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劇總比悲劇好
作者: 曉 丁

熱點新聞

更新於︰2013-12-08 Print Friendly and PDF

劃分防空識別區,本有多個國家的先例,為何中國劃分引起軒然大波,復遭到各鄰國挑戰?實質原因在於中國軍國主義傾向和鷹派的醜惡嘴臉令人不安,更由於中國東海南海與各方存在複雜的領海權益爭端。

十一月二十三日,中國宣布在東海劃分防空識別區,覆蓋大部份東海海域,要求在區域內航行的航空器得向中國通報飛行計劃,對不配合識別或拒不服從指令的航空器,中國武裝力量「將採取防禦性緊急處置措施」。中國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中國空軍少將喬良狂妄叫囂說,外國飛機不聽警告進入防空識別區中國可將其擊落。

據說這是中共軍方鷹派抬頭,在十八大後由中央軍委報習近平總書記批准作出的戰略決策,矛頭是指向美日韓三國同盟。但這一違背公海航行國際慣例的狂說,只是一場鬧劇,淪為全球笑柄。

美國帶頭各國挑戰東海識別區

中國外交部的發言人還在慷慨激昂地批評美日對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說三道四。誰知三天之後美國美國空軍兩架B─52轟炸機闖進了中共自我宣布的防空識別區,自由逍遙地兜了一圈,而且韓國軍機進來了,日本軍機進來了,日本民航機也不預先通告了。十二月二日,台灣的軍機也不甘落伍,出動三十架次,未向中國預警即飛進中國的東海防空識別區。

但與之前囂張的態度相反,中國軍方對上述國家的「擅闖」,既不敢管更不敢控,竟然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而中宣部則向媒體下令:除轉發通稿外,任何媒體不得以專欄專刊專題形式報導美國轟炸機飛越東海識別區的消息。六天後不得不表示識別區不是領空,任何正常飛行不受影響云云。

當局意想不到的是,國人竟然落井下石,對軍方極盡冷笑嘲諷之能事。網上挖苦惡搞的段子像潮水般湧出。比如以下段子:

中國網民嘲笑當局自取其辱

★中國剛宣布防空識別區,美國B─52轟炸機飛越了,根本沒理中國。這是什麼遊戲?

既然畫出來識別區,不通報頻率就可以打下來,結果啥事都沒做,這不是自取其辱麼?

★金蓮想洗澡,於是武大郎用布簾子圍了一個「女眷識別區」,並警告所有人未經允許不准逾越。西門大官人立刻挑釁,掀開布簾子走進走出。武大郎不吭聲。鄆哥為其鳴不平。大郎說:「我已經對其行為全程監控,他只看了幾眼就走了,沒有真搞,咱有能力管控!」

強烈抗議老美這大流氓!俺剛試探著把褲頭提上,你上來就給扒了?

★想起小時候玩的遊戲,跟小伙伴兒吵架了,於是在家門口自己感覺可以的區域設了禁行區,結果大人看都不看挑著糞擔直接邁過。

爹來了,當即認熊!這大嘴巴抽的,這叫山響!接下去咋整?國內老百姓都眼睜睜看著你們呢!

★美國人就是厲害,這下看中國怎麼圓場,要是什麼都不做,那丟人算是丟到家了。雖說我們外交部的臉皮很厚,但這兩個嘴巴打得真叫一個響亮!沒準心裡還抱怨美國人這次真不給面子,我們搞個識別區不過是哄哄國內的人,沒想到老大當真了。

★建議外交部發言人嚴正聲明:有本事你B─52天天來,有一天沒來你都是孫子,都會受到愛好和平的全世界人民的鄙視。

這種孫子兵法不好使。米國鬼子估計不會中計的.

美軍真麼不地道,晚上偷偷摸摸地來偷襲,我們在睡覺不是,二奶纏著脫不開身啊!有種白天來啊?

★他們只有拆房子的經驗和興趣,對於美帝飛機還真不敢打

呵呵,這下糗大了,怎麼辦了?讓戴旭、張召忠、羅援等將軍用嘴炮打下來?

近平可速派羅援,張召忠,戴旭等虎將至關島,夏威夷或阿拉斯加巡航。或可派司馬南,吳法天等大殺器潛伏美國本土,必可不戰而屈人之兵也。

中國獨家擁有先進武器——嘴炮

★上次張將軍說種海帶對付美國核潛艇,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難道我們不能在我們的防空識別區內大規模放風箏嗎?不行放氫氣球也行啊!我就不信嚇不死他們,看他B-52再敢過來得瑟!

支持用世界最先進的中國獨有武器——《嘴炮》。

★美國B─52轟炸機飛躍釣魚島領空,就是故意挑戰和羞辱中國空軍啊!呵呵,國防部打嘴炮還行,真要打不敢啊!丟人了。

我軍應該派遣大規模說服性武器飛躍美帝上空,把美國百姓從水深火熱的生活中解救出來!!!  

尤以這條段子挖苦得最惡毒,最淋漓盡致:

「國內對網民亮劍,對網絡亮劍,對謠言亮劍。國外對美國亮賤,對日本亮賤,對韓國亮賤。東施效顰,自取其辱。本來是暗娼,現在是名妓。防空識別區一日遊,防空識別區自由行,泱泱大國,人盡可夫;顏面盡失,貽笑大方。菊花被爆爛,嘴巴還挺硬,半斤鴨子四兩嘴,肉爛嘴不爛。沒有最無恥,只有最白痴。」

面對國人胳膊朝外扭的上述挖苦嘲諷,毛左們憤憤不平,抱怨說,中國現在的漢奸、美分黨真是太多了,是中國強國崛起的絆腳石。但自由派人士認為,這說明中國軍方鷹派不得人心,已無法用國家主義的東西糊弄人民。看來,中國軍方這場鬧劇給國內外觀眾帶來無上娛樂,總比亂來亂放炮,鬧出一場悲劇好。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