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巴伐利亞風情
作者: 金 鐘

地球村

更新於︰2013-02-06 Print Friendly and PDF

在北美五大湖之一的休倫湖西南邊有一個優美的小鎮「法蘭克姆」Frankenmuth,是我岳母家的發祥地。他們幾代人都住在那裡。自從我的小家庭掛靠在這個家族之後,已經多次前往探親度假,可是今年不同,我們要去祝賀外祖母的一百歲大壽。


●作者女兒和曾外祖母在宴會上——10:100(年歲)

最興奮的是女兒索菲,她早就準備好這一天的到來。在底特律機場,當那個特別的圓形噴水池出現時,她丟下一切,像隻小兔子般的,飛竄到行李大廳,一下子跳到接機的外婆身上抱住不放——她的外婆,還不是壽星,壽星是她外婆的母親。換言之,現在外祖母的家族,已經是四代同堂。外祖母的生日是聖誕節前的平安夜,故賀壽的聚會安排在26日,四代人將歡聚於法蘭克姆。

巴伐利亞後裔的美國家園

今年美國天氣特別暖和。當我們從州府蘭辛附近來到法蘭克姆時,因為是肅殺的隆冬,完全看不到旅遊書介紹的「風情萬種的德國小鎮」。記得第一次來,是夏天,印象確是至今難忘——滿街是花,電線桿上都是花,一片寧靜。那是旅遊熱季。這個小鎮只有數千居民。由德國巴伐尼亞州的法蘭克人(Franks)1845年創建而成。和我們香港開埠的時間差不多。一百多年來不像香港那樣蛻變成大都會,而一直保持德國移民區的獨立風格。這是美國老一輩移民的傳統,在紐約就有中國城、小敖德薩(俄國城),意大利人、猶太人、波多黎各、墨西哥⋯⋯許多生活方式原封不動的移民居住區。但是像法蘭克姆這樣單純、乾淨含有與世隔絕之美的地方,聽說很罕見。

對於一個出生在湖南桃源,即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的世外桃源之鄉的異鄉人,我難免對這個小鎮的生存有一番特殊的好奇。家人介紹說,早期法蘭克姆確實有點世外桃源味道,移民們說德語,自食其力,不求發達,不歡迎外人。經過一戰,到二戰時期已過了幾代人,和美國社會的同化凸顯起來,英語代替德語。他們生產德國啤酒、開餐廳、經營聖誕禮品,七十年代蓋起一批德國式房子、酒店,開始發展旅遊業。現在每年已有三百萬遊客,而一家聖誕禮品店變成了世界最大的聖誕禮品商場。法蘭克姆有自己的中小學,還出版一份周刊。有幾個教堂。

北美原野一顆茂盛的大樹

與此相應的是,這批法蘭克移民的祖籍:德國最大的巴伐利亞州,有著香港式的飛黃騰達。已成為歐洲新的經濟中心,西門子、寶馬、奧迪等大公司舉世聞名,人均GDP已達四萬美元。首府慕尼黑舉辦過1972年奧運會,和名城紐倫堡,已是世界性的觀光景點。但是法蘭克姆人早在美國深深紮根,自得其樂。他們以巴伐利亞後裔的美國人而自豪。他們視法蘭克姆是美國的「小巴伐利亞」。

外祖母是巴伐尼亞移民的第三代。她出生在法蘭克姆,和丈夫在鎮上經營攝影工作室,業務傳了三代人。她兩個妹妹和她一樣高壽,都已九十多歲。外祖母走過來的一百年,繁衍族群,像一顆茂盛的大樹,根植在北美遼闊的原野上,子子孫孫,花果繽紛——那是一個家族在美國崛起的和平環境中成長的平凡而幸運的樣本,也是美國聯邦制移民國家有容乃大的見證。

二十多年來,和這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家族相處,體驗他們的信仰,他們的親情表達方式,他們對不義的容忍程度、對個人自由尊重的底線……接受他們的愛和諒解,感慨良多,也是上天給我的一個接觸西方文化的難得的機會。

祝壽宴會二百人歡聚一堂

壽宴在一家大餐廳舉行。席開二十台,有二百名親屬出席。宴會由外祖母的長子比爾主持。席上有紅酒、香檳、啤酒,有沙拉、土豆、湯和甜品,特製的切片牛肉是主菜。很多親戚多年不見,孩子們也長大成人,場面自然是極為熱烈歡樂。很多人我不相識,個個來賓裝束都得體,又好看。外祖母嫡系的三代晚輩都在宴會上一一向大家介紹,包括兒子媳婦和兩位女兒女婿、十位孫子孫女及其配偶,還有曾孫輩的一大群小朋友。特別高興的是,見到三藩市姨媽一家人,1990年我在他們家訪問過吾爾開希。他們在加州對大洋彼岸的中國比較關注,性格開朗的姨媽特地跟我談到薄熙來,得意之處,禁不住開懷大笑。

壽星婆婆在會場不停地接受祝賀和合影留念。老人家精神氣色俱佳,不是想像中百歲老人那樣的艱難(據報美國三十年前百歲以上老人只有2200人,2010年已有53000人)。我送了一件紅花中國絲綢外套給她,以為賀禮。外祖母非常喜歡,我們回到紐約後,還收到她特意表示感謝的信。

在壽宴上,外祖母的子女一代,演唱了他們青年時代的歌曲,伴著吉他,唱得十分忘情,帶起一片懷舊的溫馨。孫輩們則表演一個特別的節目,他們朗讀一篇賀詞,十個人,一個人讀一段,回憶外祖母的十個十年。題為《外祖母的世界》,孫女溫迪撰寫。

溫迪做過教師,和核電工程師的老公住在威斯康星州,她每年都會來紐約和我們相聚,我從不知道她有這樣的才情。這篇文字不長,粗細交織的描述了外祖母一百年的家庭經歷,而又緊扣國家和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其中幾處提到中國。外祖母的孫輩正是我太太他們那一輩,這篇文章使我感到格外親切。特地譯成中文,附錄於後。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