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賣蘋果來去
作者: 楊憲宏

台灣舞台

更新於︰2012-11-05 Print Friendly and PDF

黎智英十二年來搶盡了台灣陰暗面的財富。十二年也夠久了,台灣人對這種狗仔隊、偷窺、八卦不再好奇。壹傳媒大勢已去只好逃之夭夭。


●黎智英在台灣蘋果日報宣布他
的壹傳媒已賣出,將退出台灣。

壹傳媒的黎智英到台灣十二年後,結局是高價賣掉了他的台灣投資給原屬他雜誌的揭弊對象。在台灣很多人的評語是,壹周刊並非不能用錢擺平,只是價格的問題而已。這些有錢的台灣買家,都是被壹傳媒隨時緊釘的「醜聞爆料」對象,他們或許有他們的生意經,但壹傳媒的狗仔隊,一向是用「不懷好意」的態度對準他們。有錢人在一般台灣雜誌中,所塑造的形象都是光鮮亮麗,可是在壹傳媒手下,他們都成了過街老鼠,這個差異建構了壹傳媒的獨特價值。

買家是誰?合理懷疑指中共

台灣的《新新聞》在報導這則媒體買賣時,副標題上寫的是「砸一百七十五億啃蘋果,十六年賺不回本」,「辜仲諒、王文淵聯手買下壹傳媒,幫企業老闆在中國的發展、官員解決黎智英這個『心腹大患』」,表面上雖然賺不了錢,內在卻顯示了這些買家心中的「恐懼總和」。鮮活的述說了黎智英十二年台灣發展,用八卦煽情報導,所建立的一套賺錢術,最後果然成了企業老闆、官員的「心腹大患」,讓他們甘願掏出大筆鈔票,送他走人。這是一個經營負面形象卻能公開賺錢的「台灣奇跡」。

不過現在許多人懷疑,這麼大筆的錢真正的出資者是誰?部份企業界人士認為是「北京」。北京當然是個廣泛的說法,使得黎智英的未來動向更加令人猜疑,台灣有人笑言,未來有一天,黎智英會不會成了十八大以後中共政權的釣魚台貴賓?雖然此次交易,黎智英對別人懷疑,買賣有中共的資金介入,感到憤怒,直說這是一種羞辱他的說法。可是,未來如果證實有的話,那又該怎麼辦呢?黎智英有沒有準備好一個「說法」呢?

中共在台灣動用大量金錢買東買西、以商圍政、以商逼政是眾所周知的事。買媒體更是家常便飯,買壹周刊只不過是合理懷疑。以前黎智英給人的印象是「反共」,後來他的媒體表現出來的內容,「反共」並非特色。或許他只是與共產黨中間的一小撮人搞不好,例如李鵬。其他黎智英與謝長廷一樣,「與共產黨並沒有恩怨」。這次購買媒體的人,都與共產黨有相當的往來,甚至對包藏著「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都是大力應和的企業家。黎智英自己辦媒體怎會搞不清楚這些買家的底細?而且這些買家都是他主動接觸,而不是自動來詢問。從台北不同立場的媒體綜合訊息,可見,是黎智英自己作莊,演出多家企業「搶市」的戲碼。他急著想出脫的心理已被看破,給了北京料理他的可趁之機。

商週指無人性辦報,員工寒心

壹傳媒值一百七十五億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單單從一個事業的價值去推算,當然不值這個錢,有人說富邦的蔡明忠最初喊價大約九十五億,都算高的。以後的價格一百二十五、一百四十五、一百七十五億的叫賣過程都是一場戲,真真假假,無論如何只證實壹傳媒不是不賣,只是價格問題。

黎智英為了錢(甚至有可能是中共的錢),「替他賣命的員工,隨時可以犧牲」。這是中國時報、商業週刊在報導這次買賣內幕時引述的一段話,商週還引述一名參與談判人士說黎智英在交談中說:「價格是一毛都不能少,如果你不喜歡誰,明天就能砍掉。」果然為了交易進行順利,商周說:「壹傳媒宣布壹電視的大裁員計畫,就是為了讓賠錢貨出清。」

這些話刊出之後,中國時報報導,「蘋果日報」的員工感到不可思議:「我們自己常踢爆奸商,也常常幫企業員工伸冤,我不敢相信黎先生私下是這樣的人,我們以後要拿甚麼樣的標準去報導別人?」有員工感慨,「黎智英,他連做人的基本都不會,他不配當一個企業的老闆」。也有員工說,他跟黎智英的合照、簽名都丟掉了,「我在網路上看了商周的報導,全身起雞皮疙瘩,我後悔當初來這裡工作」。

黎智英本來就不是甚麼道貌岸然的君子。十二年前他到台灣做媒體,就是以「沒有人性,才能辦傳媒」為自己的座右銘。

台灣的媒體在黎智英的壹傳媒來之前,有一套自己的邏輯在走,基本上媒體的社會責任感是一個共有價值觀,雖然當時的媒體還大多無法擺脫戒嚴體制,可是任何「偷窺」式的與大眾權益無關的新聞是難登大雅之堂。

以「裸體與屍體」在台灣撈錢

壹傳媒帶來的煽、腥、色的報導,被人簡稱為「裸體與屍體」的新聞大行其道。很多與大眾利益並不相干的社會新聞經常占據壹傳媒的主要版面。在報紙屁股的後面才偶然看到一些國內外的重要新聞。可是,許多人還願意給予壹傳媒肯定的是揭發有權者及有錢人的醜聞,許多醜聞都是由壹傳媒揭發後,其他媒體才跟進。可是這只能算「偶有佳作」。壹傳媒的發行量雖然很大,但是其品質卻很不穩定。而揭弊、偷窺並行的八卦作風,讓這份台灣最大報,並沒有相襯的影響力。

黎智英在台灣就是個香港人在台灣撈錢,這個形象十二年來沒有變化。很重要的原因是一般台灣人是以「看笑話」的心情在閱讀壹傳媒。引述壹傳媒的媒體,只是把這個媒體當成他們逃避誹謗的工具。「壹傳媒」三個字在台灣是「狗仔」的代名詞,是搞「偷窺」的另類說法,偶然朋友之間說說閒話,談談八卦,會被用一種玩笑的斥責口氣說:「你變壹傳媒的記者了?」在台灣的社會形象極為負面。

壹傳媒所滿足的是台灣社會在自由化過程中,人性惡的那一方面。就一個剛解除戒嚴沒多久的國家而言,黎智英的進軍台灣有其商業上立足的考慮。自由化的過程的確善惡無分。采取善良堅持的媒體比較難生存,結果強調人性惡的媒體成了主流。黎智英十二年來搶盡了這個台灣陰暗面的財富。可是,十二年也夠久了。台灣人對這種陰暗面、偷窺、八卦不再好奇。效益遞減十分明顯。

以前每周三,所有媒體都會注意壹周刊報導了甚麼,每隔幾天就會引述蘋果日報又搞了誰。現在頻率低了、少了。畢竟沒有那麼多大眾真正有興趣的八卦。漸漸壹傳媒的報導無聊了,而為了危言聳聽,壹傳媒開始以「編故事」為主了,更離譜的是許多不是事實的內容也刊載了,這樣的脫軌報導,導致壹傳媒屢破台灣媒體被告誹謗次數最多、人數最多的紀錄。現在還在法院未決的案子堆積如山。

黎智英看壞的是壹傳媒已擺脫不了「八卦」這條路,而這條路在台灣已走完十年大運。台灣媒體稍有一點敏感的人都會覺得風水輪流轉,大眾從關心經濟開始,越來越多人希望媒體不要每天搞那些「有的沒有的」,不要不關心國際事務,「八卦」不可能談論治國,用「偷窺」更無法找到出路。台灣正在轉型,回到一個可以辯論公平正義,共謀大眾利益的社會氣氛,壹傳媒當然是個夕陽產業。黎智英自知大勢已去,逃之夭夭是必然的道理。只不過,一百七十五億的「走路工」,也給得太詭異了,這些大老闆們的判斷力,真的有問題。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