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陽留下的遺言
◎ 陳小雅


  因為在《八九民運史》和其他文章中對趙紫陽在「八九風波」中的行為採取了批評的立場,我一直承擔著來自民運方面的指責和誤解。趙紫陽的去世,朋友們感到的是悲哀,在我,感到的是一種失落。感謝《開放》雜誌約我寫趙的去世,使我能放下心中的「包袱」,為十五年前那件共同決定我們命運的故事、十五年來一直縈繞我們心頭的情結,求取心靈的自由。

  在書寫《八九民運史》時,我對於趙的舉措下的判語是:放棄了眼前,將贏得未來。
  為何說他「將贏得未來」呢?我當時的想法有三:

  一、趙在八九民運中主張對話,反對暴力,是符合歷史潮流的。中國既以開放,融入世界文明主流就只是時間問題,所以趙選擇的是將來;

  二、趙的政治基礎,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各級中青年幹部和「紅色資本家」階級,而鄧式改革路線如果要繼續,這個階層和階級是國家穩定力量的主體。趙這棵樹雖然倒了,但他的根還在,來年還會長出新枝;

  三、趙雖不是一個「民眾型」領袖,但因為「包產到戶」和反對鎮壓,他的名字已經與民眾聯繫在一起。古今人物知多少,為甚麼只有包拯、海瑞為人唱頌不絕?因為他們的名字,是與民眾相連的。帝王過眼煙雲,人民萬古長青,紫陽,就是通過他的犧牲把自己融入不朽的!

  既然如此,我為甚麼還要批評紫陽呢?

  歷史經驗證明:一個要求民主的人,未必是一個能實行民主的人;一個能實行黨內民主的政治家,未必能向社會實行民主。在趙之前,劉少奇、鄧小平、彭德懷,都是例子。同樣,一個能反抗暴政的人,未必是一個能擔當責任的、民眾可以託付的人,一言以蔽之,一個「英雄」未必是一個理想的「政治家」。毛澤東就是一例。趙紫陽與毛、劉、鄧、彭有甚麼不同?如果沒有不同,他畢竟只是一個「傳統型」的人物。

  在我有限的視野裡,從現有政治資源和號召力來看,趙是唯一能夠整合未來政府與民運的領袖人物,甚至也是未來兩岸統一的第一任總統——哪怕是榮譽總統——唯一可能的候選人。因此,出於對趙的試探、磨練,與「成長」的期待,筆者論述八九民運這段歷史時,選擇了對趙批評的立場。我認為,如果在一個人失勢時聽不進批評,不及時總結經驗,在得勢時就更加無從談起了。而機會,只對「有準備」的人,才是存在的。

  「惡人」總是要有人來扮演的。我選擇了作「惡人」的角色。

  但是,所有的批評和期待都有一個前提:趙必須活著!

  趙的去世,是民主事業的一個失落,也是本人努力的一個失落。但我希望,趙的離去只是一個人肉體生命的終結,而他以自身行動所留下的「遺言」,能夠發揚光大;他以自身教訓所留給中國人的經驗,能夠與世長存。

  這些「遺言」和經驗是甚麼?還有待人們去系統地加以總結。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注重人民的基本需求;
  二、尊重人的生命;
  三、敢於向獨裁者挑戰;
  四、瞻前顧後,環顧左右;
  五、顧全大局,承擔責任;
  六、把長遠的理想與現實的步驟有機結合起來,永不捨棄。
  ...... 寫於趙紫陽逝世的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