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蜜之地變成血淚之地
作者: 余 杰

批毛文選

更新於︰2015-02-24 Print Friendly and PDF

楊海英研究文革對蒙族的他稱之為「文化性的種族屠殺」。內蒙有34萬人被捕,27,900人遭到殺害。這種大屠殺兼有種族屠殺和階級屠殺的特質。

忘記遇難者意味著他們再次被殺害。我們不能避免第一次的殺害,但我們要對第二次殺害負責。

——威塞爾


●日本靜岡大學蒙古族教授楊海英。他說內蒙古人民和香港佔中一樣
要求中共承諾的真正的高度自治。但是1949 年以來承諾沒有兌現。

我的中國身份證上登記的種族是漢族,但我是有蒙古血統的漢族。與我算是「本家」的四川老詩人流沙河(他本姓余),從諸多家譜中考證說,成都附近這支姓余的,是元末為躲避戰亂逃到四川的蒙古族後裔,為避開明朝的迫害,他們才改「金」為「余」,此後五百年逐漸融入漢族。不過,從相貌上還能看出幾分端倪來:我跟流沙河老師的長相,都有些像中學歷史課本上的忽必烈:寬寬的額頭,細長的眼睛。我這個不純正的蒙古人,只在十多年前去過一次內蒙古大草原,卻為眼前的景象深受刺激:古時中「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敕勒川,如今的草只能沒住鞋面而已。

在中國的幾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中,新疆和西藏的分離主義傾向最嚴重,內蒙古似乎長期風平浪靜。直至2011年5月11日和15日連續發生數千名學生和牧民示威抗議事件,內蒙問題才引起國際關注。當局嚴厲鎮壓民眾的示威抗議,這也成為時任內蒙封疆大吏的胡春華晉升的「投名狀」——如同一九八九年胡錦濤鎮壓西藏人民的反抗,受到鄧小平的青睞成為接班人一樣。中共重用的人,必須心狠手辣,不能有趙紫陽的「婦人之仁」。而內蒙的反抗力量微弱,不是蒙古人沒有藏人和新疆的維族那麼勇敢——蒙古人自古就是彎弓射鵰的民族,而是因為此前中共在內蒙古實施的鎮壓、清洗無比殘酷,蒙古人的菁英早被摧毀殆盡。旅日蒙古族學者楊海英所著的《沒有墓碑的草原:蒙古人與文革大屠殺》一書,就發掘出了這段被埋沒的歷史,拉響了長鳴的警鐘。

雙重屠殺:種族屠殺和階級屠殺

本書的研究重點是文革時期發生在內蒙古的大屠殺,作者稱之為「文化性的種族屠殺」。本書不是一本完整的歷史敘述,而是以第一手的訪談為主體的資料匯編——這不是貶低本書的價值,反倒因此彰顯出本書作者打撈歷史真相的努力之可貴。據不完全統計,十年文革期間,內蒙有34萬人被捕,27,900人遭到殺害,12萬人致殘。當時的蒙古人口約140萬,也就是說,平均每個家庭至少有一人被囚禁,每50個人中有一人被殺害。與之同時發生的還有:對於女性的強姦等性暴行各地橫行,強行移居,禁止使用母語⋯⋯對此,楊海英指出:「這完全是中國政府和漢民族主導的滅絕種族的大屠殺。」

在我看來,中共政權在內蒙古實施的大屠殺,兼有種族屠殺和階級屠殺的特質。種族屠殺以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屠殺最為典型,階級屠殺以波爾布特的紅色高棉對本民族中「資產階級分子」的屠殺最為典型。《沒有墓碑的草原》的第一部即描述蒙古人中「挎洋刀的」是如何遭到中共整肅的。所謂「挎洋刀的」是滿蒙時代受日本教育的菁英分子,他們中的一部分組成了蒙古騎兵師團,一度成為蒙古獨立的主要力量。作者的父親曾在內蒙古騎兵第五師服役,他的上級就是「挎洋刀的」。「挎洋刀的」蒙古軍官舉止端莊,談吐優雅,氣質不凡。與之對比,共產黨軍隊中掌握實權的將領,大都是不學無術的粗鄙之人,匪氣與痞氣十足。文革開始之後,粗鄙的漢族軍人對優雅的「挎洋刀的」發動了大規模的整肅。這種整肅除了種族屠殺的特質之外,當然同時帶有階級屠殺的色彩,與之最為接近的是蘇俄對波蘭軍官和知識分子發動的卡廷屠殺。

本書中還用相當的篇幅記載了最具典型性的圖克人民公社大屠殺的真相。文革期間的大屠殺,已經廣為人知的有湖南道縣屠殺、北京大興屠殺、雲南沙甸屠殺等。圖克位於鄂爾多斯地區,1969年有人口不足3000人,被打成「新內人黨」的就有近千人,占成人的70 %以上。其中,被活活打死和因後遺症而死的49人(也有資料說79人),受盡折磨重度傷殘者270人。若干倖存者向作者講述了種種駭人聽聞的酷刑,如灼燒女性的陰部,用鐵絲製作腦箍套到人的頭皮裡,讓祼體婦女騎在毛繩上、兩人前後拉鋸、受害者的外陰和肛門被拉通⋯⋯難道這就是君臨於蒙古大地的偉大的中華文明和共產黨的無產階級文化?

標榜反殖民的「社會主義殖民體制」

中共一向標榜「反殖民」,並以忠誠的民族主義者自居。然而,中共對待國境之內的「少數民族」,卻大力實施「隱蔽的殖民主義」和「升級版的殖民主義」,也就是楊海英所說的「社會主義殖民體制」,比起昔日之滿清王朝和中華民國政府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這一點上,中國和土耳其的所作所為如出一轍。在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華帝國的江河日下乃至土崩瓦解,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幾乎同步,所以一個是「東亞病夫」,一個是「西亞病夫」。印度裔學者潘卡吉·米拉什在《從帝國的廢墟中崛起》一書中,探討了中國、印度、土耳其、伊朗等亞洲古老帝國的重生之路,總結出居然是同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泛亞洲主義與軍事去殖民化。

弔詭的是,這些「亞洲病夫」一旦緩過氣來,立即對更弱小者露出銳利的牙齒。1915~1923年期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深陷一戰泥潭,戰敗後帝國崩解,建立了新的、縮小的土耳其共和國。與此同時,土耳其對亞美尼亞人實施了種族滅絕政策,導致150萬亞美尼亞人死亡,是二十世紀第一起種族滅絕大屠殺。時任美國駐土耳其大使的亨利·摩根索在回憶錄中寫道:「我確信,在種族遏制的整個歷史上,再沒有如此可怕的情節。以往歷史上發生過的大規模屠殺和殘害,與1915年亞美尼亞族人的遭遇相比,都顯得微不足道。」這場大屠殺與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和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並稱為「二十世紀三大種族屠殺」。

但是,在土耳其國內,這一歷史問題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敏感的政治禁區,不屬於被保護的言論自由的範疇。土耳其作家奧汗·帕幕克因為在2005年聲稱百萬亞美尼亞人在土耳其被殺,而一度面臨四年的牢獄之災。好在他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名聲引起歐盟干預,土耳其政府這才作罷。另一個記者赫蘭特·丁克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因為堅持認為「亞美尼亞大屠殺」真實存在而被極端分子槍殺。

在中國,因為共產極權體制的建立,極權體制衍生的殖民主義更為精密和嚴酷,對週邊少數民族的屠殺也更是高度組織化。雖然中共屠殺單一民族的人數比不上亞美尼亞屠殺,但中共屠殺的境內各民族加起來的數量則有過之而無不及。據藏族學者估計,中共政權在最近半個世紀以來屠殺了超過70萬藏人;而維族、回族、壯族、苗族等人口眾多的少數民眾也曾有過人口劇烈減少的時代。

在冷戰時期,被中國統治的內蒙古,處於中國與蘇聯及其附庸國蒙古國接壤並對峙的地理位置,特別遭致北京的猜忌。「堅壁清野」的計劃一旦出爐,就連那些早在延安時代就「入夥」的蒙古族共產黨幹部都難逃被清洗的命運。以蒙古族的最高級官員烏蘭夫為首的「內人黨」案,在文革前夕就已經形成了一片腥風血雨。在楊海英的採訪對象中,就有多位「根正苗紅」的蒙古族共產黨官員及御用文人,最後仍未逃避滅頂之災。

鄧小平時代以來,中共官方意識形態中原教旨主義的成分越來越弱,於是民族主義日漸高張。這種漢族中心主義的民族主義,必然要渲染近代以來中國遭到西方列強侵略的悲情史,然後以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甚至實現「偉大復興」的「恩人」自居。但是,另一方面,中共當局對境內的各少數民族的欺凌和壓迫卻達到了亙古未有之地步。在政治和文化殖民的基礎上,近二十年來經濟殖民愈演愈烈。由於內蒙古境內儲藏著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稀有金屬等資源,掠奪式和毀滅性的能源開發,讓草原變成荒漠,蒙古族失去了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透過情緒化的零碎敘述挖掘真相

對我個人而言,《沒有墓碑的草原》確實是第一本認識蒙古族問題的「啟蒙讀物」。對於中共建政以來的歷次政治運動,我與大部分中國知識分子一樣,不由自主地從所謂的「宏觀層面」來思考,卻很少從「族裔史」的角度來思考。所以,讀了這本書之後,雖然不是加害者的我,也願意因為長期以來對此議題的忽略和漠視而表示遲到的歉意。

不過,我在本書中也讀到作者激越的民族情緒,與那些受難者及其家屬促膝長談,將歷史深處最黑暗的部分呈現出來,不能不讓人感到憤怒、痛苦和醞釀出激烈的批判意識。正如長期接觸古拉格群島的資料、本人也是古拉格群島倖存者的索爾仁尼琴,自然而然地表示說:「我一直以來都用最激烈的方式批判蘇聯共產黨政權。」

但是,激情之後,還需要理性、客觀的思考、分析與判斷。本書的中文譯者劉燕子已經敏銳地發現了這個裂痕。在與作者的對話中,劉燕子詢問說:「如何超越族裔民族主義而客觀地看待這些主觀的、零碎的、斷片的、情緒化的語言?或者說,您自己如何做一位感情上的蒙古主義者,理性上的研究者呢?」楊海英的回答是:「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地『零度敘述』,『情緒化的零碎的敘述』如利爪,能在被風化的廢墟中挖掘出真實。而梳理這些支離破碎的陶片,正是研究者的責任。」我期待著在作者的下一部著作中,更多地看到第二步的梳理工作,包括對那些與中共合作的「蒙奸」群體的生存處境和心理狀態的深刻剖析和反思。我個人認為,作者對作為中共黨內政治鬥爭犧牲品的烏蘭夫的評價,過於正面了。其實,對於烏蘭夫而言,黨性始終高於民族身份,他雖然飽受迫害,仍然未能像趙紫陽、鮑彤那樣邁出與共產黨體制決裂的那一步。對於這樣一位複雜多面的人物,還需要有更為深入的研究。

基於自由人權信念的民族自決

未來的內蒙古何去何從,是脫離中國,與蒙古國聯合成一體;還是留在一個鬆散的中華聯邦之中?在中國漫長而艱鉅的民主化進程中,蒙古族民眾的選擇以及某個「天時、地利、人和」聚合的情勢是否出現,仍是未定之數。如今,蒙古人在內蒙古已經成為絕對的「少數民族」,內蒙古的四百萬蒙古人如何與已經在內蒙古定居的一千多萬漢人和平共處?將這些漢人全部趕走是不現實的,前南斯拉夫發生的種族對抗、種族清洗已是前車之鑑。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莫大的智慧和創造性的思路。而且,必須超越激越的民族主義立場。

這也是我在與台灣知識分子交流的過程中獲得的啟發。楊海英在本書中感嘆說,與漢人交流困難重重,因為漢族中心主義根深蒂固,「漢人一開始就衊視蒙古人『野蠻』」。反倒是到了台灣,他跟台灣人更能順暢地交流,不僅是台灣民眾經歷了二十多年民主制度和民主文化的耳聞目染,而且台灣受到北京威逼利誘的處境與生活在內蒙古的蒙古人有些許的相似之處。台灣的獨立之路,最可依託的意識形態是古典自由主義,是人權至上和住民自決的原則,而不是近代以來排他性的、唯我獨尊的、有仇必報的民族主義乃至種族主義。願楊海英的願望早日成為現實:

「我希望出現『對少數民族新思考』的智慧者。這本書漢文版的出版目的,就是試圖探索真相調查與對話的途徑,切斷以暴易暴的鎖鏈,清除暴力土壤。」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