一份報紙的封面留下這樣的名言:「在今日,法蘭西人都是美國人!」

詛咒殘酷暴行,幽默也應有分寸

此次法國幽默雜誌 《CHARLES HEBDO》的主要編輯人員幾乎全部被殺。記得數年前,丹麥一份報紙刊登了數幅諷刺回教聖主穆罕默德的漫畫,主編者受到丹麥本國伊斯蘭教恐怖分子死亡威脅,兩位漫畫家躲避逃命。該報此後再不敢登載此類漫畫。

當時引起世界各方對報刊言論自由與宗教感情衝突的討論。此次巴黎慘劇又觸動國際各方議論紛紛。一位非回教徒學者指出,諷刺應有道理,這次引起恐怖分子大舉殘殺的是一幅漫畫,圖中赤身裸體的聖主穆罕默德即將與一裸體少女交配。這種露骨的描繪當然會引起伊斯蘭教極端分子的憤怒。這位學者並不是在批評言論自由,他認為幽默應有分寸。據說該雜誌也曾登載過一幅基督教聖母瑪利亞產下嬰孩耶穌基督的露骨漫畫,也引起世界基督教徒的憤慨(不過他們文明,當然不會有暴 徒起而殘殺編輯部人員。)

我與這位學者意見相同,言論自由應有一定的尺度,才能收到效果,侮辱性的破口大罵只會適得其反。我當然不贊成惡徒的暴行,為抗議巴黎的殘殺,我甚至想加入到手舉「我是查理」(「CHARLIE」是雜誌《CHARLES HEBDO》的昵名)的遊行行列。

回教徒移民數目在歐洲之多,已引起許多實行移民收容政策國家民眾的反感,如思想進步的北歐諸國瑞典、丹麥、挪威等。不久前我甚至聽說有瑞典少年向回教教堂縱火,當時我恰有瑞典親戚于耶誕節來訪,他們說這樣的歧視行為在以前絕不會發生。

美國不會這樣去諷刺伊斯蘭教聖主

今日黑皮膚的回教徒新移民非常多(瑞典的慷慨福利制度是個絕大吸引力),引起本地白人居民的不滿,據說此次民選將會推翻原來自由進步的政府。

我以前常去瑞典,現因年老不再旅行。最近一次是8年前,到妻子家鄉馬爾莫(MALMO)小住,已經見到當地居民喜愛的市中心公園廣場,滿是回教徒與黑人擺設的攤賣,將原來的息足休閒地,變成為一個骯髒的市場。親友們當時談論起來還很合意,認為這等於是紐約熱鬧的時報廣場。他們現在的意見可不同了。

瑞典當然和法國一樣是言論自由的國家,不過他們的自由言論格調稍顯拘謹,絕不會像 《CHARLES HEBDO》這樣內容過分荒唐。以同一尺度,我不信美國的《紐約客》會登載裸體聖主與裸女交配的漫畫。

現在全世界人民懼怕的是伊斯蘭恐怖行為蔓延,英、法、德諸國的回教移民多數是安分守己的。有人談論,這方面美國比較安全(9·11等於外來侵略),因為 美國是移民國家,新移民與所在地人同化相對容易。例如紐約唐人街與比鄰「的小義大利」和平共處,各式移民之多,不足為奇。我甚至看到身穿黑袍、面孔完全罩沒的 回教女子在街上行走,也不以為意。這樣的穿戴在法國是禁止的。

我之前曾寫過一篇《殖民主義的報應》。二次大戰前後,阿爾及利亞特別憤恨法國,今日法國只好咽下收容殖民地難民這顆苦果。

(首發2015年1月17日《僑報週末》)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