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轉型的缺陷何在?
作者: 鄭恩寵

中國崛起透視

更新於︰2012-12-05 Print Friendly and PDF

借鑒國際經驗,紅色高棉是馬列毛鄧主義的柬埔寨化,遭到可恥失敗;南非卻在法制和宗教的背景下實現和平轉型,舉世稱讚。中國沒有宗教和律師的領袖人物。


●胡耀邦上台的1982 年十二大,是中共實行憲政民主轉型的
好機會。可惜被鄧小平扼殺。這是胡耀邦(中)1986 帶中
辦主任溫家寶視察貴州。和省委書記胡錦濤在黃果樹瀑布。

中共十八大,已於上月閉幕,表明決不「改旗易幟」,雖談「改革、創新」,均屬空談。近三十年來,有七十多國實現民主化,之前除韓國、巴西等少數幾國存在有力量的反對黨外,大多數連反對派都很難存在,但幾乎都有較獨立的律師制度和強大的教會。                                         

世界憲法史有三種類型的憲法:「革命憲法」、「改良憲法」和「憲政憲法」。中共建政至今共制定了五四、七五、七八、八二四部憲法,前三部屬「革命憲法」,「八二憲法」本可成為憲政憲法,卻遭到了鄧小平等元老派的反對,中國再次失去了走向憲政民主的機會。

八二憲法可貴處被鄧小平槍斃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日,人大通過「八二憲法」。歷經二十九個月的修憲,期間對是否實行兩院制,中央與地方分權,是否搞三權分立,是否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是否堅持一黨領導,是否設序言,確立公民權利優先國家權利,擺正憲政體制與執政黨關係,司法獨立,確立違憲審查,保障公民的政治權利和人身自由權等進行討論。儘管紛爭不休,但每當關鍵時刻,鄧小平都帶頭橫插一杠,使八二「憲政憲法」死於腹中。

歷史證明鄧小平是當代慈禧,千古罪人,並非是正確方向改革的總設計師,屬斯大林、毛澤東式的獨裁者。

一九八○年九月,憲法修改委員會成立到一九八一年七月,胡喬木任秘書長,另七位副秘書長:胡繩、吳冷西、張友漁、邢亦民、王漢斌、葉多義、甘祠森。秘書處成員主要由憲法學者組成,包括許崇德、王叔文、蕭蔚雲、孫立、李劍飛等。憲法學家陳雲生曾在《人民日報》刊發《憲法的長度和完備》,論世界上一百四十二部成文憲法有四十六部無序言,憲法即便要保留序言,也應該進一步壓縮。

一九八一年二月,修憲秘書處將兩套方案上報。同年十二月,鄧小平對胡喬木說,憲法序言裡要提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但胡喬木沒有向秘書處傳達。之後,胡再次請「政治」假,由彭真任秘書長。八二憲法之後,又經四次修改,加上了「鄧理論」、「三個代表」⋯⋯

一九八一年二月二十八日,憲法修改委秘書處起草了一份《憲法討論稿》,準備設立憲法委員會。認為保障憲法實施世界各國有三種類型:一是美、日、加等由最高法院負責;二是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由最高權力機關負責;三是德國設憲法法院。已故學者蕭蔚雲曾回憶,「許多同志提出要設立一個專門機構如憲法法院,憲法委員會或由法院來保障實施」,但最終受到鄧小平的「槍決」。

當初的許多修憲方案至今仍未解密,至今體制內外的改革派,為爭取建立憲政中國的種種努力,在「八二修憲」中早已經歷。《零八憲章》的調子遠低於上述方案,但這些主張都成了「顛覆政權」的證據⋯⋯

國家拿走農民二十萬億土地利益

鄧小平八○年提出修憲,當時有人提議「城鄉土地一律規定為國家所有」,前三部憲法還保留城鄉部份土地私有。胡喬木提出「如果規定農村土地一律國有,除了動盪,國家將得不到任何東西⋯⋯。」曾任中科院院長的方毅疾呼「土地國有」,因為「國家企業、事業要發展,要用地,而土地有限,郊區和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有人一畝地索要上萬元,靠賣地生產隊可以安排社員一輩子,三輩子都過好日子,科學院蓋房用地,付了三次錢,國家財政開支就成了無底洞。現在國家徵地比登天還難⋯⋯因此,建議土地一律歸國家所有,集體土地只有使用權」。

彭真認為:「我贊成國有,但應采取漸進的方式」。江華提出「宅基地,大城市與中小城市有區別;房改了的與沒有房改的也有區別。一下子國有,這個區別全沒了」。這個熟知江浙城鎮的意見並未引起重視,最後由鄧小平拍板「城市土地屬國有,農村集體土地是另一種公有」。鄧小平九二年南巡講話,掀起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土地徵用已無「漸進」可言,血徵、血拆造就了「經濟輝煌」,也造就了二千萬訪民及每年十六萬起以上的群體事件,其責任不在地方政府,而在沒有憲政型的憲法。

二○一○年十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賀雪峰著《土地的邏輯:中國農村土地制度向何處去》。該書論證「改革開放以後,國家通過徵收農民土地,從農民那裡拿走了二十萬億元的土地利益。農民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自建國以來,國家持續地獲取土地利益。現在已經到了還帳的時候⋯⋯」。

日前,國土部公告,土地財政已占各級政府收入的三分之一。中共若亡黨的節點在何處?我認為主要是:不儘快取消戶口制度並向農民還賬,還繼續掠奪二點三億以上並日益增多農民工的廉價勞力,不有效解決進城農民的安置等。無論亡黨與否,都需建憲政,亡黨後不建憲政,或許又一次大動盪及倒退。

馬克思生於言論宗教自由的國度

壟斷真理、壟斷政治、懼怕憲政,中共與蘇共等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類同。十一月五日,中共北京互聯網協會黨委成立,四十二萬家互聯網企業必須服從領導,這是全國第一個互聯網黨委並稱是一項「重大創舉」,為推動全國互聯網屬地建立黨組織。

馬克思生活在倫敦期間,完成《資本論》第一卷,稱這本書:「無疑是向資產階級(包括土地所有者)腦袋發射的最後炮彈」。這本書,一八六七年在德國漢堡出版。一八四九年二月,馬克思發表對萊茵區委的呼籲書,被指控「煽動叛亂」到法庭受審,法庭上馬克思公然說「目前報刊的首要任務就是破壞現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礎⋯⋯」;「當國王實行反革命的時候,人民完全有利用革命回答他」。這樣充滿火藥味的言論,陪審團卻宣布無罪。馬克思出身於猶太教家庭,祖父是猶太教拉比,父親後改宗基督教,是律師,本人獲法學。

陳良宇出身基督教家庭,其父母、外婆是信徒,據其親屬在上海教會交流,信黨不信上帝的陳良宇也開始在獄中讀《聖經》了。陳良宇案還未真正結束,其弟陳良軍負債人民幣一點一億元至今生死不明。二○○九年官媒曾透露,審理上海房地局副局長殷國元案中發現,殷曾批給陳良軍所在公司一幅土地,陳良軍因此多掙了一點一億元人民幣。假反腐真內鬥,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體現,按此邏輯列寧主義應是馬克思主義的蘇聯化,它沒有逃脫失敗的命運。

天亡柬共,滔天罪行毛鄧是後台

柬共(紅色高棉)亡黨之訓,不僅將馬列主義柬埔寨化,更將「毛思想、鄧理論」柬共化。一九四二年,十九歲西哈努克成為國王,用法國送的「加冕禮金」在金邊建了一所用「西哈努克」命名的學校。十六歲的波爾布特此時真名為沙洛特紹,是首批學生。八年後,到法國留學,發現兩國巨大差異,和同去的英薩利、喬森潘一同加入法共。一九六三年起沙洛特紹任柬共總書記,改名波爾布特。

一九六六年,毛澤東發動「文革」。一九六七年,一場騷亂使柬共和西哈努克政府矛盾表面化,柬共進入叢林,一九六九年底發展到三千多人的武裝,始終得到毛的扶持。一九七○年三月十八日,柬埔寨發生政變,西哈努克在北京建立流亡政府,波爾布特變為流亡政府在國內武裝力量的總司令。在北京,毛與鄧小平一起接見波爾布特等柬共領導人,稱之為:「很年輕、很優秀、很成熟。」

隨著朗諾政府兵敗,柬共攻入金邊,波爾布特任新政府總理。一九七五年底,西哈努克回國,柬共類似中共的激進社會改造計劃令柬埔寨物是人非。名為國家元首的西哈努克宣布辭職,隨後被軟禁在金邊⋯⋯

柬共執政三年,約有一百七十萬人非正常死亡。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越南軍隊借機攻入金邊,柬共重回叢林。鄧小平於同年三月發動對越「反擊戰」,目的是換回柬共的命運。

一九九一年,喬森潘作為柬共代表赴法國參加談判,並在《巴黎協定》上簽字。依照協定,一九九三年柬埔寨舉行大選,柬共無理拒絕軍隊交政府,後台就是鄧小平。在民主制度前,柬共已喪失人心。一九九四年,柬國會宣布柬共為非法。戰亂、屠殺、饑餓成了柬共的代名詞,一九九八年春,貧病交加及年近七十的波爾布特死在叢林一間茅草屋中,其妻和女兒不敢收屍,等待從柬泰邊境過來的記者拍照,證明波爾布特已死亡,柬埔寨的和平到來。天亡柬共,這也是毛澤東、鄧小平兩代中共領導人的失敗。

南非為甚麼能和平轉型成功?

南非為何能達成和解,走向光明、大選和憲政?這與國際制裁,黑人律師和宗教領袖長期主導解放運動有關,沒有成為烏合之眾,沒有成為類似太平天國和義和團。印度青年律師甘地,早年到南非維護印度打工者的利益,回國後發起和平不合作運動,成為聖雄。

一九九三年十月八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取消對南非的制裁。十月十五日,入獄二十七年的黑人領袖曼德拉和總統德克勒克,同獲諾貝爾和平獎。曼德拉一九一八年出生在一個部落酋長家庭;一九三八年進入海爾堡大學,後就讀於蘭德大學,獲法學士;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六年在約翰內斯堡當律師,同年任反對黨非國大全國副主席。

基督教黑人主教圖圖,一九八四年十月十六日獲諾貝爾和平獎,曾二十年任教員、講師和牧師,是爭取黑人解放廢除種族歧視的鬥士;曾在美英著名大學獲神學、法學、民法博士學位;一九七九年任南非基督教會理事會秘書長。一九九五年到二○○三年,主持由律師、宗教領袖和人權衛士參加的「真相與和調解委員會」,作了二萬一千場聽證會,收集七大冊資料,作為日後追責的證據。

觀察十八大所謂「理論、道路、體制」三自信,正說明大多數國人「三不信」,但高層還有一點「清醒」,知道其對手所在,維權律師是新「五黑」勢力之首,其次是地下宗教,也瞭解各路反對派的短板。互聯網使反對力量增大,認識八○後九○後是主力,使反對派提升層次,但缺乏律師和宗教領袖,正是反對派的短板。體制腐敗已久並不願公示財產的中共,為何仍處於強勢,或許與這一點有關。

(鄭恩寵:上海維權律師。寫於十一月十八日)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