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創意:三星和PSY
作者: 康春女

藝術天地

更新於︰2012-12-10 Print Friendly and PDF

PSY的音樂才華和大量韓劇電影一樣吸引觀眾。這很像三星等韓國著名品牌產品,不斷研發,創意領先,最終和西方優秀產品並駕齊驅。


●韓劇多年來以其明星漂亮清純的氣質,迷倒中
港台觀眾。11 月初,當紅女星尹恩惠與小生
朴有天為新劇《我想你》會見記者。(大紀元)

憑一曲《江南風格》而在世界名聲大噪的韓國歌手PSY最近在國際上大出風頭,有人甚至稱此曲為「神曲」,我覺得一點不過份,因為此首歌竟掀起外國人學韓國語的熱潮,有點兒像二三十年前日本經濟在世界首屈一指時,外國人蜂擁而至學習日本語的勁頭。

不用說十年前,即使是五年前有多少外國人想過要學韓國語呢?「那麼小個國家,花了那麼多精力學了他們的語言,離開那裡就沒用了,不是浪費嗎?學了漢語至少能和全世界十幾億人溝通呢。」比較現實的人腦子裡都會對此有個問號。

張德江能說帶北方口音的朝鮮話

但是國家不分大小,實力最重要。我最近遇到過在韓國留學的中國大陸留學生,他們那流利的韓國語讓我這個具有純朝鮮半島血統的人自愧不如。在韓國大學任教的親屬告訴我現在首爾各大學都有中國大陸的留學生,沒有上萬人,也至少有上千人,學什麼的都有,而且每年人數都在遞增,這是歷史上首次有這麼大量的中國人前赴韓國自費留學。

中國公費留學生學習朝鮮語都被派往意識形態相似的朝鮮。剛在十八大成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常委的「我們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張德江就說得一口帶北方口音的朝鮮話。他當年曾在金日成大學經濟系學習,張領導將來如果把在朝鮮學習到的經濟知識和實踐運用到現代中國的話,中國的老百姓肯定要暴動。

因為我們永遠記住黨教育的一句話:絕不再吃二茬苦,受二茬罪!也就是說想讓中國十幾億人口回到老毛時代的現在朝鮮的生活環境是不可想像的。

朝鮮語和韓國語本來是同文同種,只是口音有些區別。朝鮮半島語言發音大都在舌頭前半部分,所以普通人說話清晰易懂。韓戰後變成兩個獨立的國家,相隔了近六十年,味道都變了。朝鮮話不僅土,而且用詞還又臭又硬,上到國家領導人,下到民間百姓都是一個德行,有話不好好說,非要咬牙切齒!

韓國人愛音樂,話音柔和悅耳

我常和家人開玩笑說「聽朝鮮人說話容易得中耳炎, 因為太粗糙!」韓國話則一貫柔和並且多外來語,重要的是聽起來不刺耳。本來是一樣的語言,因為意識形態不同,用詞也大相徑庭了。聽中國大陸領導人說話的語氣和用詞,再聽台灣領導人說話的表情和他們所選擇的詞彙,簡直和朝鮮半島情況一模一樣!難怪中國大陸年青的節目主持人都喜歡模仿台灣的國語口音,原因簡單,就是因為沒有了極端的意識形態詞彙,語言聽上去令人舒服。

我還在小學的時候,我的小提琴老師常說:「你們朝鮮人都喜歡唱歌是因為你們的語言柔和清晰而且沒有稜角,非常適合音樂的旋律。」我不知道是不是語言的關係朝鮮人喜歡音樂,但是朝鮮半島人的音樂細胞確實比漢族同胞來的多。

中國人所有節日都是以吃為主,中國的漢族人不僅能吃,會吃,捨得吃,而且懂得怎麼吃,加上吃得還非常精細。而朝鮮半島同胞無論過年過節還是慶祝生日,以唱歌跳舞為主,吃東西為輔,所以朝鮮半島的菜餚遠沒有鄰居中國那麼講究和多樣化。

也許因為婦女沒有那麼多煎、炸、蒸、釀等等技術含量頗高的烹調要求, 所以一般人把時間都用在音樂娛樂方面。在韓國,十個女孩子恨不能有九個都夢想進入娛樂界成為星星。我的一個做生意的表弟問過一些香港的女學生有什麼志向,回答都是要當律師、醫生、會計師,還有廚師等等,就是沒有一個人說要進入娛樂界當明星,表弟感慨萬分。

娛樂業發達,重視創意特色

因為大多數年青人都夢想進入娛樂圈,所以韓國的娛樂事業確實發達。各種各樣培養新人的娛樂訓練公司,各色經紀公司多如牛毛;(當然良莠不齊)新組合、新歌曲層出不窮,在這個什麼都講究速度的世紀,年青人很快就厭倦了沒有特色的歌手,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下,韓國現代音樂推陳出新的速度有如火箭。水平不濟的新歌手身材再好,長得多麼漂亮或是英俊都沒用,音樂細胞濃的韓國人的關注重點還是演藝人員的實力。

因此《江南風格》的主角PSY長得雖然有點影響市容,但能在全球一炮而紅並非偶然,PSY的音樂才華和勤奮使他幾乎每年都有轟動的新作品問世,和大量韓國電視劇,電影一樣吸引觀眾。這種情況很像三星和其他韓國產品,不斷研發新產品,領先同行技術,最終和西方優秀產品並駕齊驅或一決雌雄。

朝鮮人和韓國人同根生,為什麼朝鮮大多數地區仍處於石器時代?無須廢話,一個獨裁洗腦的社會是永遠也出不了創新人才的,創新只能在韓國這樣民主自由的國家開花結果。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