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文藝情懷
作者: 劉 麗

中南海

更新於︰2014-11-15 Print Friendly and PDF

編者按:本文歷數習近平的讀書興趣與文藝愛好,藉以觀測其人生經歷和性格特徵。查中外王朝統治者,不乏文采風流之君,然其文治武功於民何益?乃是應有的根本評價。


●這套粉飾太平的電視劇《金太郎的幸福生活》,推銷到非洲,
改名《媳婦的美好時代》。習大大沒忘記在外訪中討好觀眾。

習近平在各種場合講話和談話中多次展露他的文藝情懷。特別是擔任總書記後。多次談到他熟讀世界文學,甚至知曉當代流行歌曲。使民眾體會到他的個人愛好——喜歡看什麼書,觀看什麼電影,似乎這些更輕鬆的話題也能從中觀測他的人生經歷和性格特徵。這和他的前任胡錦濤及其他領導人輕易不表露個人生活的態度截然相反,這在闡述他的政治觀點同時使談話更添了一層親切感。

召開文藝座談會

習近平今年十月十五日上午在北京主持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長篇講話,出席者幾乎囊括了現今中國文藝界的頂級「大腕兒」,包括作家莫言、遲子建、王蒙、鐵凝,影視界陳道明、馮小剛、李雪健,曲藝戲劇界姜昆、劉蘭芳、尚長榮,音樂界李谷一、閻肅,美術界范曾、范迪安等等,邀請的與會人士全部到會,沒有一個缺席的,像作協主席鐵凝就是中斷在奧地利的訪問當天趕回來。而習近平在講話一開頭就贊揚與會人員「一個沒少」。

習近平在聽取鐵凝、尚長榮、閻肅、許江、趙汝蘅、葉辛、李雪健等七位發言後,在約兩個小時的講話中,不但對當前文藝現狀發表看法和評論,更多次脫稿談讀書經歷,深情回憶了自己少年和知青時期的文藝生活,談到文藝對他成長的影響。

習近平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和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文藝「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具有異曲同工之處。主管意識形態的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劉雲山陪同出席。

座談會結束後習近平跟與會者一一握手並說話,在和馮小剛握手的時候問:「你有什麼大作?」馮小剛回答正在準備新電影《抗美援朝》。對話平易近人。有人說,想不到習大大還有這樣一手,和文藝界套近乎。

照例,最高領導人對當前的文藝發表看法後,下面地方省市和部門也紛紛接著召開座談會,討論和學習習近平的有關講話。讓演員、導演、編劇等從藝人員也紛紛發表看法。北京市文聯十九日下午就組織召開了首都文藝界學習習近平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

早有寫社評、填詞的記錄

習近平早在擔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就在筆耕不輟地撰寫社評,自二○○三年二月至二○○七年三月,他在《浙江日報》開設「之江新語」專欄以「哲欣」為筆名發表了二百三十二篇短論。有不少談讀書、論學習的內容。二○○七年五月,浙江日報社以《之江新語》的書名將這些短論結集出版。在他同輩的省級高官中似乎還沒聽說有人這樣寫專欄的。

習近平還能信手填詞。今年三月十八日,為配合習近平當時在河南蘭考考察,《河南日報》登了一首習近平一九九○年的舊作《念奴嬌·追思焦裕祿》。習當時剛剛履職福州市委書記。這篇詞作寫道:「⋯⋯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據《福州晚報》前值班副總編陳誠治回憶,習近平在履職福州市委書記期間,還曾在晚報上發表過七律詩等。

適當的引經據典也是今日習近平的講話風格。以今年一月十四日中紀委三次全會上的講話為例,習近平大量引用成語、典籍,如「猛藥去痾、重典治亂」,「刮骨療毒、壯士斷腕」、「養癰遺患」、「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等。

對讀書的喜愛始於下鄉知青

習近平喜歡和文藝界的作家、導演交往。和這些人的交往無疑也是習近平的信息來源之一。如習近平曾於一九九八年在河北《當代人》雜誌上發表《憶大山》一文。文章回憶了時任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與已故作家賈大山的深厚友誼,光明日報稱該文章「飽含真情,十分感人」。文章寫道,「原來我曾讀過幾篇大山的小說,常常被他那詼諧幽默的語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實優美的描述和精巧獨特的構思所折服。⋯⋯我到正定後,第一個登門拜訪的對象就是賈大山。」

習近平在各種場合並不掩飾他對讀書的喜愛。

習近平早年在梁家河村下鄉時的村民回憶稱,他經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二○一三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在同青年代表座談時曾以自己這段經歷勉勵大家:「我到農村插隊後,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

早在二○○四年七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一次專題學習會上的中心發言中,提到美籍德國哲學家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指出傳統的工業文明,使人變為沒有精神生活和感情生活的單純技術性的動物和功利性動物,這種物質性壓迫下的人,是一種變形與異化的人。」

二○○九年五月時任中央常委、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的習近平在中央黨校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發表的講話說:「我講三個觀點:一是領導干部要愛讀書,二是領導干部要讀好書,三是領導干部要善讀書」,「領導干部普遍應當讀三個方面的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做好領導工作必需的各種知識書籍;古今中外優秀傳統文化書籍。」這篇講話系統闡釋了他對讀書的觀點。

熟悉流行文化,喜歡美國電影

在外訪中,習近平也屢次展露他的文藝情懷。對流行文化似乎稔熟於心,讓他將這些流行元素巧妙的融合到自己的外交場合中。

二○一四年二月,習近平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說「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現在,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他一口氣列出了十一個俄羅斯作家的名字: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萊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蕭洛霍夫。對於這些作家與作品的熟識程度,習近平用「許多精彩章節和情節都記得很清楚」來形容。

習近平還提到當年春晚上紅極一時的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他說,「對我來說,問題在於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一時間,「××去哪了」成為了網絡流行體。

二○一二年二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訪問美國愛荷華州。他回憶起一九八五年首次訪美時,曾被主人家小女兒「問東問西」:「您看過美國電影嗎?」「我看過的美國電影有《獵鹿人》《教父》等。」習近平的回答著實讓這個美國小女孩吃了一驚。這次出訪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中國人每年可以多看到十四部美國進口大片。  

二○一三年三月,習近平在坦桑尼亞演講時提到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熱播時說「坦桑尼亞觀眾了解到中國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引得全場笑聲。讓人們看到了一點習近平日常生活的影子。

有趣的是,半年後,習近平在馬來西亞演講時誇贊歌手梁靜茹,說她「在中國廣為人知,被許多中國歌迷認為是中國人」。

愛好文藝在習近平和彭麗媛的婚姻中,成為他們共鳴之處。據報道,他和彭麗媛第一次見面時,彭已經是小有名氣的歌星,而他只是不為人們熟知的廈門市副市長。習近平並沒有問彭麗媛「當前流行什麼歌」、「出場費多少」,而是問:「聲樂分幾種唱法?」彭麗媛「一下子覺得跟眼前這個陌生人有了默契」,她對媒體形容說,「當時我心裡一動,這不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丈夫嗎?人純樸又很有思想」。

據《博客天下》報道,早在習近平還是耿飆秘書的青春年代,他就是鄧麗君的粉絲,他和耿飆的司機楊希連甚至「把那盤《小城故事》的磁帶都聽壞了」。

習近平救了好萊塢電影

習近平喜歡文藝,也包括電影。維基解密網站二○一○年十二月公布了一份美國駐華使館二○○七年三月十九日發出的外交機密電文,記錄該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與美國大使雷德(Clark T. Randt)午餐的一段對話,時間在三月十一日,地點在北京。習近平流露出對好萊塢尤其是二戰題材影片的偏好,以及對當下中國電影缺乏價值觀表達的困惑。

習近平在餐敘中先談到浙江及其他省分的經濟發展成果,最後話題轉到好萊塢電影,透露他對美國電影的品味。雷德問習近平最近看過什麼電影,他回答曾看過《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中文影片名為《無間道》),而且覺得很好看。習近平並且表示,他個人特別喜愛好萊塢制作的二次世界大戰電影,也期待美國繼續拍這一類電影。他表示,這類電影好萊塢拍得很好,場面都很浩大,而且感覺十分真實;在美國電影裡,正義通常都能得到伸張,顯示美國人有明確的價值觀,且能清楚區分善與惡。

習近平指出,比較起來,最近十分賣座的中國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就讓他感到困惑。由鞏俐和周潤發主演的滿城盡帶黃金甲,是由張藝謀執導。習近平認為,有些電影制作人拍電影時,忽略了他們應該推廣的價值觀。

西方媒體曾經贊嘆習近平救了好萊塢電影。根據美國電影協會數據,好萊塢電影全球票房二○一一年增長三個百分點,達到三百二十六億美元。其中,北美票房僅為一百零二億美元。對全球票房貢獻最大的則是新興電影市場中國。西方媒體認為,習近平二○一二年訪美,容許大幅增加美國電影進軍中國市場,無疑拯救了好萊塢電影。

相比他的前任胡錦濤,習近平涉獵的范圍要廣得多,這其中就包括文藝領域。頻頻對文藝問題發表正式和非正式談話當然有習近平喜愛文藝的因素在其內。涉獵範圍廣,管理的范圍也就相應廣了,這能使習近平在更多的領域發揮他的影響力。(大陸來稿)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