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來訪引起的感傷
作者: 董鼎山

文化走廊

更新於︰2013-05-04 Print Friendly and PDF

過去一星期幾天,我是在興奮與昏沉交替的情緒中度過的,我的小妹妹木蘭終於有機會來紐約與我這個老邁的哥哥作最後告別。當初在我來美求學時,她來輪船碼頭送我(那時尚無噴氣式客機,通常客機從上海飛至舊金山需時四天,中途在關島與夏威夷停留加油),她那年還只是一個十四歲的小女孩。

中美復交後,從一九七九年開始,我曾回國探親或應大學與文藝界之邀講學共十餘次。最後一次回國是二○○二年,我與妹妹在天津家中共同慶祝生辰一百五十周年(我的八十加上她的七十)。此後,我患了帶狀疱疹,疼痛至今未愈,因此一直沒有回國。此次,我的小妹靠了她兒子的孝順慷慨,出國旅遊,一定要途經紐約來與我見最後一面。與她同來的有她的夫君伍文煦,兒子光寧,女兒咪咪,以及她的兒媳許娟與小孫女正正。

我的女兒碧雅與兩個孫女兒蘿拉·瑪麗、潔德·瑪莉安恰好過總統日的假期,也有機會參與我們在中城一家川菜館的大團聚。我在餐桌高高居上,好似一家之主。遺憾的是,在重慶患病的四弟名山與在海南島養病的大侄森林,以及現居舊金山正照顧老母的侄兒亦波(樂山之子)不能參與。名山的兒女一在加拿大,一在加州,我當然牽掛他們,其他在上海尚有許多侄兒女與侄孫們,我都不能一一在此介紹了。

木蘭初次來信告我行程時,對我說,為了要照顧我與妻的健康,約法三章:一、停留我家只一、二小時;二、不准我們供應茶水;三、我們如感疲勞,就可命他們出去。這樣荒唐的 約法三章,令我與妻發笑。結果他們發現我們精神煥發,並無老邁疲弱之態,總共與我們相聚了三個下午。好在所居旅館恰在我家附近的南公園大道上,來往步行, 非常方便。他們在紐約共停留了五天,早晨出外,照例遊覽帝國大廈、洛克菲勒中心、時報廣場,並乘坐雙層旅遊車赴布魯克林區以及哈萊姆黑人區一轉,下午就來我家。

我與妹妹回憶起我出國前的情況:母親如何在與我告別後,哭泣出聲,相信我再不會與她相聚(她於十二年後逝世,我曾寫了一篇 《十二年遊子的悲哀》在我編的紐約國際學生會會刊《VIEW》上作紀念);妹妹雖年僅十四,已有許多時髦女友(一名溫妮,一名凱蒂)介紹給我;她說當時許多大、中女學生著迷於我用「令孤彗」筆名所寫的小說,都成為我的粉絲等等。

如此談話,真使我有隔世之感,妹妹也已達到八十高齡,精神十足。看到她從一位十四歲的妙齡女孩,變成我少年時所熟悉的長輩老太婆形象,很覺感傷。但她身體健壯,我看看坐在一旁的老妻,一陣心酸,我所心愛的蓓琪,當年曾經如何苗條美麗,今日也是滿臉縐紋的老太婆。她自己說她的高身材已短了二寸。我在鏡子裡瞧見自己,滿頭白髮,兩眼有了眼袋,身子已不能挺直,出外行路必需扶手杖。居美六十餘年,好似一忽兒就過去了。

每晨起身,我就想今天會帶來甚麼。幸而我對時事感興趣,每天在報紙和電視新聞裡找刺激,每天打開電腦,期望親友們給我郵件,告我近況。現在我要謝謝本刊編輯給我的這塊園地,令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思索本欄小文的題材。一想到仍有讀者在賞識我的思考與發 泄,我就覺得心慰。我不久行將就木,遺憾的是恐怕不能體驗三年後希拉里·克林頓在總統競選中獲勝的興奮(我是美國人);當然我恐怕也沒有機會看到自己的祖國最終實現自由民主的那一天(我是中國人)。

——二○一三年三月三日原發僑報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