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夢一樣自由,香港蝸居
作者: 王可耘

地球村

更新於︰2013-10-08 Print Friendly and PDF

雖然中國大陸創作歌手汪峰的離婚,比起同時的偶像歌手王菲離婚顯得有點缺乏新聞價值,汪峰的一首歌卻很走紅。題目叫「像夢一樣自由」。我一個不喜歡搖滾的也聽了又聽,為那嘶喊中迸發出的生命力感動。「像夢一樣自由」也使我突然對自己蝸居香港和香港人因蝸居處境產生的生命力,有了一些聯想。沒錯,蝸居這種情狀,與自由,且「像夢一樣自由」,聽起來是矛盾,不過,靠著那稱為恩典的力量,我發現卻能夠實踐出來。


●在中大的留學生宿舍,一米八的
學友,委曲求全。

四平方米居住面積的概念

二十多年前筆者從香港移民到新加坡,第一個住處在勿洛,三房式單位,讓我覺得大得要鬧鬼。二十年後,不過是回到久別的地方,想不到最難接受的,是住的地方,突然變得那麼小,那麼小。

中大被稱為是香港的後花園,我第一年住的「後花園宿舍」,據說已經是頗大的一間,但要不是抵港後先到一個香港人家中做客,受到香港蝸居的回憶式再教育衝擊,恐怕會更難接受這樣的居住環境。

不來香港,是很難對新加坡的居住條件感恩的,從過去人均居住面積大約五十平方米,每天抱怨打掃衛生腰酸背痛,到人均面積四平方米,可供打掃的地面,不知道在哪裡。短窄的單人床, 身高一米六以上者就要感到悲摧了,單人床獨自霸占地土,顯然也是奢侈,於是香港單人床通常是雙層的,要不是天花也一樣低矮,分分鐘發展到三層。在另一間學院讀博的北方學兄,形容他進上鋪如側進洞穴,且腳必須蜷起。

我的床況尚好,每次躺在床上,伸直身體,腦海裡只不過冒出一詞叫「局限」,遇上床腳是柵欄式設計,腳丫鑽出去的時刻,體驗到什麼叫「突破」。空間的局限果然影響人的情緒,我們宿舍的迷你廚房,有人電飯鍋買得形狀不節省空間,引起眾怒:飯鍋幹嘛買得像航空母艦一樣!

香港終極困擾:空間、空間!

香港最大的局限,除了空間,還是空間。空間有限,買房子太過拼爹,是香港人終極的困擾。這件事讓香港人心頭有一股無名火氣,任何涉及搶占空間資源的事,都會讓他們揭竿而起,所以, 「港漂」(在香港讀完大學後留在香港工作的中國大陸人)受到香港人抵制;「雙非」(夫妻都不是香港人的中國大陸人)到香港生子,成為香港人手腳併用抵制的焦點。被香港同學問起畢業後要去哪裡?我們海外生都快快說「回家,回家」,以免成為「海上浮屍」(一笑)。

在太平山頂俯瞰燈火璀璨的夜香港,無不感慨這麼壯麗的城市,心中潛臺詞卻是可惜沒有俺們的地方——突然理解了無產者鬧革命的心態,也理解了香港人為什麼近年動不動大遊行,以及「雙英」(特首梁振英和競爭對手唐英年)為何都在「僭建」問題上被施以殺手鐧。

空間問題,棘手非常,梁振英政府胸口掛個勇字,下重招抑制房產上漲,結果地產經紀揭不開鍋了,紛紛遊行示威。好像現在政府在打郊野公園的主意?特首參與公開論壇的話題,也總是集中在「房事」上。

劏房和可敬的夜讀室校友

我能體會香港人的痛苦,蝸居的痛苦是分分秒秒,具體實在,長闊高深的,據香港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最新公布,未來十年香港的房屋需求是四十四萬九千七百個單位,近年已經有越來越多人要被迫住在「劏房」了。「劏」的意思是用殺豬刀來切割,劏房就是業主把一個單位「劏」成多個細小的獨立單位出租。迷你單位也不獨香港才有,在日本叫「太空倉」,北京叫「膠囊」,新加坡叫「鞋盒」可能已經是比較大的了,新加坡HDB推出單身公寓是四十多平方米起的,要知道,在香港,面積超過一百平方米的,就叫「豪宅」。怎麼才能懂得感恩呢?One Night in Hong Kong最好住一下具有香港特色的劏房。

蝸居的痛苦,有一個安慰,就是常到室外走走。

這一年來,在圖書館常常遇到一位校友,說是移民到加拿大,回香港做研究,房子太貴,就住在圖書館的夜讀室。夜讀室也是一個恩典,可在裡面通宵讀書,有冷氣,但只能趴在書桌上睡。校友背一個大背囊,白天移到圖書館,夜裡移到夜讀室,難免休息不好,面目憔悴。不敢問候,希望湖水、魚和鳥能否安慰蝸居的人;唯有禱告,上主賜夠用恩典給蝸居的人。


●看到香港人侷促的住房環境,作者懷念起新加坡廉價舒適的組屋。

蝸居發出香港人的生命力

我認為,香港人消費大,是因為反正都賣不起房子,就痛快地吃吧喝吧買吧。所以,香港的生命力,也許與蝸居有關,生命力往往在舒適中消沉,在憋屈中發生,就像腳頂著床幫,找縫隙伸出去。聖經寫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

第一年蝸居,我對應的辦法,一是多到公用廚房做菜,結果廚藝大進,二是搬張椅子面對窗外,看高山流水,茂林修竹。原來轉移視線,就能淡化處境。抽離是應對困境的有效法子。第二年變遷更大,遷往延伸宿舍,住在新界的村屋。還是蝸居,但可以在露臺上,朝朝欣賞白雲、青山、大海,夜夜聽狗叫此起彼伏,半夜三更,還能到海灣看眾星在夜空的穹窿閃爍,體驗「你的恩典如晨星,讓我真實看見你」。

我相信人的可變性和潛能,因為恩典夠用,且永不止息,所以每一天都會是新的。香港蝸居的日子,提醒我不過是這世界的過客,與其居住面積廣大而心胸狹小,不如四平方米蝸居,心裡裝滿山和海。在此,將汪峰的歌詞改為:

我要像天空一樣堅強,香港蝸居。

我要像大地一樣寬容,香港蝸居。

我要像夢一樣自由,香港蝸居。

【附錄】因為住,我留在新加坡

一九九○年,「六四」事件發生後,我移民去新加坡。當時,新加坡的房子還相當廉宜,我買第一個組屋是三房式,還只能從公開轉售市場購買,價格五萬多新幣。成為公民後,向政府申請第一手組屋,一九九六年,買了一個四房式,十三萬多新幣(約七十萬港元)。

「政府組屋」(HDB Flat)是新加坡居住的特色,政府比較照顧國民,「居者有其屋」是基本的國策,一般說,國民只要有工作,就是做清潔工,也能供得起一套住房,差別在房子是三房式還是四、五房或公寓式。新加坡人約有八成左右住在政府組屋,當然,新加坡也有私人房地產,一種九十九年地契,另一種永久地契,還有一種獨立式洋房,屬于最貴的。

新加坡政府組屋的性質有些類似香港的「公屋」,或大陸的「經濟適用房」,但素質好過大陸的高檔商品房——至少外部由政府打理,種花種草,清理垃圾,每隔五、六年就粉刷一次,費用由市鎮管理委員會負責。不像大陸的房子都是自家關起門來豪華,外部邋遢沒人管——新加坡的房子常常是牆外開花香牆內,所謂「花園城市」主要歸功於政府的管理多於國民素質。

新加坡政府組屋之所以價廉,是因為政府津貼了地價,地契為 九十九年。每個新加坡公民一生有兩次機會購買一手的HDB,但只有住滿五年後才能在公開市場轉售。新加坡的組屋有一房式、兩房式(一房一廳)、三房式(二房一廳)、四房式(三房一廳)、五房式(三房二廳或有個Study Room)、公寓式和複式。每一類又有幾小類,如所謂三房式按面積大小又分3S、3I、3NG、3A等,有一個或兩個衛生間。四房式組屋是比較基本的房型,通常三睡房一大廳一廚房兩衛生間加上陽臺,一百平米左右,達到香港的「豪宅」面積。公寓式和複式是則是面積最大的組屋。 購買政府組屋有收入局限,家庭收入超過限額的就得去買私人房地產了。新加坡組屋市場一九九八年到達一個高峰,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緩和,有所下跌,近年隨著人口開放政策,又達到新高,四房式市價已升至四十至五十萬(約三百萬港幣),靠近地鐵站的和私人設計與建造型的組屋,價格比較高。

政府組屋的配套設施,大多有健身、兒童游樂場所,有些還有燒烤場地,不過沒有私人游泳池和保安。組屋的一樓多數是架空的,其場地供住戶作婚喪活動用,通常馬來人用來辦婚禮,華人用來辦喪禮。這是新加坡獨特的民俗。

今年,新加坡政府終於向達到一個年齡層的單身人士開放第一手組屋申請,二房式(面積約四十多平方米)。體現政府照顧大眾的同時,兼顧「小眾」。

自由和民生都可貴,但常常無法兼得。我當年是抱著追求自由的心態移民的,但留下來還是因為新加坡的居住環境,誰不想生活在花園中呢?不過,為尋找心靈的自由解放,我在生命的後半段再次出走,重返香港這充滿自由、傳奇卻深為居住面積困擾的地方。

(註:作者一九九○年任本刊編輯,現在中文大學進修學位)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