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永華
作者: 東 西

文化走廊

更新於︰2012-11-05 Print Friendly and PDF

成功攝製影片《清宮秘史》的永華影業公司,由寧波闊少李祖永戰後在香港創辦和投入全部心血,拍了數十部國產片而淒涼結業,留下的只有兩個拷貝。

永華影業公司一九四七年在香港成立,出錢的是來自浙江寧波的闊少李祖永,加盟的是上海的製片大王張善琨。李祖永(1903—1959)來自知名的寧波小港李氏家族,父親李屑清在上海創辦大業印刷廠。他在美國艾姆赫斯特(Amherst)大學取得文學碩士學位,回上海後先在光華大學任教,後任印刷廠的廠長。

李祖永傾家蕩產在港創業拍片

抗戰勝利後(一九四七年)李祖永挾巨資南下香港,住在深水灣。他成立永華後從美國進口了全套當時第一流的設備,自建攝影棚,羅致大批南來的中國第一流電影人才,製作不少出色的大型作品,如《國魂》、《清宮秘史》—(1948)、《山河淚》、《大涼山恩仇記》、《春風秋雨》、《海誓》、《火葬》、《春城花落》—(1949)、《怒潮》(1950)、《拜金的人》、《愛的俘虜》、《一刻春宵》—(1952)、《翠翠》、《巫山盟》、《夫婦之間》、《生與死》—(1953)、《春天不是讀書天》、《嫦娥》—(1954)等,為中國電影作出巨大貢獻。

李祖永對永華注入了大量心血,在製作上要求過高,又經營管理不善,耗費過度,發行的片子往往收不回成本,虧蝕終至一蹶不振而破產,最後不得不主權易手。李祖永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去世。有人評價李祖永的一生:為國產片爭光榮,一意孤行,不惜傾家蕩產。

共產黨主政初期,也曾大力爭取李祖永入彀,當時在香港的潘漢年和夏衍都和他有過往來。但後來共產黨凍結了李祖永在上海的家財,導致他在香港的經濟危機。他更被指為「反動資本家」,直到文革後才獲得所謂「平反」。

永華拍的第一部片是《國魂》,說的是文天祥的故事。劇本改編自吳祖光的話劇《正氣歌》,由卜萬蒼導演。劉瓊飾文天祥、王熙春飾文夫人、陶金飾伯顏、王元龍飾元帝、顧而已飾賈似道、袁美雲飾薛素素。從編劇到導演到演員,都是當年響噹噹的角色。在歷史上,文天祥被譽為「國魂」,以表彰他丹心報國,視死如歸的英雄氣節。《國魂》無疑是一部愛國主義影片,但卻受到中共在香港的地下黨人洪遒的批判。洪遒是搞電影評論的,他和同黨司馬文森領導著當年在香港的左翼電影工作者。為什麼批判《國魂》?因為《國魂》上映時,正是國民黨政權瀕臨崩潰的前夜,此時歌頌文天祥,豈不是同情國民黨的敗走?或是影射共產黨是蒙元侵略者?

文天祥被捕後不投降,選擇死節。文天祥在牢裡為後世留下一篇傳誦至今的《正氣歌》。其《過零丁洋詩》亦千古絕唱。

廣東潮陽海門有蓮花峰,是有關文天祥的勝蹟。頂有蓮花巨石,石一側刻有清代潮陽知縣臧憲祖的《弔文天祥》詩。在毛江「大革文化命」的時候,蓮花峰石被軍隊用炸藥炸去了一瓣;崇文亭和一些碑石碑文被破壞,至今無法補救。潮州鳳凰、深圳和香港新界都有文氏族人聚居,他們都把文天祥作為他們英雄的祖先。因此,永華以《國魂》開張其來有自。

著名影片《清宮秘史》製作經過

一九四八年永華拍了《清宮秘史》,是繼《國魂》後的第二部製作。一九六七年《清宮秘史》遭到中共鋪天蓋地的批判,在中國電影史上被稱為「最大的冤案」。《清宮秘史》由姚克編劇,朱石麟導演,主要演員有:舒適(飾光緒帝)、周璇(飾珍妃)、唐若菁(飾西太后)、洪波(飾李蓮英)。姚克是當年著名的翻譯家和劇作家,祖籍安徽,在上海時曾經左傾,參與過左翼戲劇活動。一九四八年他到香港,將其話劇《清宮怨》改編為電影,即《清宮秘史》。

姚克雖被中共猛烈攻擊,但他當年立即移居美國,一九九一年逝世,逃脫中共迫害。

《清宮秘史》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等為背景,以帝黨變法維新派與后黨頑固保守派之間的政治鬥爭,表達變法革新以求國家富強的思想,因而在上映時獲得普遍好評,認為是一部愛國主義電影。一九五一年三月十一日北京《人民日報》曾登大幅廣告推薦《清宮秘史》。三月十七日在北京上映。

《人民日報》還發表《對〈清宮秘史〉的看法》一文,稱光緒「是一個有愛國思想的皇帝」,「在歷史發展的意義上說,光緒是有他一定限度的進步性的」,對影片持肯定意見。但當時只是中共中央宣傳部電影處副處長的江青卻獨排眾議,說《清宮秘史》是一部「很壞」的電影,應該公開批判。江青昔年曾在上海灘演戲,藝名藍萍,只屬三流角色,懷有當年成不了大明星的一種醋意。

江青的話當時沒有人理會。直到一九五四年十月,毛澤東才藉《關於「紅樓夢研究」問題的一封信》提出:「被人稱為愛國主義影片而實際是賣國主義影片的《清宮秘史》,在全國放映之後,至今沒有被批判」。但在毛發出信號之後,文化領導部門也沒有什麼動作,其中原因,耐人尋味。沒想到這是一支後來置劉少奇於死地的毒箭。

導演朱石麟受辱中風致死

一九六三年,程季華在其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中對《清宮秘史》作了最早的公開政治宣判:「《清宮秘史》同《國魂》一樣,也是用唯心主義的歷史觀來表現歷史的⋯⋯更為荒謬的是,他以光緒皇帝、改良派和帝國主義為矛盾衝突的一方,而以慈禧和義和團為矛盾衝突的另一方,這樣就一方面美化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本質,同時也誇大了資產階級改良派變法運動的進步意義。」還說影片是「對義和團的污衊,對中國人民革命傳統的污衊,對中國歷史的污衊。」

但真正悲劇的發生還要等四年後。在文革高潮的一九六七年一月一日,中共中央《紅旗》雜誌發表姚文元的《評反革命兩面派周揚》。文章註釋中含沙射影地指出:當年「鼓吹《清宮秘史》的『大人物』當中,就包括有在當前這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提出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人。」姚文元顯然是奉旨影射劉少奇。

接踵而來的是,同年四月,《紅旗》發表戚本禹的《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評反動影片〈清宮秘史〉》,上綱上線地將電影拉扯到什麼「兩條路線鬥爭」上去。戚文後不久,紅衛兵造反派便圍攻中南海揪鬥劉少奇,堂堂國家主席從此一步步走向死亡。

最無辜和不幸的是留在香港的親共導演朱石麟,他看到香港《文匯報》轉載姚文元的《評反革命兩面派周揚》之後,受到巨大的政治壓力和強烈的精神刺激,於一九六七年一月五日在家突發腦溢血,猝然去世,成為《清宮秘史》冤案的第一個冤魂!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日,北京《中國電影報》刊登李樹森的文章:《我為少奇主席放映〈清宮秘史〉》。李樹森是專為中央首長放電影的工作人員。文章說:「當影片放映快一半時天已漸亮,因春藕齋的所有窗子沒有遮光設備,越放越不清楚了,於是停機,我清楚地看到劉少奇主席退出了春藕齋,沒有看完這部影片就走了。」劉少奇並沒有誇獎過這部影片,也沒有說過影片是「愛國主義」的。他根本沒有發表什麼評論。

一九八○年三月,中共中央組織部就《清宮秘史》之案為姚克平反,是年北京人民出版社重印了《清宮怨》劇作。有必要嗎?姚克的墓地在美國三藩市郊外的山丘上,正對著碧濤洶湧的太平洋。他幸而沒有回歸祖國,否則也會和劉少奇一樣,死無葬身之地。

轉向大陸仍免不了關門大吉

一九四八年香港永華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一部名叫《火葬》的電影,在巴拿馬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影片以反對舊式童養媳婚姻為題材,充滿著鄉村的泥土氣息。

一九四九年後永華的影片也開始左轉。當年拍了《海誓》,宣揚的是階級仇恨。漁民黃大(陶金飾)要殺漁霸顧老闆,卻先把他從海裡救起來,然後再殺死他,因而犧牲了情人秋姐的弟弟小雄。原來漁民有個規矩,不論是誰落海,不能見死不救,這是一種道義。 

一九四九年另一部《春風秋雨》,由吳祖光編劇和導演。劇本改編自黃谷柳著小說《蝦球傳》的第一部。黃谷柳生於越南海防市,在香港時創作《蝦球傳》,一九四九年在香港參加中共旋即回國,一九五七年即被打成右派份子,文革時更被迫害致死。

永華最後的一部戲《嫦娥》,拍於一九五四年,是在山窮水盡,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勉強攝製成的。導演原是但杜宇,後來由三個副導演接手,他們是:李翰祥、姜南、古森林。《嫦娥》的故事來自民間傳說:獵戶後羿射下八個太陽,被民眾擁戴,榮登帝位。後羿做了皇帝後,卻窮奢極侈,民怨載道。他還要煉取仙丹以求長生不老。皇后嫦娥得知後,為救萬民,盜取仙丹。適後羿至,嫦娥將仙丹吞下,飛向月宮——《嫦娥》也受到共產黨的批判。

我想李祖永之拍《嫦娥》和自任編劇,只不過是演繹了一個中國民間十分流行的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而已,與共產黨之奪取政權和後來的蛻化變質毫不相干。

李祖永在美國讀書時,就對好萊塢電影情有獨鍾。他從年輕時代起,就夢想要建立像好萊塢那樣規模的中國電影事業。他拍《國魂》,拍《清宮秘史》,就是為了實現他的抱負。由於共產黨的批判,《國魂》在國內只放映一天,《清宮秘史》放映數天後即被叫停,《大涼山恩仇記》未獲准在內地上畫。永華最終以破產收場,除了嚴重浪費和經營不善外,失去廣大的國內市場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一部部很花錢的大製作,只在西片強勢的香港和東南亞發行,如何能夠回本。永華的許多演職人員後來去了大陸,命運多蹇。共產黨手下的電影事業多災多難,連香港左派的長城鳳凰等公司都要先後關門大吉,永華的結局並不意外。

禍不單行的是,一九五四年,永華片廠倉庫失火,多年來拍成的幾十部影片拷貝,一夜之間盡被焚毀。只有《國魂》和《清宮秘史》,因曾在法國放映而存留下來,可以收回後再拷貝,成為永華千古二絕。多年心血付諸一炬,李祖永只有一聲歎息。李祖永的晚年生活困苦,一九五九年因中風病故。

我們應該永遠懷念李祖永先生!

(二○一二年十月六日寫於香港東西書齋)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