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的愛爾蘭人:奧尼爾
作者: 康春女

書評

更新於︰2013-12-11 Print Friendly and PDF

香港資深記者馬克歐年樂的新書,追尋祖父十九世紀來中國東北窮鄉僻壤傳教的故事,描寫當年動盪不安的中國情景,和傳教士的奉獻與犧牲精神。中英文都已出版。


●馬克·歐年樂在中國任路透社記者時的照片。

中國以地域劃分,通常把山海關以東地區稱為「關東」,實際上就是東北三省。而「闖關東」也有兩種概念。一是:凡山海關以內地區的人跑到東北求生存、找事做都叫「闖關東」;另一個則是清朝末年,應該是清朝順治年間開始到民國這段時間,由於黃河氾濫決溢愈加嚴重,再加之滿清統治者的發祥地東北地多人少,一個村子和臨近的村子可以相距上百公里,生存相比地少人多的「關內」容易許多,因此吸引黃河附近省份民眾到東三省謀生。清朝初期,政府嚴禁「關內人」移民到「關外東北」。因為他們的長遠打算是,將來滿清被漢人推翻,他們還是可以回到自己老家東北去。有點像當年元朝的蒙古統治者,元朝被推翻,他們退到漠北蒙古地區,也掙扎了一段時間。

英國記者發現祖父曾在東北傳教

不過,順治在執政期間也許發現並認定當時人口有一億的漢人順民,對只有兩百萬人口的滿族人構不成威脅,他們很可能會永久在北京統治下去,不會再回「原籍」了。因此,滿清政權雖萬般不喜關內漢族人移民到東北,但原有的移民限制還是寬鬆下來,導致黃河附近省份特別是山東、河北和河南的民眾大舉遷移東北三省。「闖關東」這個專有名詞就是指這些人。而本文所述的愛爾蘭人則是另一種形式的闖關東。

一位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曾在英國廣播公司(BBC)、路透社(Reuters)和香港《南華早報》任職記者的歐年樂(Mark O'Neill)先生,在一次採訪愛爾蘭長老會的牧師時,偶然發現他已逝的祖父奧尼爾(Frederick William Scott O'Neill)曾為此教會工作,並自一八九七年的清末年間開始在中國的東北為此教會傳教,而且在中國當時那個人煙稀少的東北一住就是四十五年。

這引發了歐樂年極大興趣,以他作為記者的直覺加之他流利的說、讀、聽、寫的高水平漢語程度,他開始研究和調查祖父大半生在中國的這段傳教生涯, 花了兩年時間完成了《Frederick: The Life of My Missionary Grandfather in Manchuria》。(中文譯名:闖關東的愛爾蘭人)。

奧尼爾於一八七○年出生於愛爾蘭貝爾法斯特(Belfast)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十九世紀末的貝爾法斯特是愛爾蘭當時最大的工業中心,也是大英帝國最重要、最先進的城市之一。主要的工業有造船、(著名的泰坦尼克號遊輪就是在那裡製造)、紡織機械以及其他重工業。城市有公眾圖書館、歌劇院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巴洛克復興式建築風格的城市議會大廳。可以想像,生活在一個溫帶海洋性氣候、經濟富庶並且充滿生機勃勃的工業城市對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是多麼具有誘惑力啊!


●馬克·歐年樂回憶他祖父在中國東北傳
教生涯的著作,最早的封面設計之一。
是他祖父母和中國教友在一起的照片。

在極貧困的遼寧法庫住四十五年

然而,奧尼爾大學畢業並拿到碩士學位後,選擇在愛爾蘭長老會(Presbyterian Church of Ireland)任職牧師。更讓人欽佩的是,為了把福音傳到中國的貧窮、邊遠地區,他決定去中國的東北鄉下建立教會。第一個地點是遼寧省的農村法庫。

一八九七年的中國東北法庫和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可以說天地之差。清朝末期的東北和中國其他地區一樣民不聊生,人們生活極為貧困。加之「山高皇帝遠」,來自眾多「關內」各地的新移民還沒有形成社區,人人像無頭公雞亂竄,東北成了一個無法無天,土匪遍地的地方。綁架不分男女老幼,撕票當然也「童叟無欺」。聽了太多的傳說,我們小時候在東北都知道,那時晚上絕對不能一個人出去, 因為大人常用「有拍花老頭會拐走小孩子然後吃掉他們」嚇唬孩子。可見東北曾是個什麼樣的地區。總之,法庫離瀋陽市九十公里,一百多年前,交通以人力車和牛車為主,沒有柏油馬路,從偏遠的法庫到達瀋陽在顛簸的泥土道路上需要幾天時間。如果是寒冷的冬天,對人的肉體和精神無疑都是巨大考驗。法庫當時沒有電,當然也沒有電燈、電話、自來水以及一切貝爾法斯特先進城市具有的一切現代化設備。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別說住四十五年,住上四十五個小時都難熬啊。

瀋陽當時是愛爾蘭長老會在那一地區的傳教中心,奧尼爾自從踏入東北的四十五年期間經歷了義和團、日俄戰爭、清朝滅亡、辛亥革命、東北大瘟疫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日本侵略東北三省,以及中國抗日戰爭這些歷史事件。沒看這本書前,我這個東北長大的人完全不知道除了那些雄偉、肅穆的教堂,東北三省也有很多醫院和學校曾是愛爾蘭教會籌資興建的。比如瀋陽神學院、東北基督教學院、瀋陽醫學院和醫院,為當年的東北培養了眾多人才,也挽救了成千上萬中國人的性命。

西方傳教人的犧牲精神令人敬佩 

看了這本書,我才第一次知道傲然聳立在吉林市松花江邊那座教堂,也是愛爾蘭長老教會建的,當地政府幾十年來把這座教堂作為當地美景之一,和當地風光捆綁在一起宣傳,盡情地消費,但卻從未向民眾正式認真地介紹此教堂的歷史背景。怕什麼呢?難道怕外國教會為中國民眾作出的貢獻遠比我們自己的政府多嗎?看到書中這些百年前不遠萬里來中國傳道人的故事,他們犧牲了個人的幸福,有的甚至賠上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為中國人傳遞愛和文明,這是怎樣的精神在支持著!我們不僅看到歐年樂先生祖父的故事,更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到清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動盪時期的真實背景。是值得所有中國人特別是東北人一讀的好書。

遺憾的是此書的英文版印刷和設計差強人意,我看完後眼鏡至少又加了兩百度。建議讀者看十月剛剛由三聯書店出版的簡體字版本。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