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通往自由之路
作者: 余 杰

書評

更新於︰2013-06-08 Print Friendly and PDF

武裝到牙齒的共產黨政權,不是害怕手無寸鐵的我,而是害怕我寫的書,以及我在這本書中介紹的那些更了不起的書。

台灣作家傅月庵在臉書上說了一段關於書的妙語:書有幾種。有的看了爽,爽過就忘了,像好萊塢電影,感官刺激十足;有的看了想,想很久忘不了,像初戀情人;最有趣的一種,因為啟發性,邊讀邊爽,事後還老想。這種書無以譬之且難得,無論文學或非文學。

傅月庵是個真正愛書的人,他寫書、讀書、買書、藏書,又開書店賣書,與書在一起的時間也許比跟妻兒在一起的時間還多。他對書有獨特的鑒賞力,他指出,寫那種「讓人又爽又能想」的書的人,不容易上詐騙集團的當。人生只能活一次,讀這種人寫的書,便覺得自己蒼白的人生,有不同色彩的可能。

一年讀書千冊到下筆如有神

我也是一個酷愛讀書的人,一年差不多閱讀近千冊書籍。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從進入大學開始,二十多年來「讀書破萬卷」應當沒有問題;而成為基督徒之後,亦常常覺得「下筆如有神(助)」。於是,我想寫一本書,主題是介紹傅月庵所說的那些讓人心靈自由的書,以及有膽有識的寫書人。多年的讀書生涯和不同的人生。

德國思想家班雅明說,根據一個人的藏書,可以講出許多關於該人的事情──他的口味、興趣與習性。我們所保留和所丟棄、我們所閱讀和決定不去閱讀的書籍,都約略透露出我們是誰,是自由人、還是奴隸,是嚮往光明、還是安於黑暗。沙中淘金,雪中送炭,我選擇了五十本好書與讀者分享,這些書構成了我精神成長道路上的階梯。它們涉及文學、歷史、傳記、回憶錄、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哲學、新聞報導等諸多領域。幸運的是,我認識其中差不多一半的作者,與十多人還有著亦師亦友的親密關系──當然,我不會因為私人友誼而影響對書本身的判斷。書是好書,人是好人,我才會下筆。

對我來說,寫書評是一件溫暖而快樂的工作,就好像孩子吃到一顆甜蜜蜜的糖,忍不住要分給身邊的同伴品嚐。我一邊寫作或長或短的書評,一邊想到寫出好書的好朋友,他們的名字如行雲流水般展開:劉曉波、王丹、張伯笠、蘇曉康、冉雲飛、王天成、張博樹、吳思──而那些未曾謀面的作家的名字,亦如璀璨的群星,光照幽暗的大地:周有光、陳冠中、哈金、張戎、韓寒、岳南、李政亮、齊邦媛⋯⋯憑借著這些智者和勇者的觀察與思考,我們可以認清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及我們是誰、我們在這個世代負有何種使命與願景。

愛讀書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於讀什麼書。有不愛讀書的獨裁者,也有愛讀書的獨裁者──後者往往比前者更壞,壞書讓他們更殘暴、更陰險。那些以奴役別人為樂的獨裁者,自己何嘗又不被某種邪惡的觀念和意識形態所奴役呢?

傅斯年洞悉毛澤東讀書的偏頗

毛澤東就是此種典型人物。毛沒有受過完整的教育。不過,毛熱愛讀書,即便黃袍加身,住進中南海,亦手不釋卷。他把各種書籍堆滿那張寬大的木板床,即便在床上對情婦大發淫威,也不怕書堆倒塌下來。毛的傳記作家指出,毛在青少年時代,即已遍讀中國古代的章回小說,情節主要描述正直的英雄如何打擊貪官污吏、懲奸除惡。然而,毛掌權之後,卻成了「秦始皇加斯大林」,讓歷代暴君黯然失色。可見,愛讀書並不能阻止一個人成為獨裁者,與毛並列為二十世紀人類兩大「混世魔王」的希特勒也很愛讀書。學者提摩西·賴貝克在《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中指出,希特勒擁有一萬六千冊圖書。希特勒說,他每天晚上至少讀一本書,有時還更多。然而,讀書並沒有讓毛澤東和希特勒具有絲毫的愛與憐憫之心。

讀古書,但不能只讀中國的古書。百歲老人周有光指出「毛澤東假如學多一點新知識,可以做許多好事情。他不僅沒有到外國讀書,看看他的書房裡,都是平放的書,沒有豎放的書,他沒有新書,都是看老的書。」周有光從毛的藏書是「平放」還是「豎放」的細節上,看出毛「現代帝王」的本質──毛領導的革命,是中國傳統農民起義的翻版,而非馬克思所言之「工人階級革命」。所謂「平放」的書,就是中國古代的線裝書,這些書的精神內涵就是厚黑學與權謀術。北大教授、法學家和政治學家龔祥瑞晚年亦指出「毛澤東深知中國傳統而沒有出國受過教育,只知中國而少知世界,以二十四史治國。」

將北大精神從北平帶到台大的傅斯年,是五四學子,學富五車,目光如炬,對毛澤東的本質的認識最為深刻。抗戰勝利之後,傅斯年被國民參議會推舉為訪問延安代表團的五名代表之一。在延安期間,他發現延安的作風純粹是專制愚民的作風。傅和毛單獨在一起聊了一夜天。談到中國的小說,傅發現毛對於坊間各種小說連低級小說在內,非常之熟悉。傅斯年得出結論:毛澤東從這些材料裡去研究農民心理,去利用國民心理的弱點,所以至多不過宋江之流。於是,傅斯年毅然離開大陸,躲過了毛即將導演的焚書坑儒的慘劇。

習近平:垃圾人讀垃圾書

那麼,作為「今上」的習近平呢?二○一三年三月,習近平在訪問俄前夕接受金磚四國媒體訪問,聲稱「讀書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習近平上位後,官媒挖掘他知青時代的「偉大事跡」,其中有一項是「帶書下鄉」。當年,習近平到陝北梁河村,他的箱子比別人的都小,但最沉,「裡面裝的不是金元寶,而是書籍」。「愛看書」、「好學」,是梁家河村人對青年習近平的評價。「那時候不通電,他就在煤油燈下看書,有時候吃飯也拿著書。」

挑燈夜讀的場景似乎很感人。但是,習近平愛讀的究竟是哪些書呢?如今,脫胎換骨的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專門作了一場勸誡領導幹部「好讀書善讀書」的長篇報告,既然他是中共歷史上唯一擁有博士學位的黨魁,教導大家讀書是理所當然的。然而,習近平開出的書單卻是「讀馬列、讀毛著」。如此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怎麼可能帶領中國走向民主憲政呢?

據說,習近平最愛讀的、也向身邊的人推薦的是兩本書:第一本是張維為的《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張維為是中共御用學者,畢業於復旦大學外文系,後到瑞士留學。此人的本事就是為專制中國的崛起進行學術論證,對中共的惡行給予學術漂白。《中國震撼》一書聲稱,全世界所有非西方國家學習西方都不成功,中國的成功是走自己的路,不仿照西方,不要西方的市場化、私有化、政治民主化。不過,作者本人卻不願回到陰霾蔽日、毒奶粉遍地的中國,而是在日內瓦過著完全西式的「腐朽墮落的資產階級」的生活。

習近平喜愛的第二本書,是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主任金一南少將的中共黨史《輝煌苦難》。金一南並非歷史學家,這本黨史以抄襲為主,東拼西湊,觀念陳舊。中共黨史中已眾所周知的黑暗面,如富田事件、延安整風肅反、毛澤東借刀殺人消滅西路軍等完全避而不談。著名黨史學者楊奎松嚴厲批評說,這本書沒有學術價值,粗製濫造,錯誤百出,有些段落原封不動抄自他的作品。這本書卻入選中宣部向全黨全軍推薦的學習書目,對青年進行愛黨教育的必讀書,全國已賣了五十萬冊。

惟垃圾人愛垃圾書。難怪有評論家感嘆說:「如果習近平頭腦中裝的就是這些垃圾,其人的思想格局進而中國未來的前景就可想而知了。」這個世界上,有人愛讀書,但選錯了書,就只能越讀越蠢、豬頭豬腦。遺憾的是,主宰中國的習近平就是其中之一。

台灣香港的反動書籍給我啟示

我愛讀的書跟毛、習二人不一樣。也許因為口吃,我從小就樂於一個人靜靜地閱讀。我的讀書生涯始於父母為我購買連環畫,訂閱《兒童時代》和《少年文藝》。那是八十年代初,父母只是小縣城裡工廠的普通職工,家境並不富足,在節儉的生活中,惟獨在為我買書上從不說「不」。這讓我對父母永遠心存感激。上中學時,我加入了名為「墨池」的文學社,舞文弄墨起來,那是學生文學社團的黃金時代。然後,我遇到了一位在八十年代思想啟蒙運動中接受洗禮的年輕老師,他把《走向未來叢書》、《河殤》和《人妖之間》等當年大學裡風靡一時的書借給我看。由此,我毫不困難地搭上了八十年代的末班車。

當我如願以償地踏進九十年代初的北大,卻大失所望。北大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已然隨風而逝。昔日最優秀的教授,要麼流亡,要麼沉默,沒有人願意談論八九年的那場屠殺。失望之餘,我意外地在北大圖書館發現了一個小小的角落⋯─「台港文獻中心」。那是一間不起眼的閱覽室,裡面通常沒有幾個人。本來,這間閱覽室只允許研究生以上的讀者進入。後來,慢慢與管理員熟了,我就堂而皇之地在裡面找書看,而且專找「反動書籍」。我第一次知道殷海光的名字,是在那裡;我第一次讀到劉曉波的思想史著作《思想之謎與人類之夢》,也是在那裡。在北大的七年,那裡是我停留時間最久的地方。我不是在老師的課堂上,而是在那間「密室」裡被鍛造成「反動青年」的。有多少個雪後的深夜,圖書館閉館了,我在凜冽的北風中吃力地騎著自行車,沿著燕南園的院牆回宿舍。那些每個字裡都搖曳著自由的魂魄的書,讓我的每個細胞都像喝過酒似的翩翩起舞。

那時,台灣和香港還是遙遠而抽象的概念。數年以後,我踏上了台灣和香港的土地,發現那裡有更多的自由之書。我在香港和台灣讀書、買書,冒險帶回中國,多次被海關沒收。再以後,因為我太熱愛自由了,與敵視自由的黨國發生越來越嚴重的衝突。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支筆。在生命安全亦不得保障之際,我選擇了離開。在美國東岸弗吉尼亞的鄉間,我重新鋪好一張書桌,讀自由的書籍,寫自由的文字,感覺宛如隔世。

武裝到牙齒的共產黨政權,不是害怕手無寸鐵的我,而是害怕我寫的書,以及我在書中介紹的那些更了不起的書。

與暴政的對抗並未結束

過去的十年只是一個短短的序幕。引導我在自由之路上奮勇前行的劉曉波身陷牢獄,他失去了讀自己喜愛的書的自由;而我,倍加珍惜這份逃離中國之後才能享有的自由,並誓言呵護自由、禮讚自由、傳播自由。不過,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曾經在思想解凍的歷程中助我一臂之力的台灣和香港,如今逐漸被籠罩在中共極權主義的陰影下。中共企圖通過所謂的「國民教育」,對香港的年輕人進行「洗腦」教育,將消化不良的「一國兩制」改造成如臂使指的一國一制;中共亦假借在中國發財的台商之手,瘋狂併購台灣大小媒體,雖然暫時不能軍事占領台灣,卻要先把台灣變成其意識形態的殖民地。

在此背景之下,我想,我有責任把自己掙脫鎖鏈、走向自由的秘密寫出來,也有責任向更多的朋友推薦解毒「狼奶」的靈丹妙藥。因此,有了這本《解毒國民教育:通往心靈自由的五十本書》。這本書裡的文章,大部分是我從幾年前開始為自由亞洲電台寫的名為「禁書解讀」的專欄文章,也有部分發表於香港《開放》雜誌以及「民主中國」網站、「縱覽中國」網站、「觀察」網站等媒體。我寫到的這些書,曾陪伴我度過漫漫長夜,我也希望它們給更多朋友帶去祝福、啟發和安慰,正如英國學者塞繆爾·約翰遜所說「書是固定的發光體,只要掩蓋它的浮雲散去,它依舊在原地明亮如初」。我相信,這些與我們同行的書,甚至比我們要到達的目的地更加重要。願藉著這些彩虹般的好書,我們能夠成為聲氣相投的朋友。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