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美的根源.罵人的美婦
◎ 董鼎山

● 反美潮流由來已久,九一一之後更是有增無減,反美者甚至不分政府與人民的不同。近來有位美女作家肆意辱罵批評布殊的人,反映了美國最惡劣的一面。


● 美國保守派女名嘴安.柯爾特的新書《無神:自由主義的教堂》。

日前我與妻在初夏陽光燦爛下的紐約第五大道散步,由於我久被病痛所纏未能出外,那天特別高興。人行道擠滿各色人種,其中也不乏戴了黑頭巾、穿了黑袍的婦女攜兒女觀看奢華店舖的櫥窗,操著各種語言的行人都自行其是,奇裝異服不足為奇。雖然紐約仍處於「九一一」發生後的警備狀態下,我們深感這個國際大都市到底不愧是自由世界的寬容大量第一都城。我與妻在談話間不禁提到不久前巴黎近郊回教居民的大暴動事件。我說,這類大規模的種族暴動不會在美國發生,即連數星期前的非法移民(多數是墨西哥籍)成千成萬在全國各大城市的示威也是和平的。

我的解釋是,那種時代在美國已成過去,四十年前的黑人人權運動幫助緩和了美國對外籍人的歧視。美國畢竟是個移民國家,是個容納各色人種的大熔爐,它的目標是同化異鄉來客,凡是勤奮工作者必可在這裡謀生。與法國或歐洲各國不同:回教徒以及其他有色人種近年的大群侵入,乃是過去殖民地主義遺毒,如法國那種處理辦法把回教徒 移民限制在貧民聚居處,謀職困難,一出外就遭歧視,只能增長他們的仇恨,最終就免不了暴動。

現在歐洲各國如西班牙、意大利、德國等都醞釀有回教移民暴動的危險,即連思想最自由的荷蘭也發生暗殺事情。種族異見甚至延及最開放的北歐國家。一張諷刺伊斯蘭教真主的漫畫把和平安樂的丹麥造成為世界各地回教徒攻擊辱罵目標。今日地球上的危機,已從美蘇核彈的對峙演化為全球數億回教信徒對其餘人類的仇恨。

世界很多人對美國又恨又愛
愛與恨乃是人類的天性。把愛與恨的兩個相對性質摻和在一起,所產生的便是特別深刻的危險情感。我曾數度著文論及美國猶如大磁石,足能吸引全球各地人民,被吸引者則多又懷了又恨又愛的態度:他們千方百計的謀求前來美國,一入境後又因失望(或其他各種原由)而懷恨美國;也有許多曾把美國咒罵為「美帝」的人們,同時又極力尋求來美機會。

這類複雜情緒在近來伊斯蘭教徒把美國視為世界第一邪惡社會的情勢下更是普遍。九一一事件後,美國時有移民子弟(有的甚至已成公民)陰謀破壞美國社會而被捕的新聞,伊斯蘭教長在講道時大罵美國社會邪惡腐化,更是常事。問題是:他們為何要移民來美?

他們為何這麼憎惡美國?世界各地為何有這麼多反美風潮?我近讀到兩本新書,似可對時尚反美風氣的根源有所解釋。一本書名為《友軍火彈》( Friendly Fire )副題名「在反美世紀中喪失朋友,招致敵人」,作者乃對外關係委員會資深會員史偉格 (Julia E . Sweig) 女士,拉丁美洲問題專家。另一本書名為《美國與世界作對》 (America Against The World) ,副題名「我們有何不同,我們為何惹厭」 (How We Are Different Why , We Are Disliked) ,作者乃民意測驗專家柯胡特 (Andrew Kohvt) 與其助手,他把布殊總統時期美國聲望在世界的低落與總統自己聲望在美國的低落作對照。兩書雖然具批評性,但並不將美國聲望的低落完全歸咎於布殊。

兩書都解釋了目前世界反美情緒激烈的歷史根源。史偉格女士的「反美世紀」一詞標明了美國在世界觀念中的特殊,好似全球都是反美,而布殊政策更加強了世界對美反感。美軍侵佔伊拉克造成世界各國群眾遊行抗議的普遍現象,甚至派兵助戰的盟友英國也不免。試看有哪國民眾齊集支持美國的?作為拉丁美洲問題專家,她可列出整個世紀的美國干預拉美諸國內政事件。她寫道:「美國自以為散佈民主是它神聖的任務,可以不顧國際公法不理他國主權,到處干預。」

她的論說不止於拉丁美洲。她指出,美國對外干涉政策終而造成目前中東混亂情況,乃是起源於一九五四年美國派遣CIA在伊朗的干涉,推翻民選政府,扶持王朝,進而醞釀成一九七九年伊斯蘭原教旨份子的革命。冷戰時期,美國支持任何拉美獨裁腐敗政權,只要反共,即可獲得支持,根本不理民意。今日它在中東友好的國家則是沙地阿拉伯、埃及等極權政府,民間積聚的怨恨轉移及美國。同時,美國一面又口口聲聲要把民主思想延及阿拉伯世界,伊拉克戰爭毫無效果,反而促成仇美情緒的增長。

反美不分政府與人民令人痛心
柯胡特的《美國與世界作對》一書滿載民意測驗結果數據。全球性的反美當然早已在布殊總統當選以前開始。美國電影、麥當奴、繞舌音樂等等的普及等於是美國文化影響全球,一面受人歡迎,一面又遭人蔑視。這類喜愛與憎厭情緒的混合,最終形成了一種猶如窮人垂涎富人的又羨又妒的怨氣。我尤其記得一九五八年尼克遜總統訪危地馬拉時,他的座車受當地民眾擊石的尷尬情況。可是那些把美國恨得要命的危地馬拉人如有移民來美機會,哪個又會甘願放棄?今年三月布殊總統訪巴基斯坦前一日,當地民眾齊集抗議,在街上焚燒美國國旗。可是紐約皇后區多的是巴基斯坦移民家庭,父母要保持男女授受不親舊習俗,兒女(特別是出生美國者)則要自由戀愛。但是也有的暗中加入反美恐怖活動。

這類矛盾在「九一一」之後,在布殊出兵侵佔伊拉克以後更為顯著,這兩本書指布殊上台以來各種政策與言行更加深了世界反美主義,例如:他曾用「邪惡軸心」( Axis Of Evil )「宗教聖戰」( Crusade )一類言辭來形容北朝鮮、伊拉克、利比亞,他單面侵攻伊拉克,他在處理戰俘時不顧日內瓦公約,他蔑視聯合國等等。柯胡特引據民意測驗結果來說明美國聲望在世界的低落,在布殊任總統後更甚。最令我心寒的是,在過去,反美人士往往指出,他們所反的乃是美國政府,不是美國人民,而現在,他們則越來越把美國人民與美國政府聯在一起。他們甚少理會,在美國,人民發言反對政府政策不但是例行常事,而且是愛國者應有責任。保守、自由兩派思想的對峙乃是民主國家的必要因素。

不過這並不是說美國人思想不受教條歧見束縛。在冷戰最盛的麥卡錫參議員淫威懾人時代,任何具有進步思想人士可被誣指為共黨。那是美國思想最黑暗時期,不想這個遺毒在蘇聯崩潰後的今日仍存在。布殊總統任下保守輿論的崛起把左右界線劃得更為分明。極端保守派往往將左派思想與共黨混在一起:凡是左派都是親共,既是親共,就是反美,批評政府也就是反美,批評布殊就是不忠。在這種氣氛中,即使民主黨人士也有被指為叛國的危險。

美女評論家的胡言亂語最有害
這不應是我的胡言,兩年前就有一本名叫《叛國罪》( Treason )的暢銷書出版,作者是位名叫安.柯爾特( Ann Coulter )的美女評論家。我特別註明「美女」二字,因她確實是個金髮美貌女郎,纖細長腿,秀軟長髮。她就靠著美艷在電視上經常出現宣揚她的保守思想,在那本書中,她把民主黨人士都指為犯有叛國罪,凡是批評政府者都是左派。她出口傷人,驕橫態度抵銷了她的魅力,有人把她睜開圓眼罵人姿態視為「猶如雌老虎。」

最近她又出了一本名叫《無神:自由主義的教堂》( Godless : the Church of Liberalism )新書。為了幫助推銷,她經常在各電視台出現。不過這次發言卻觸犯了一般人的正義感,因她咒罵對象是所謂「九一一寡婦」。四位被指名大罵的都是在世界貿易中心喪生者的寡婦。她們都是學識高深、容貌動人的青年婦人,由於夫君皆是收入不錯的高級職員,她們所獲得的賠償與津貼超過數百萬美金。柯爾特把她們罵為「靠了夫君喪生而致富的百萬富翁」。她說「我從來沒有見到這樣能享受丈夫喪生樂趣的人 ...... 誰知道她們的丈夫也許正在準備與這些貪婪女人離婚。」她甚至諷刺地說,「這些女巫在用盡賠償金後可去向《花花公子》雜誌求職。」

她為甚麼要這樣惡毒咒罵這些寡婦呢?因為她們在政治上是批評布殊的民主黨人,因為她們曾堅持政府應該負責促成參議院委員會徹底調查「九一一」事件。

四寡婦只發表一項簡單聲明來答覆柯爾特的侮辱:

「我們惟一動機是在保護國家安全。但我們反受了詆譭。與柯女士所說者相反,我們看到我們所愛者被活活燒斃,並無樂趣。我們不能快樂地告訴兒女她們父親將永不再回家。我們深愛我們的男人,每天懷念他們。」

柯爾特的惡言甚至引起不少保守人士反感,但是黨派之間近年來的極端分化(國會民主、共和兩黨議員互相對峙,失去了歷年來國會中的和諧合作精神),恐在短期內不會消除。而柯爾特的驚人言論把她升為新聞人物,她越是囂張放肆,新書《無神》銷得越多。愛與恨都是強烈情緒,柯爾特與其極端保守同夥都有這麼一套。無線電台就有好幾位「脫口秀」主持人特別吸引那些憎恨移民、同性戀、墮胎、環保政策、貧民福利、公共醫藥保險等等的聽眾,他們以「恨」( Hatred )的說教去取悅心腸狹窄的人們。這樣的美國便是世界反美人士眼中的美國,與我們心目中的寬容大量的美國恰恰相反。柯爾特代表了美國最惡劣的一面。正如史偉格在她書中所說「美國不能以沒有權力者的觀點來透視它的權力。」柯爾特不能以哀掉 偶者的觀點來透視她自己胡言傷人的權力。

其實,美國最能引致他人仇視的原因,就是有那類缺乏寬容、大量、慈悲、好意的俊俏罵人的婦人。

  二○○六年六月十七日於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