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戰「慘敗」誰之責?
◎ 董鼎山

● 美國最近有兩本談伊拉克戰爭的新書出版,作者是優秀資深記者。他們認為伊戰已慘敗,使美國犯下此重大錯誤的關鍵人物為副總統切尼。


● 湯瑪斯.瑞克斯批評伊戰的新書《慘敗: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冒險》。

到了今日二○○六年七月廿七日,那些相信布殊攻伊政策能夠在中東散佈民主種子的做夢者已在慢慢醒轉來。不但伊拉克已落入實際內戰狀態,而且阿拉伯世界唯一的脆弱民主國家黎巴嫩也因以色列的炸彈而在逐漸解體。我早已在本刊預言,美軍侵攻伊拉克,不但不能促進民主,而且反會造成混亂狀態。伊拉克回教徒的派別鬥爭所造成無辜平民的死亡已達到每天一百條命的程度,美軍無法平亂,而由美國在背後支持的民選政府,也根本無能力維持大局,正如若干專家所言「民選」( Election )不一定等於「民主」( Democracy )。

兩本新書作者皆是優秀記者
近來出版的評論伊戰新書之多,不計其數。我曾讀過好幾本,已在本刊論及。最近又翻閱了兩本:其中之一我認為是批評伊戰內容最完整的一本。另一本道出伊拉克戰爭誕生的來由,更使我們認識白宮籌劃策略內幕以及副總統切尼的權勢。前者名《慘敗: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冒險》( Fiasco : The American Military Adventure In Iraq ),作者是「華盛頓郵報」記者湯瑪斯.瑞克斯 (Thomas E . Ricks) 。後者名《百分之一信條》 (The One Percent Doctrine) ,作者是前「華爾街日報」記者朗.塞斯肯 (Ron Suskino) 。兩位記者都是受到新聞業尊重的資深記者,前者專於國防事務,後者專於政治。

瑞克斯的評論指出,伊戰政策的失敗乃是布殊政府「傲慢、無能、愚蠢」的結果。作者由於對國防部內部的熟悉以及消息來源的豐富,把「慘敗」升為對「美國所作為」好奇的讀者們一本必讀書:從美國政府把「九一一」事件歸咎於薩達姆的所發表的各種聲明開始,以致侵攻,佔領,終而造成今日伊拉克人自相殘殺的混亂狀態,甚至影響了不勝重負的美國軍事實力,瑞克斯寫道:

「布殊總統於二○○三年侵攻伊拉克的決策,終而會被未來人士視為美國外交政策歷史上一項最恣意妄為的行動,其後果在數十年後尚看不清,但是於二○○六年中段,下面這些事實已十分明顯:美國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甚少國際支持,而且是根據不正確的情報││例如所謂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人武器,薩達姆與阿爾凱達恐怖組織有聯繫等等,佔領了後又是疏忽隨便。數千美軍、無數伊民已告死亡;數千億美元已被揮霍浪費。民主尚未伸及伊拉克與中東地區,而內戰與地區衝突反可造成油價大漲震動全球經濟。」

這些事實其實早已在許多新書與報導中論及,不過瑞克斯的論述特別充實,他是根據數百人物的採訪與三萬七千餘頁的文件,其中有不少是軍事將領與官方國防部文件。例如,第三陸軍師在一項戰後檢討文件中指出,國防部根本沒有籌備巴格達戰後治安的計劃,有一被指派在治安機構服務的上校在任務完後的報告中說,他在辦公室中的工作等於是「把羽毛拼貼在一起,希望出來是一頭活鴨。」

瑞克斯寫書,一面是記者作報告,一面猶如學者做分析。他提出的要點也在其他新書述及:一、白宮人士經常不理專家意見(無論是軍事方面,外交方面,或中東問題專家);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決意輕便軍隊作戰,取勝後又無法調用美軍幫助治安;三、國務院與國防部間的衝突,國防部文武官員間的內鬥,以及後來在巴格達的軍方與使節之間的不和,件件都妨礙了治安政策的實踐。瑞克斯的批評筆下毫不留情。他說,侵攻伊拉克「乃是基於一個美國歷史上最糟糕的作戰計劃」,這個不完全計劃把剷除伊拉克政權與更為困難的改革全國,混為一談,結果是派兵不足、造成混亂。他說,美國的作法相似於香蕉共和國的軍變,不值一個堂堂大國欲要改革世界政治的野心與行為。

主戰力強的牛康派內部有分歧
現在我們都已知道伊戰政策起源於極為保守的所謂「牛康派」謀士。戰爭局勢的敗壞甚至引起若干保守人士不滿。日前我就聽到保守派元老威廉.勃克萊(「國家評論」創刊人)發言。他說,布殊的內外政策如此不妥,如果是在歐洲,他早就會被國會要求辭職。牛康派重要一員日裔學者福山已著文表明不再是「牛康」。不過有些「牛康」仍在堅持他們策略的正確。前眾議院院長金瑞奇( Newt Gingrich )甚至沾沾自喜的宣稱,由於以色列與黎巴嫩恐怖份子的戰爭,第三次大戰已在開始。而「牛康」派理論家克里斯多爾( William Kristol 「標準週刊主編」)竟公然主張,美國應該趁勢轟炸伊朗,因為美國既是第一超級大國,便應有第一大國風度。這些人士巴不得第三次大戰發生,區區無辜人命,何足為道?

伊拉克戰禍的播種者乃是「牛康派」主將││前國防部副部長伍福維茲 (Paul Wolfowitz) ,他堅持不必派遣大批美軍,迫成與他意見不合的陸軍參謀總長日裔將軍辛塞基 (Gen, Eric Shinseki) 辭職退休;他又斷言美國不必顧慮軍費,因為所有費用可由伊拉克出產的石油支付,足足有餘。結果事實當然是相反,不過當時布殊論功行賞,把伍福維茲擢升為世界銀行行長。而拉姆斯菲爾德至今不願承認伊國宗教派別間鬥爭實際上已落入內戰狀態。

瑞克斯在書中明明指出,伊國人民死傷由於眾多,已對美軍的佔領失卻信用,民意是要美軍撤出。他說美軍當局顯然已忘卻在越戰所獲的教訓,即是,要在伊拉克平息宗教派別鬥爭,首先必須取得伊國人民的政治支持,但是相反的,美軍策略是「武力壓抑,大規模報復,以保護美軍安全為主。」皂白不分的搜捕平民,把無辜者也用酷刑拷問,結果更加強伊民的仇美情緒。

「慘敗」書中大量採集中東專家與退休將領在侵攻前所警告。他們的警言終被美國的顢頇行為證實。瑞克斯寫道,早於二○○二年後期,七十位國防專家與中東問題學者在國防大學開會討論即將發生的戰爭。他們的結論是:佔領伊拉克「將是美國或國際組織自第二次大戰結束以來一項艱難和最複雜的「任務」。他們的忠告是,攻克巴格達後不要立即解散伊國軍隊。國防部不聽忠告,佔領後伊民作亂乃成為必然結果,進展到今日互相殘殺的內戰情勢。在二○○四、二○○五年兩年中,美國納稅者所付的費用高達每月五十億美元,同時,伊拉克取代阿富汗成為新一代恐怖份子的訓練地。

最可慮的是陸軍大學戰略研究院所發表的報告內容。那報告指出,這項「不必要的、所謂先下手為強的戰爭,替伊斯蘭教恐怖份子在中東闢成一個新陣線,把美國保衛本土的實力分散,迫使美國軍力臨近斷裂點」;此項戰事不但不是對付恐怖主義全球戰爭的一部份,而且反成為「代價奇大的歪途」。

切尼在伊戰決策中的關鍵作用
讀了這本消極悲觀的事實報導後,我們不免好奇:單面發動侵攻伊拉克戰爭究竟是誰的過失?上面我已提了余福維茲、拉姆斯菲爾德幾個名字,如果把塞斯肯的「百分之一信條」作為參讀,我們可有更明晰的了解,一開頭我們就注意書名的奇特,所謂《百分之一信條》是指副總統切尼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所定下的應付恐怖主義戰爭主則:「只要恐怖份子有百分之一獲得大規模殺人武器的可能性︱︱美國便把它當作必然,應立即採取行動。」作者引據切尼之言道,這並不是「我們的分析」,乃是「我們的答覆」。塞斯肯以為這「信條」完全忽視了傳統性的政策討論過程:辯論、分析,而把「猜疑」(不是「證據」)當作採取行動的準繩。

塞斯肯著作的主要消息來源乃是 CIA (包括前局長喬治.鄧乃特本人)、 FBI 、國務院、國防部、財政部等在職或退職人員。書的內容集中於二○○一年至二○○四年的時期,揭露了白宮對伊國侵攻的所謂「先下手為強」戰略的討論,也描述了各重要人物,實地服務的情報人員往往與政府掌權要員間會發生意見衝突。此外,作者也描述了布殊與切尼間的關係,布殊與鄧乃特間的關係,鄧乃特與賴斯女士(當時尚是國家安全顧問)間的關係,令讀者對政府要員如何討論對付恐怖主義的策略內情更覺親切。

中情局首腦忠於總統遷就布殊
最微妙的是作者所形容的總統與副總統間的關係。塞斯肯前曾出版過一本暢銷書《忠誠的代價》( The Price Of Loyalty ),實際乃是上任不到兩年的前財務部長保爾.奧尼爾 (Paul O,Neill) 的回憶錄(由塞斯肯執筆)。在那書中,奧尼爾描述他首次參加國家安全會議時所獲對布殊主持會議的印象:︱︱猶如一個瞎子在一群聾而不敏的人們間掠奪。」(請參閱本刊二○○四年七月號拙作)。在新書《百分之一信條》中,作者所描繪的布殊是個「不具好奇」,「蒙昧無知」的一國元首,甚麼都聽切尼的。 CIA 內部所給予切尼的綽號是「埃德加」,而布殊便被暗示為「查理.麥卡錫」。我們老年人士當還記得四十年代影壇以木偶戲「查理.麥卡錫」著名的明星埃德加.伯根( Edgar Bergen )。

在塞斯肯筆下,布殊是個很有自信心的人物,但是他在聽取情報時對作報告者往往以己度人:如果他不喜此人,便不信他的情報。因此有時他面對一個危急情勢便會處理不當。而切尼則堅持他的「百分之一」信條:凡是情報有百分之九十九可疑性,其餘下的百分之一可信性便成為他採取行動的準繩。布殊甚至依靠切尼到了如此程度:有時應該由總統親自閱讀的重要情報竟會被放在副總統書桌上。而切尼往往前往 CIA 總部干涉,硬要 CIA 人員將應是客觀的情報改為適合於他本人所猜想的意見。

塞斯肯以為,把總統與重要情報隔離原來乃是白宮策略。其目的是使布殊有「可以否認」一途,作為萬一失策的後路。事實是布殊沒有耐心來研讀政策詳情報告,例如,二○○二年秋,白宮收到情報機構所提供對伊拉克內情的分析,布殊根本沒有閱讀。如此,萬一伊戰因情報錯誤而不順利,布殊便可「佯作不知的否認。」切尼這類作法顯然適合布殊的脾性。據說白宮要員最擔心的是布殊發言支吾不清,如他知悉太多,恐會在公開發言時無意漏露秘密。

論到 CIA 首腦鄧乃特時,此書所描寫的是一個「忠誠心起了衝突」的人物,他為保留職位而「忠於」總統,避免替自己下屬的情報分析作辯護。例如,許多情報專家不信薩達姆對美國具有即將來臨的威脅,也對所謂「大規模殺人武器」起疑。只有鄧乃特對布殊保證,此項情報的正確網如「籃球入網」。為了保持職位,鄧乃特放棄職業道德而對總統乖乖聽話。為了取悅總統,他督促下屬更改情報來適合布殊的演辭。

論功行賞,鄧乃特在正式退休後,總統頒予他一枚第一級國家功績勳章。

二○○六年七月廿七日於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