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轉彎:習李新政一周年
作者: 吳稼祥

中南海

更新於︰2014-02-05 Print Friendly and PDF

吳稼祥八○年代曾是中辦工作人員,主張新權威主義而馳名,六四後曾入獄,亦曾遊學海外,現在北京,是一名體制外而具有體制內思考的評論家。


●習近平微服出街吃包子,竟然成為中國的大新
聞,各地追捧。可見中國皇權思想之深厚。

中共十八以來,習李搭檔的新執政團隊,更像一期實習駕駛的準司機班,要考駕照。路考的動作相當高難:「U」型轉彎。難在哪裡?第一,平穩駕駛,第二,不能減速,第三,一百八十度掉頭。

一、穩住基本面 

先說平穩駕駛。如果把中國比作一輛駛上高速公路的老車,習李坐上駕駛室時,剎車失靈,油缸將盡,車軸扭曲。因此,一年來,從四個方面著手,穩住 了基本面:一是軍隊。總書記一到任,就掌管軍隊,這在一九七八年以來,還是第一次。因此,在很難有人員調整的情況下,既要讓軍隊認可新統帥,還要提升戰鬥 力,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一點,習近平做到了,做到了的標誌是:令行禁止。更換軍牌,文工團和文職人員體制改革,特別是最近全軍迅速而波瀾不驚地清退被占 營房,效率與效果都好於過去。 

二是經濟。經濟關係全局,重中之重,為了讓李克強全神貫注扭轉經濟下滑趨勢,沒有讓他負責起草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而李上繳的成績單相當不錯: 前三季度,GDP增長7.7%,高於美日同期的2.8%和1.9%,而且服務業增長超過第二產業,中西部增速快於東部,農民人均現金收入扣除價格因素高於 城鎮居民。這是良性增長。此外,還有若干深度經濟刺激政策效果還在緩慢釋放。 

三是外交。從一年前的四面楚歌,到如今的左右逢源。所謂左,是指與中國西部相鄰的中亞地帶,所謂右,是指中國東面的西太平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 是經略西域,海上絲綢之路,是拓展海洋。中亞,是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所謂的歐亞大陸島的世界「心臟地帶」,世界帝國必爭之地;西太平洋,是中國海上生 命線,那裡圍堵中國兩大島鏈之弧。中國經濟增長的趨勢,預示著中國將是世界領導權更迭的挑戰者,西取心臟,合縱中亞五國,東破圍堵,設立航空識別區,同時 推動東北亞自貿區,具有穩定大局的意義。

四是反腐,以及轉變風氣(包括黨風、政風、學風和生活作風),為在高燒的社會肌體和民眾情緒降溫。

如果以上四個基本面穩不住,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沒法召開。 

二、一年勝十年

我為一些金融機構路演中國政局,一般會問大家一個問題:「過去十年,有沒有可以稱得上是改革的東西?」大多數情況下,在座者會沉思一會兒,然後搖頭。也有另外,有一次,一位人士說,四大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並上市算不算?當然算,也就如此了。 

想想十八大之後的改革措施,屈指數來:

一、停止勞教;

二、戶籍制度改革;

三、生育政策調整;

四、審批權下放,334項;

五、小微企業減免稅;

六、民間金融開放;

七、公司注冊取消資本金限制;

八、放寬社會組織登記掛靠體制;

九、設立上海自由貿易區⋯⋯

只要不帶任何偏見,都會承認,習李體制在 過去一年啟動的改革,超過過去十年。其中勞教、戶籍、社團登記,是舊體制的頑疾,使中國在實際上存在著被固化的等級制度,和級差國民待遇,使憲法保障的公 民權利平等成為一句空話。

車輛拐彎,要平穩,還要加速,這確實不是很容易做得到的事。這裡說的加速,不僅指改革,還有發展。經濟增長率下降的趨勢被扭轉,新的經濟增長點被發掘,比如,城鎮化、寬帶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等。 

三、「U」型轉彎 

前面說到一百八十度掉頭,也就是「U」型轉彎。中國改革其實一直就是在「U」型轉彎,把一九四九後強加給中國的外來體制,還原到一九四九年以前, 從極權體制回到市場體制。從一九七八年開始改革的情景看,就是將中國這輛老牛拉的破車,從駛向「文革」的路上,一百八十度掉頭,駛向改革和市場經濟。駛了十一年,到一九八九年六月,開始走回頭路,還不是回到文革,有點想回到十七年計劃經濟的意思。一九九二年二月鄧小平南巡之後,從變相計劃經濟,也就是「鳥籠經濟」「U」型轉彎,繼續駛向市場經濟。十年後的二○○三開始,中國這輛車又緩慢作「U」型轉彎,這次掉頭,不是經濟上的,而是政治上的,從中共十三大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轉向「文革」。所謂「重慶模式」,就是變相的文革模式。 

從文革掉頭,繼續駛向改革,就是習李體制所做的最大動作,十八屆三中全會所做的就是這個U型轉彎,其報告,是未來七年(2014—2020年) 行車路線圖。至於要成立的中共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國家安全委員會,像兩條軌道,其功能是使中國列車在改革的道路上不能再掉頭,只能往前走。 

能做到嗎?很難說。國家之車的掉頭周期,與最高權力的更迭周期基本一致,這就說明,如果不改革最高權力更迭體制,繼續實行所謂隔代禪讓,差不多每十年一次的掉頭就很難免。這才是對習李體制的最大挑戰。

(原載共識網 二○一四年元旦)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