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界一顆巨星的隕落
◎ 董鼎山

● 羅森索任紐約時報總編輯十七年,堅守新聞專業道德,改革報紙風格,使時報成為美國最重要的民間喉舌。他的名言是﹕在重要事情面前保持沉默,就等於撒謊。


● 羅森索一生最偉大成就是披露五角大廈文件,為美國新聞自由創下一里程碑。
 

誰是A.M羅森索( A . M . Rosenthal )?他是剛去世的前《紐約時報》總編輯。他在美國新聞界的聲名是傳奇性的,被人稱道為二十世紀美國最偉大的新聞就業者,在「時報」當了十七年總編輯後,他的大刀闊斧改革大大影響了全國各地的日報性質。他的最大成就是於一九七一年發表「五角大樓文件」( Pentagon Papers )。所謂「五角大樓文件」是當時國防部規劃越戰的秘密文件,它的公開於世,更揭露了越戰處理不當內情,終而造成了民間反戰熱潮。當時尼克松總統政府向法院起訴「時報」而敗訴,「時報」聲名大震,羅森索成為支持反戰運動者的英雄。由於「時報」揭露尼克松處政內情,共和黨保守份子恨之入骨,它因而負上「為敵仗言」的「左派報紙」稱號,至今還受右派人士攻擊。

發表五角大樓文件時報聲名大震
其實羅森索本人是個政治保守人物,一向認為越戰乃是反共神聖戰爭的一部份,但是他的新聞職業道德不容他隱瞞事實,這就是他作為新聞職業者的偉大之處。當越戰最烈,人民反戰情緒最高期間,他有勇氣發表對政府不利的國防部秘密文件。當時他曾說過一句話,成為新聞業箴言:「有重要事情發生之時,保持緘默等於是說謊」。而新聞職業的最大信條是:說真話,不渲染,不偏不倚。思想保守的羅森索的受人景仰,乃是因為他奮力保障新聞自由的作為。五月十四日在紐約一個猶太教堂的葬禮中,許多好友,包括政治、新聞界著名人物都出現了,其中一個就是美國保守思想界最著名的「國家評論」創辦人威廉.勃克萊。

羅森索乃是有「窮人的哈佛」之稱的紐約市立大學產物。該大學也是後來揚名的所謂「牛康派」新保守主義思想的「紐約知識份子群」起源地。一九三、四十年代的紐約市大學生多來自貧苦猶太移民家庭,到了七十、八十年代,這些人物多在右派文化、政治界揚名。紐約市大仍保持其學術思想自由本色。當時在校內與文化界社交場合中,我曾與羅森索數度握手談話,我對他的成就雖十分景仰,卻不能接受他待人接物的一股傲氣。他在新聞職業界以高傲、嚴峻態度聞名,他的下屬都對他有三分懼怕,但對他的大膽無畏、嚴格保護新聞自由的勇氣則拜服得五體投地。

「時報」就是在他的羽翼護理下成長為一份更受人尊重的言論公正刊物。我還記得一九七一年時逐日閱讀報載(「華盛頓郵報」也同時發表)「五角大樓文件」時的興奮之情。文件全部達七千多頁,一字不缺的刊載歷時數日。編輯室後來傳來一宗笑話,「時報」主人說要在決定發表之前先閱讀一下,羅森索用一購貨推車滿載沉重文件而入。老闆大笑,知難而退。

記者文筆之生動無出其右
秘密文件乃是當時在國防部工作的一位文員偷印後私下交予「時報」記者。此人名丹尼爾.埃爾斯堡( Daniel Ellsberg ),因為反對越戰,認為把官方謊言揭穿乃是他作為公民的義務。後來他被政府起訴,打了長期官司,在世界揚名。記者尼爾.希漢( Neil Sheehan )也因此成名。他們二人是在越戰史上不可忽視的名字。

「時報」在收到文件後,為防止秘密外揚,由羅森索指定一個編輯小組,在旅館中租一套房,日夜進行編務,對報館同事也保持秘密。到新聞公佈的一天,全國震驚,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第一件新聞大事。

任何報紙發表這類秘密文件,皆負有極大風險:一、是否會被處罰款,甚至坐牢?二、讀者是否會誤認為報紙犯了賣國行為?三、報館會否因此而破產?報館上級在討論是否應該發表之時,爭辯熱烈,羅森索認為政府犯錯,力主發表,報主同意,情願虧本也要保持新聞業的真諦。此案自尼克松政府向法庭起訴「紐約時報」透露國家秘密後,層層失敗,直到最高法庭,判定新聞自由不准政府干涉。此後,新聞業更負起督促政府的責任,而「紐約時報」佔了美國最重要民間喉舌地位。

羅森索出生於一九二二年,廿一歲大學時期,他開始出任「時報」駐校記者,於次年(一九四四年)被聘為正式記者,當時因「時報」記者紛紛服役作戰,缺少人才,四年後即成為最出色的紐約新聞採訪員,二年後他被升為駐聯合國記者,寫了好幾篇採訪蘇聯外長葛羅米柯獨家新聞而成名。一九五四年「時報」派他進駐新德里,他的報導不久即獲美國駐外記者協會獎狀。一九五八年他被派波蘭,又因採訪東歐諸國而揚名。就是在那個時期我開始注意到他的文章。我讀「紐約時報」已五十多年,很少看到新聞記者文筆如此出色(今日我想到曾駐北京、現寫專欄的克里斯托夫 Nicholas D . Kristov ),他的生動描寫一下子就把讀者牽入內容或是枯燥的故事中。

改革創新紐約時報成為全國榜樣
一九六三年,他在日本駐了兩年後被召回升任本市新聞編輯。從記者成為編輯,他的才能更為顯然,極受高級編輯部欣賞,於一九六六年升為助理副總編輯,一九六八年升為副總編輯,終而於一九七七年升為總編輯。在此期間,他週遊各國,與駐當地的本報記者聯絡並結識各地政界要人,有時寫些雜誌報導並發表有關新聞自由的演講。

羅森索掌了編輯大權後,就大刀闊斧的改革「時報」的外觀與內容,務要將一份老氣橫秋、墨守成規的報紙轉化為更可迎合年輕一輩群眾趣味的讀物,他的目標是提高新聞報導的可讀性,因而可增加讀者與盈利。當時的星期日報紙與特刊乃是「獨立王國」,另設部門主持編務。他的第一行動是把星期日報紙收回總編輯室,另將日報原有的兩個部份分展為四個部份,除了國際國內新聞、地方新聞、商業新聞之外,另闢一部,每日不同:星期一體育特刊,星期二科學知識,星期三生活家庭;星期四家庭裝飾,星期五週末娛樂。同時星期日報紙也擴充了旅行、地產、商業、藝術與逍遙、教育、衛生、時裝各種特刊。

如此一來,銷路果然大增。但是也有人批評「時報」變為充滿軟性特寫的雜誌型刊物,有損它的新聞報告嚴肅的名譽。但是對讀者與廣告商而言,「時報」的創新新帶來一陣新鮮空氣,也成為全國各地日報模仿榜樣。

一九八○年羅森索一度創設「時報」全國版,在芝加哥出版,於全國發行同日新聞,此舉後來因電腦網絡的發達而未成功。在編務方面,他擴大了國內國外新聞部門人員,並擴充了華盛頓分處的編輯部,也著重了紐約市外郊區新聞。在他任總編輯期間,「時報」一共獲得二十四個普立策新聞獎。他自己於一九六○年早期記者時代也曾獲得了國際報導普立茲獎。獨攬大權之後,羅森索統管了「時報」各級有關新聞採訪與寫作部門,他所不能干涉的是社評版、專論版以及廣告部。他在輿論界的聲威受到政治、商業、文化各界尊重,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主編人,惟一可與他在聲名上相抗衡者乃是揭穿「水門醜案」的「華盛頓郵報」當時總編輯本杰明.布拉德萊( Benjamin C . Bradlee )。

批評中國文章董樂山大為讚賞
羅森索處理下屬的方法是有功必賞,有過必貶,今日新聞界許多名人都是他所提拔出來的,有的是名編輯(包括今日總編輯 Bill Keller ),有的是名作家。欽慕他的人很多,批評他的也有,以為他的高壓性獨裁手段與傲慢態度只能引起許多下屬氣餒,或受委屈而辭職,前往他處發展。

羅森索於一九八六年退休後,繼任總編輯者乃是前社論版主編麥克斯.佛蘭克( Max Frankel )。佛蘭克自己於一九九四年退休,在五年後出版的回憶錄中就批評了羅森索對下屬態度過嚴,他自己採取和婉態度,但是他的成就不能與前者相比。

退休後的羅森索於一九八七年一月開始替「時報」寫專欄。突然間他在發表意見上好像獲得解放,把他保守思想完全抒發出來。當編輯時,他受新聞必須保持客觀公正的束縛,不能參與個人意見,現在寫專欄,他可盡量表達自己對政治、時事、社會的看法。羅森索對美國新聞業最大的貢獻是他能保持「紐約時報」的公正不偏立場,不受他自己私人偏見影響。他的最後一篇專欄發表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五日。

羅森索特別看重人權問題,某次他寫了一篇批評中國大陸與古巴剝削人權情況。我還記得我的弟弟董樂山讀到後大為讚揚,在信函上與我討論。當時正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爭執最烈的時期。我在信中偶然提及,羅森索畢竟是猶太裔,惟一缺點是把以色列視為十全十美。像許多猶太人一樣,我們一對以色列有所批評,就立即被他指為「仇視猶太」( Anti-Semetic )。我以為羅森索如也能把以色列缺點指出,就不愧是個純粹正義人物了。樂山回信指我「為中共張目」。真是牛頭不對馬嘴,我禁不住要在這裡提出,只證明世界沒有完人而已。

二○○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於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