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本拉登與阿蓋達內幕
◎董鼎山

● 編者按:美國九一一大慘案已五周年。美伊戰爭也已三年,元凶本拉登仍逍遙法外。本文根據著名作家的新著,介紹美國研究九一一的最新成果,揭示許多罕見的內幕。


無論怎樣評論美國的中東政策,
911 襲擊都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美國密西根一刊物 2001 年 911 後的封面。

 

五年時光,很快就過去了。我還見得五年前那天晴空無雲早晨所蒙受的震驚。五年時間不能驅除我在那驚天動地片刻所經受的複雜情緒 ...... 恐怖、悲傷、疑惑、憤怒、憐憫 ...... 所有紐約居民都有過這類感觸。今日正有兩部電影在放映,一名《聯合航班九十三號》,製片者用想像來描寫英勇乘客與恐怖惡徒在機艙內搏鬥的情景,終而造成墮機而未合恐怖份子之願。另一片名為《世界貿易中心》,講述兩位赴救警察在高樓崩塌被壓傷後終被拯救出險的故事。我這老影迷竟沒有勇氣前往觀看,許多紐約人都有同感,因為我們受創未愈的心靈尚不能經受這類會挑動往日痛苦的刺激。我們都覺得記述這個歷史上大慘案的影片來得太早,我們的創傷尚未因時光消逝而沖淡。

 

  

那末,我們應該怎樣來紀念這個五周年呢?作為讀書人,我的方法是用閱讀來了解這個悲劇發生的背景。最近一本新書可以幫助我的認識。新書名《陰影籠罩下的高塔:阿蓋達與九一一之途》( The Looming Tower : Al | Qaeda And The Road To 9/11 )。書名中的「高塔」不單是指世貿大廈,也點明了十九名劫機者甘願殉教的來由,本拉登在鼓勵他們獻出生命的演辭中曾引據可蘭經中一段:   

  

「無論你在哪裡,   

死神會找到你,   

甚至在陰影籠罩的高塔中。」   

此書作者勞倫斯.賴特( Lamrence Wright )乃「紐約客」雜誌作者,書中一部份曾在該雜誌發表。作者寫書所用材料乃是根據五百餘人的採訪,包括本拉登親信人物,阿拉伯電視廣播記者,以及那位曾任白宮反恐怖情報機構首腦R.克拉克( Richar C . Clarke )。(按克拉克因與白宮意見不合而退休,亦曾著書批評布殊總統無能)。從這些採訪來的內容,讀者可以歷史性回顧和了解「九一一」慘案。   

本拉登仇美思想的來源
有關「九一一」事件的書多得很,但是此本書對阿蓋達組織的發展,無論是在文化意義上,或是在政治意義上,解釋特別詳盡。賴特書中的中心人物有四位:本拉登、他的副手A.扎瓦里( AL-ZAWAWRI )、沙地阿拉伯前情報首腦法賽爾王子,以及FBI前反恐怖部門主腦約翰.奧尼爾( John O 徛 eal )。有了主要角色,這本書的論述便甚有頭緒,讀來猶如小說。這些人物的生活與政治、公開與私人諸方面都可交錯陪襯。作者的主題是:僅僅幾個重要人物的眼光與作為,就可以大大影響西方與伊斯蘭教之間的關係。兩種文化的衝突產生了本拉登與扎瓦里,他們相信只有暴力能夠改變世界。
  

此書也指出,「九一一」的發生並非不可避免,各種特殊決策與偶然機會的匯合往往可導致悲劇。以美國而言,某些官員在政治上佔了優勢再加上CIA與FBI之間的鬥爭,在左右影響局勢發展。而前反恐怖專家奧尼爾的不幸在世貿大樓喪生,更證明命運在這悲劇中也插了一手:1、奧尼爾退休後湊巧應聘為世界貿易中心管理安全首腦,脫離政府後不但未能幫助捕捉恐怖份子,反而成為二十餘名犧牲者之一;2、他的喪生令美國政府失去了一個事後可以追查恐怖活動的專家。奧尼爾原在FBI紐約分處工作,專責追蹤阿蓋達份子在美國的行蹤,一直認為政府應該趁早行動,但是他的性急暴躁脾氣,與官僚方面的推諉態度不合,憤而辭職。他的湊巧在大樓喪生,被視為「九一一」事件中一件最令人痛心的不幸。   

賴特對本拉登的性格與私生活的描寫特別有價值。例如,在我們心目中,他是當年阿富汗報紙抗蘇戰爭中的英雄,可是有誰知道他往往在戰鬥之前突然病倒?有誰知道阿富汗戰士討厭他的行為,宣稱他與其他阿拉伯同志「無用」?有誰知道他對妻兒的生活行為非常縱容?此外,我們也發現本拉登所發表的許多言辭被保留在各類書籍、影片與錄音帶中。這些材料把本拉登塑造成一個有聲有色的立體人物。例如有一錄影帶顯露,他在十七歲兒子的結婚典禮中頌詩慶祝,而那恰是他的兩個身藏自殺炸彈信徒駕駛小艇在阿拉伯海撞炸美國軍艦炸死十七名水兵後不久。他的賀詩:   

  

一艘驅逐艦,甚至膽大人士也生怕,   

  

它在港口與海面上激發了人的恐懼,   

  

它驕橫傲慢、揚威耀武地駛入波浪,   

  

它滿懷幻覺,漸漸地碰到它的厄運,   

  

等候它的是艘在波浪上起伏的小艇。    

  

本拉登的副手扎瓦里是個埃及醫生,早於一九八十年代與本拉登相遇,他的激烈思想大大地影響了出生於沙地富家的本拉登。他成為這個沙地青年的「邪惡思想導師」。他親自挑選後者的保鏢,並督視他的醫療(本拉登患有愛迪遜氏病)。據賴特解釋,本拉登在遇見扎瓦里之前並無政治深見,可是他在阿富汗所領導的抗蘇戰爭造成了他的聲譽,扎瓦里覺得大可利用,他自己青年時曾在埃及坐牢受過酷刑,阿蓋達使用自殺炸彈乃是他的主意。在他的薰陶下,本拉登終於成為積極活動份子。   

  

西方伊斯蘭青年的羞辱與自卑心理
賴特寫道,在阿富汗戰勝蘇聯侵略軍隊後,本拉登原想退出阿蓋達組織,返回沙地務農,但是美國在第一次海灣戰爭後繼續在沙地駐軍,令他極為憤怒,而美軍於一九九二年在索馬里的活動(其實是人道救濟工作)也更使阿蓋達懼慮。最終,本拉登所領導的伊斯蘭反俄隊伍一變而為反美恐怖組織。
  

本拉登所領導的阿富汗反俄戰士曾受到CIA秘密資助。當時阿蓋達的兩個敵人蘇聯與薩達姆也是美國之敵,那末它怎麼會突然轉化為劇烈反美呢?對於這個令人好奇的問題,賴特書中有詳細分析,結論是:本拉登的反美並非出於文化思想的衝突,而是因為美國在伊斯蘭世界的政治與軍事活動。談到文化衝突,其實他縱容兒子們沉醉於美國文化;那些受訓幹自殺破壞活動的青年愛看好萊塢影片;本拉登妻妾之一特別喜歡美國的化妝品與性感內衣;另一妻妾有兒童心理學博士學位 ......   

  

很多伊斯蘭教青年信徒來到西方留學時都有複雜心理,他們一面指責美國放縱生活,一面又被美國的男女自由所誘;一面對西方女性的放蕩反感,一面又被男女接觸的自由所迷。他們受宗教束縛的性苦悶造成不正常的性心理。賴特摸透了這類心理:伊斯蘭教青年在西方世界所蒙受的羞辱感與自卑感演化為反對現代化的極端心理,進而將殺滅美國人與文化視為理所當然之舉。他們並不將自己看作殺人兇手或恐怖份子,而是理由十足、有歷史使命的革命份子。   

  

本拉登幾乎遇見他的勁敵約翰.奧尼爾。如前所述,奧尼爾如果沒有離開FBI,對這些恐怖份子的捕捉必可大有幫助。最令人氣憤的是政府各機構間的不合作。FBI人員於二○○一年八月即預測恐怖份子或會用飛機進行自殺轟炸。賴特引證明尼阿波利斯FBI人員之言,此人被上級責備為「謹慎過分」後,憤而答道:「我只是希望能阻止有人用飛機撞入世貿中心。」這樣隨便一句話竟成為預言,令人寒心。   

  

美國兩大情報機構的內鬥
  
賴特特別批評FBI、CIA,以及國務院情報機構之間的勢力內鬥,不肯交換情報。他透露,CIA知道阿蓋達高級份子曾於二○○○年一月在馬來西亞集會,其中兩名後來進入美國,參加「九一一」劫機。CIA竟未及時將此情報通知FBI。這些內部爭鬥,以前曾有書文論及,但是沒有此書所敘的詳盡。二○○一年六月十一日,恰在「九一一」前三個月,兩個機構人員在紐約爭論,竟到互相大罵的程度。書中令人難忘一景是:一個專門負責追蹤恐怖份子的FBI人員於九月十二日在辦公室中見到幾名劫機份子的姓名與照片,發現那些人於一年半前已在CIA掌握之中,但未告訴FBI。那天正是慘劇發生之後一天,那人員悔恨噁心即入浴室嘔吐。   

《陰影籠罩下的高塔》也對克林頓政府與布殊政府作嚴厲批評。它指出,布殊於二○○一年一月當政後,對恐怖份子威脅並不看重。而在克林頓任內,一九九八年非洲美國大使館受炸,美國的反應也不恰當││飛彈轟炸阿富汗的阿蓋達訓練營,但未殺掉本拉登。阿蓋達在本拉登領導下,乃擴展成為全球性恐怖組織。本拉登的希望是引虎入穴,猶如他在阿富汗擊敗俄軍一樣地擊敗美軍。雖然本拉登當年視薩達姆為敵,但「九一一」事件乃是本拉登指使,與薩達姆無關。布殊總統還是借故侵佔伊拉克,造成美軍目前陷入泥潭不能脫身的局勢,可說是正中本拉登之計。伊戰三年來,美軍喪生者已達二千六百餘名,受傷割肢者三萬餘名,而伊國平民被殺死者也達十餘萬名。   

  

可是九一一慘案有沒有使布殊政府受到教訓呢?根據國會「九一一調查委員會」兩位主席的結論,美國國內保安措施並沒有甚麼重要改正。這兩位主席一是共和黨的湯瑪斯.克恩( Thomas H. Kean ),曾任新澤西州州長,一是民主黨的索.漢米爾頓( Lee, H. Hamilton ),前任國會眾議員。他們近來合著一本新書出版,書名《沒有先例:九一一委員會內幕》( Without Precedent :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9/11 Commission ),道出這個調查委員會對政府沒有採用他們所推薦的保安措施的失望。這個委員會乃由民主、共和兩黨人士組成,不具偏見,而兩位主席也在美國政界極受尊崇,因此此書對布殊政府的批評可說是公正不倚。   

  

美國駐軍中東最遭阿蓋達忌恨
   當年布殊曾揚言要把本拉登抓住,「死活不論」( Dead Or Alive )。但五年後,本拉登不但仍逍遙自在,而且CIA最近把一個專門追尋本拉登的部門解散。這個部門主腦M.蕭爾( Mlchael Scheuer )已辭退,他也警告,近來中東局勢,以色列與黎巴嫩之爭,也正是本拉登所希望者,美國在該地區政策,恰合本拉登之所好。《沒有先例》此書所指出的最重要的一點是白宮對該調查委員會的作梗,遲遲不願交出委員會所要求的文件,此外,受共和黨控制的國會情報委員會也拒絕合作。克恩與漢米爾頓感到「令人氣餒」。
  

白宮作梗的主要人物是當時白宮法律顧問,現任司法部長的A.貢扎勒斯( Alberto Gonzales )。他的不合作態度,令外人懷疑他是在保護總統,以免總統的顢頇無能可被調委會更明顯偵見。委員會所要的最重要文件是二○○一年八月六日的呈報總統的「每日情報」。此文件名「本拉登決意進襲美國」,謂FBI已偵知阿蓋達計劃進襲紐約的聯邦政府機構。一個月後,慘案果然發生。調查委員會要總統親自作證,布殊開始拒絕,後來只見一小時,並不准有公開紀錄。最後他要求與副總統切尼同時作證,其用意可想而知:1、自己不明之處,可由切尼代答;2、免得如果分別作證,他與切尼之言有矛盾。   

  

調查委員會另一失敗是無法獲得被拘禁的「九一一」嫌疑犯的證詞,因CIA首腦鄧納特( George Tenet )一口拒絕。兩作者寫道:「他們告訴我們,甚至美國總統也不知阿蓋達份子被拘禁在哪裡。」委員會乃向總統請示,又被貢扎勒斯居間作梗。後來他們只能向CIA作書面詢問,他們認為質問那些被拘禁者特別重要,能明瞭劫機者的背景及宗教信仰深度。據傳那些劫機喪生者雖是伊斯蘭激烈份子,但有的違反教旨,飲酒吸毒,有的男女性關係隨便,因此,如果宗教不論,他們仇恨美國的最重要因素乃是美國的中東政策。漢米爾頓這樣問FBI人員:「你們比任何人更深入查詢、知曉這些人的生活背景。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些人為何要幹如此兇惡之事?他們的動機是甚麼?」   

  

FBI人員答道:「他們仇恨美國。他們與巴勒斯坦人民認同,他們與受暴政壓迫下的人民認同。他們把憤怒集中於美國。」克恩與漢米爾頓的結論是:「我們必須認識,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間衝突的消解,乃是美國與伊斯蘭世界保持長期關係的要素;美國軍隊在中東的駐佔乃是阿蓋達行為的主要動機。」   

  

這樣說來,布殊目前在中東地區的政策如繼續不變,另一個「九一一」的發生只是時間問題。   

  

二○○六年九月一日於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