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談中國問題
作者: 楊憲宏

台灣舞台

更新於︰2014-05-08 Print Friendly and PDF

李登輝強調,應該從信仰與人權為開端,了解西方文明的普世價值,才能發生從獨裁到民主的質的變化。這是兩岸交流走向深水區時的重要提醒。


●李登輝前總統(91 歲)最近在台北會見中
國民運人士楊建利等人。左起:台灣關懷中
國人權聯盟理事長楊憲宏、楊建利、李登輝。

李登輝前總統最近與三十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國民運人士見面,其中還包括數位直接從中國「自由行」來的維權人士。李前總統特別準備了一篇講稿,以「未來中國與信仰、人權」為題,進行了三個小時的交流。這是他退職後,多年來與中國民運人士的首次會面,過去因時間安排不湊巧,如去年盲人維權人士陳光誠、「公民力量」楊建利博士,到台灣訪問一直無法如願會見。

楊建利與李登輝長談四小時

今年,楊建利一到台灣,馬上將他主持的「第九屆族群青年研習營」的資料傳送給李登輝前總統,結果李總統在開會前夕,四月二十一日下午,於寓所翠山莊和楊建利長談了四個小時,話題遍及太陽花學運、核四爭議與中國領導人,與未來中國的發展及全球的大局觀。李前總統還以個人的從政經歷為例,一一列舉實例,暢談信仰的重要性,一再強調,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一定要有信仰,國家領導人更要在信仰的支持與約束之下,才可能完成改革的重大使命。

當天,李前總統正在家裡準備隔日到台南向台灣基督教長老總會年會的演講,他以「為主作見證」為主題向全國的長老會牧長見證,信仰與實踐的重要性,他向楊建利一再說明,「空有信念而不實踐,而有實際的做為,信念是死的」。李前總統還引用聖經雅各書的篇章來說明他的理念來歷。在與楊建利的交談過程中,李前總統不斷拿出大大小小的書籍與小冊,來引經據典,強調為眾人做事時的信念,他是以神為師,不時的向神求助。去年他出版了一本書,是台灣遠流出版社的新書,《為主作見證 李登輝的信仰告白——21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他簽了名送給楊建利,他還送給了楊建利幾本小冊,「領導能力的修練」,「新台灣人與後元人 李登輝的脫古改制」,「人類與和平」與「啟動第二次民主改革」。另外,還給了一本論文集。

一般人送書都是在會談後,當成禮物贈與,李登煇前總統作風不同,就在與客人交談的過程中,他的客廳桌上擺的不是鮮花水果,而是一堆一堆的書與小冊,邊說邊拿起書翻到他要說明的根據。並向客人表示「這本書是要送給你的」,如果客人請求簽名,他會馬上寫上客人的名銜「惠存」並款上「登輝」兩字並記明日期。書上簽名,小冊也不例外。

台灣民主還需要第二次主改革

李前總統向楊建利表示,台灣必須啟動「第二次主改革」,主要的核心工作是,區域均衡發展、資源公平分配、權力還給人民。他細數自他執政之後的種種民主改革,他統稱為第一次民主改革,結果是「民進黨少數執政固然寸步難行,國民黨絕對多數執政,政府一樣失能失靈」,所以「民主的體制如果不再進一步改革,已無法有效解決國家的重大難題」。這是令人動容的新一波民主革命,台灣雖小,可是有真知灼見的領導人如李登輝前總統,還在為台灣的深耕民主而苦思對策。

楊建利特別向李前總統介紹「族群青年領袖研習營」,這個集會每年都將與中國息息相關的,來自不同種族和地區、有著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青年領袖們聚集在一起。旨在增進漢人、蒙古人、 藏人、維吾爾人、家庭教會基督徒、漢族佛教徒、法輪功學員,以及來自台灣、香港和澳門的各界人士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合作,探尋一條共同適用的抗爭之道,推進中國的民主化進程。今年,會議的主題為——協力共建有生命力的民主反對派:路徑、角色和責任。

他的介紹引起李前總統的特別興趣,因此有了四月二十八日下午,三十多位與會的中國民主運動人士去台灣綜合研究院拜訪李登輝的安排,李登輝特別提出,信仰與人權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中國在經濟上成了大國之後,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心靈改革,從上到下,中國的未來問題無不與心靈改革有關,一個有信仰的上層結構,才能夠得到信任,一個相信並實踐人權的政黨才有能力領導人民走向現代化。

同時參與了這場會談的台灣媒體人溫金柯在他的臉書上紀錄了一些李前總統談話段落。「中國唯有透過信仰改變思想,才能夠民主化。人生最重要的,應該是如何建立一個正確的信仰」。李登輝還提到,經國去世時,他接到通知時正在接待外賓,不方便立刻趕去。等到時,蔣已經故去。他馬上要接任總統,卻不知怎麼做?徹夜不能眠。曾文惠女士於是叫他起來,一起祈禱讀經。隨意翻到詩篇某章節,於是就念了那段經文。而感覺到神與他同在,這是他建立信心做好總統的第一步。

「習近平不像蔣經國,像毛澤東」

會談中楊建利先生提問,過去有人說亞洲有兩位李先生,李光耀是「亞洲價值」先生,李登輝則是「民主先生」。李前總統的回應是:「李光耀下台後,富可敵國,而我現在口袋裡只有幾萬元可用,過著這樣的生活」。「亞洲價值」就是對抗普世價值民主自由人權與法治的一種新的帝制。李前總統稱之為「亞洲式的發展停滯」狀態,就是一直在更替朝代,而沒有人民「公意」,也就是沒有人民意見與意志的表達機會。台灣未來也必然要再改革,真正的進入「公意時代」。

也有人提問,習近平有否可能成為中國的蔣經國?意思是為中國開創新的民主改革。李前總統的回應是,「他不像蔣經國,他比較想當毛澤東」。引起哄堂大笑。

李前總統所準備的講稿,題目是「未來中國與信仰、人權」,他分析,今後中國必須進行結構性的改變。根據世界銀行二○一○年的報告顯示,中國百分之一的家庭掌握了全國百分之四十一點四的財富,高收入的上市國營高級主管與社會平均工資差距達一百二十八倍。中國仍有百分之十三的人口每日以一點二五美元過活,而城市居民的年平均可支配所得約相當於三千五百美元。雖然經濟開放,但資源被壟斷,一般人民的機會被剝奪,人民沒有未來感,對國家失去信心,也會衍生社會上階級的對立。李登輝說,「這就是政治向左,經濟向右產生的矛盾之一,除非從根本上解決此一矛盾,否則將無法控制」。

應該降低與台灣的緊張關係

他認為,中國馬上要注意,三項要命的問題。第一、目前中國存在著高度的不確定性,如果不能加以消除,則不可能完成根本的變革。第二、當前中共所面臨的結構性變化,就規模而論,是史前未見。更重要的是,中國大陸幅員廣大,人口眾多,文化和社會極具多樣性,使問題益加複雜。

第三、中共對外關係的問題。中共當局如果真正為中國人民的福祉著想,就應該避免國際摩擦,特別是應降低與台灣之間的緊張關係,否則,好不容易才起步的經濟發展將難以為繼。因此,中共對於兩岸關係的處理,應該更加謹慎。

而在處理中國內部矛盾方面,李前總統認為,人權的議題是中共不可迴避的項目。通過二次世界大戰,人類受到國際強大國家的侵略、破壞與殘酷大屠殺之人道問題,世界和平無法維持。國際法與人權問題,以及國際法上之人權保障成為二十一世紀重要的事。保障國際人權之實踐,在國際組織日益健全,聯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防止及懲罰集體虐殺條約,國際人權公約的絡繹不絕締定簽署。人權內容日益豐富,涵蓋日益縝密,其實踐方式愈為具體可行。中國人受到封建的影響,容易用民族主義、國家主義來形成想法。李登輝在結論時說,「應該要從信仰與人權為開端,了解西方文明所建立的普世價值,才能發生從獨裁到民主的質的變化」。

這正是兩岸交流走向深水區時的重要提醒,也就是台灣與中國之間的談判,「不再只談價格,必須談價值。不能只談利益,必須談正義」。這是李前總統與中國民運與維權人士的首次會談。未來,他將更加關心中國的民主化與基督化的進程。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