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作者: 高 風

文化走廊

更新於︰2011-04-06 Print Friendly and PDF

● 越劇名旦袁雪芬在一片茉莉花革命聲中走了。
其實二者毫無關聯,是我有點迷離恍惚而已。

  咸豐年間的事了。一九八一年,上海越劇院來港於新光戲院演出,有感於越劇在文革煉獄中蹂躪得奄奄一息,越劇泰斗袁雪芬折磨得九死一生,我在《星島晚報》副刊的小框框裡為文一提,並道:崑曲古雅雍容宛若蕙蘭,京劇豐腴富貴已成國劇是為牡丹,江南越劇則是「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小、素、香......大意如此,而今仍清楚記得,蓋仍作如是觀耳。

  而至今時今日,袁雪芬在一片「茉莉花革命」聲中走了。這二者其實毫無關聯,是我自己有點迷離恍惚而已。

  見有專欄文字稱袁雪芬為「越劇皇后」,或對越劇界不夠了解之故。越劇起於浙江,盛於上海,早期有五大名旦: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都被稱為「越劇皇后」。因為皇后太多了,一九三八年上海兩張報紙有過一次「誰是真正的越劇皇后」大辯論,最後乾脆公投,由廣大戲迷投票選舉,結果姚水娟獨佔鰲頭,從此「越劇皇后」的稱號便為姚一人專稱。其時在下尚未出娘肚,後來聽家母講,她也是看好姚水娟的,並投她一票,為此家母曾沾沾自喜。

  五大名旦中「三花」成名較早,王杏花更被四季春班特邀為頭牌花旦。這四季春班成員中有後起之秀袁雪芬與傅全香等。姚水娟善演悲旦,十分走紅,得皇后之名更紅得發紫。但長江後浪推前浪,袁雪芬以委婉纏綿、韻味醇厚的獨特唱腔創立「袁派」,並改革越劇,四十年代初脫穎而出,鋒頭蓋過姚水娟,唯「越劇皇后」已為姚之專稱,於是大家便稱袁雪芬為「越劇新后」。

  但上海共產後,已沒人敢叫甚麼「皇后」「新后」了。不過袁雪芬的地位依然很崇高。記得毛共搞的第一屆全國政協,戲曲界特邀代表只有四名,即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和袁雪芬。前三人俱為京劇名伶,唯袁是越劇的,又是女性,除了佐證袁雪芬名氣之大,又可見越劇在上海的觀眾最多,影響最大,當局不能不抬舉。

  我在蘇州讀初中時有位頗死黨的同學,名叫劉覺。初中畢業後他考進上海戲劇學校越劇班。我當時很詫異,問他:「甚麼回事?越劇不都是女人演的嗎?」他也搞不清楚,那是一九五四年。

  後來我見識多了,才明白來龍去脈。原來越劇最初叫「的篤戲」,只有男班,作家魏金枝是紹興嵊縣人,他寫過一篇介紹文章,題目就叫《的篤戲》,「的篤戲」是他家鄉的產物。後來也有女子唱「的篤戲」了,稱為女班。直至一九三九年「的篤戲」在上海已經羽毛豐盛,且早已有人稱它為「越劇」,於是不再叫土里土氣「的篤戲」了,而上海坊間還是習慣俗稱其為「紹興戲」。

  女班越劇出了不少名演員,更為上海人受落,抗戰開始時,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成為中日雙方都不介入的一片中立地帶,稱為「孤島」,人口劇增,娛樂事業相應日趨繁榮,長駐「孤島」演出的女班越劇多達十班左右,男班黯然失色,繼而退出表演舞台,銷聲匿跡。甚至連上海本地的申曲(滬劇)也敵不過越劇,甘拜下風,從此越劇成為代表上海及浙江兩地的地方戲。

  我的初中同學劉覺入了越劇班,是第一屆。從此越劇又有了男演員,且成為男女混合班。劉覺是袁雪芬的得意弟子,一九六二年我在南京《新華日報》參與副刊《雨花》編務,適逢有地方戲匯演,劉覺他們也有在南京演出,我們聯絡上,還欣賞了他的演藝,不過,我不太喜歡男人演越劇。文革時,袁雪芬被暴力批鬥,投入囹圄達七年之久,劉覺是保袁派,吃不了兜著走。文革結束後,上海越劇院演出歌頌周恩來的戲,劉覺飾演周恩來,總算吐了一口烏氣。周恩來倒是不會讓女演員來反串的。其實,男的也不佳,閹了的最合適。

  袁雪芬當年吃素不嫁,潔身自愛,醉心越劇,還真是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呢!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