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力與核武威脅趨於無效
◎ 董鼎山

編者按﹕北美作家冷熱先生最近的古巴之行,活學活用,認真觀摩考察堅持社會主義四十多年不動搖的國家最新現狀,處處鉤起對那個毛式大國的聯想,觸景生情,所見所聞,都是文章。


像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越戰影響美國民意一樣,廿一世紀初的伊拉克戰爭也已把美國民意分裂為反戰、擁戰兩派。伊拉克街上仍屢有自殺炸彈事件發生,美國士兵傷亡數目的劇增(去年度喪命者八百四十四名)更助長了反戰人民的聲勢。支持戰爭與擁戴布殊總統者往往將反戰者指為「左傾」、「親共」或「共黨份子」,可是這類在越戰時期所流行的高帽子已不能適用於今日。

冷戰早已消逝,蘇聯已不存在,甚麼是「左傾」?左傾到哪裡去了,甚麼是「親共」?難道意謂「親中共」?可是在對伊戰立場上,中共與美國站在一起。新疆回教徒正在醞釀獨立運動,中共所恐懼的也是伊斯蘭教恐怖份子活動。

因此動不動就要把反對伊戰者指為「不愛國」、「左傾」或「親共」,對時勢半懂不明的人士應該重新學習歷史。恰好美國新出了一本談論冷戰史的新書,血氣方剛的年輕一代關心時事者大可一讀,可以借此熟悉一些第一世界(美國與西歐)與第二世界(蘇聯東歐)間的一段爭端內情。新書名《冷戰新史》(The Cold War:A New History),作者是歷史學家伽達斯(John Lewis Gaddis),曾寫過好幾部有關冷戰的歷史。在這本討論冷戰的新書中,他取用了過去寫過的材料,但最重要的原始資料還是十餘年前(一九九○年代)開始公諸於世的檔案文件。

二次大戰後出版的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早曾預言了極權主義政府治下情況的未來,蘇聯統治了東歐諸國,美蘇兩國不久即將所儲藏的核彈作對抗,造成冷戰局勢。四十年後,柏林圍牆倒塌,蘇維埃聯邦共和國解體,冷戰也即消逝。

核彈在冷戰中的平衡作用
在這期間,到底發生了甚麼大事?二戰時期的美蘇聯盟怎會如此迅速的轉變為敵對局勢?雙方核彈軍備的緊張對峙後來會不會突然消解?這類把世界億萬人民生命打賭的國際政客行為應該如何來作解釋?

伽達斯新書的開端甚為樂觀,他道:「我相信,經過這樣的爭執,應該取勝的一方最後終而取勝的世界乃是個更好的世界。」他以為冷戰並不是以前所想的不具理性,雖然,我們都知道,核戰的發生是不堪設想的。美蘇雙方都好像自加抑制,因為大戰時的聯盟仍難以忘卻。蘇聯在戰爭中犧牲了千萬人民,亟想借用勝利的機會來擴展它的政治理想,而美國在珍珠港事件被迫參加世界大戰後,也要靠勝利來保障民主東歐的利益。

在這兩思想相對的情勢下,核彈成為保持勢力平衡的重要條件。伽達斯把艾森豪威爾視為冷戰中第一位英雄。領導大戰的經驗使艾森豪威爾很快就理解了核彈的重要性,他較那些處理國防政策的智囊團專家更具有先見。

伽達斯以為艾森豪威爾是「核彈時代最敏感而又最具決斷能力的戰略家。」艾森豪不讚同所謂「有限核戰」的觀念。他用戰時經驗來判斷,認為核子戰爭一發即不可收拾,沒有所謂「有限制的核戰」可言;核戰如果發生,終點必是全部毀滅。邱吉爾早已看明,某次告英國國會謂:「說來可奇怪,就是因為這類武器宇宙性的毀滅能力,我們可以希望,甚至相信核戰不可能發生。」狡猾的赫魯曉夫顯然也懂得這個道理。

有一個時期,冷戰只是兩個巨大軍力之間的平衡對稱,其他國家只不過是配角或旁觀者而已。伽達斯在書中說明美蘇兩國領袖如何束手無策,任讓其他國家的聰明領袖遙控,從中取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與七十年代初期之間,國際政治變成為重心只在華盛頓與莫斯科的兩個超級大國間爭執。伽達斯寫道:「其實,兩個超級大國越來越發現擺佈小國(無論是友國或中立國)的困難,同時,它們在國內的權威也發生了動搖。」 

重要的是制度的和平競爭
古巴與印度支那(越南、老撾、柬埔寨)給美國帶來頭痛,蘇聯則因北朝鮮、中共而煩惱。毛澤東的大言不慚「中國有這麼多人口,核戰消滅了數千萬也不在乎」令赫魯曉夫驚慌得幾乎生心臟病。伽達斯寫新冷戰歷史的重心不在核子戰略、軍備競爭,或戰爭邊緣政策,他的討論是以核子戰爭的道德觀念與意識形態為中心。這本新史的異常點是把冷戰不看作冷酷的戰略推算或東亞雙方武力競爭,而是表示出,在世界人士的觀察與判斷下,把兩個不同的社會制度作比較,看何方可以取勝。

作者指出蘇聯共黨制度崩潰的起點:一九七九年六月二日教皇約翰保羅二世返抵祖國波蘭,在華沙機場下飛機時的俯身親吻土地。前所不可想像的事情已在不斷發生,一九五六年蘇聯坦克壓制了布達佩斯人民作亂,一九六八年阻止了布拉格人民革命,到了一九八一年波蘭人民的團結工會(Solidarity)運動,蘇聯已不敢干涉,一個無畏的超級大國突然變為無能為力。伽達斯寫道:「過去半世紀來以軍事武器來權衡力量的準繩已不再有效。」不出十年,蘇聯帝國不再存在,二次大戰後所造成的世界分裂為兩大陣線的現象也因此消失。

伽達斯下結論道:「不幸災禍很可發生,但是世界經受了二十世紀下半個世紀的最大焦慮,終於沒有實現。」

但是核彈危險仍然存在,伊朗與朝鮮頗有可能於不久擁有核彈,而伊斯蘭恐怖份子的沒有理性更令西方國家惴惴不安。這樣看來,當年美蘇之間的冷戰局勢,較今日反而安全得多了。
二○○六年一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