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輿論開始轉向
◎ 董鼎山

布殊當選連任後,美國輿論發生變化,傳媒開始轉向,崇美作者紛紛出書,試圖解釋反美主義為何大行其道,支持美國奉行既定政策。

  十一月美國總統大選後數天,我在朋友家中看到一份倫敦「每日鏡報」(Daily Mirror),封面新聞標題是「59,054,087人怎會如此愚蠢?」五千九百零五萬四千零八十七是布殊獲選連任的票數,「鏡報」新聞代表了英國民意,他們奇怪美國人民怎會捧戴這個一個人物。
  其實布殊不但受英國人(美國最親切密友)蔑視,而且也受其他歐洲國家蔑視,九一一事件後美國所獲的世界同情,都給布殊單邊侵攻伊拉克之舉所輸掉了。

九一一事件激化兩派之爭
  我猶記得,伊斯蘭教恐怖份子於二○○一年九月十一日攻擊紐約華盛頓後的法國報紙社論標題:「今日我們都是美國人」。令美國人感動得下淚。但是布殊總統本人的聲望當時在歐洲仍很低落,倫敦「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英國民意約有一半把布殊與伊拉克的薩達姆列為同樣地威脅世界和平。法國竟有人寫書,同意一般阿拉伯人的看法,以為九一一事件是布殊政府自己所製造的,意在歸咎於伊斯蘭教,支持以色列對抗巴勒斯坦。據說德國民意也有百分之二十同意這本暢銷書的結論。

  本拉登惡行首先引致了美國攻打阿富汗,博得歐洲盟國支持(因為本拉登藏匿在阿富汗山區,受塔里班保護),但是布殊以薩達姆積聚「大規模殺人武器」為藉口而單邊侵攻伊拉克之舉,卻令西歐各國大倒胃口,今年十月英國左翼報紙「衛報」(The Guardian)一個專欄甚至諷刺地說:「布思、奧斯瓦、興克萊,你們在哪裡?」(按:布思John Gooth是暗殺林肯的兇手;奧斯瓦Lee Harvey Oswald行刺了肯尼迪;興克萊John Hinckley Li試圖暗殺里根未成。)這樣諷刺,很引起美國人民震怒。

  九一一事件與伊拉克戰爭對出版界而言未始不是有利可圖的好事。反美情緒的激烈產生了不少批評美國與布殊政策的暢銷書,近來反美激情引起的另一種反應,突然間,崇美者(即反對反美者)也紛紛出書,作者多是擁戴布殊的右派評論家,他們是否屬於英國「衛報」所謂五千多萬「愚蠢」美國人群呢?

  有史以來,美國人就被其他國家視為特殊,下面這些形容詞常常出現:驕橫、自大、愚昧、天真、慷慨、貪婪、強項、奮勇 ...... 這類特性引起他國人的情緒是充滿向往、嫉妒、崇拜、蔑視的又恨又愛。人人都要做美國人,可是移民到美國後受到歧視,憎恨感反而超越了愛慕感。有多少中東回教徒到了美國後仍保持他們伊斯蘭教極度保守傳統?有多少取得美國藉的公民仍對本拉登行為表同情?有的甚至加入了令人髮指的恐怖活動。

  反美者與崇美者之間的論爭因此是很複雜的。反美者不一定都是外國人,崇美者不一定都是美國人。今年度最反美的(其實是反布殊)的文藝作品可說是邁可爾.摩爾(Michael Moore)的影片《華氏九一一度》(Fahrenheit 9/11)。看過這部影片的人有兩種極度相對的反應:一是性發洩似的快感,即使不相信全部影片內容都是真實的;另一是噁心感,愛慕布殊者觀後大倒胃口。據傳《華氏九一一度》可能會入選奧斯卡金像獎,可是在布殊獲多數票當選後,右派評論家群起撻伐邁可爾.摩爾,影片在這種威脅下很可能落選。更可憾的是:布殊的勝利甚至影響了傳媒界,一向被人視為「左傾」的新聞廣播電台已不由自主地產生自律,惟恐受右派批評。即使以「公正不偏」自豪的《紐約時報》也不例外,數月前僱用了一個保守派評論家寫每周兩次的專欄,據說還要考慮僱用另一位右派專欄作家,為了保持專論板言論的「平衡」。這類自律無異承認自己過去有左傾趨向。我的看法是,大可不必!

三本新書批評反美言論
  反美派評論家也強調美國與以色列關係,因為美國立場一向予人以親以色列的印象。英國有一作家批評華盛頓乃處在親以色列說客團掌握之中。法國某些作家甚至謔稱美國為「夏洛克大叔」而不是一向的「山姆大叔」,夏洛克(Shylock)乃是莎士比亞劇本「威尼斯商人」中一個猶太人角色。

  崇美派最近有三本新書出版,都是批評反美言論的。一是兩位保守派中東問題專家巴雷與朱迪絲.魯賓(Barry And Judith Rubin)所著的《憎恨美國》 (Hating America) ; 是麻州大學榮休社會學教授保爾.荷倫德 (Paul Hollander) 所著的《了解反美主義》(Understanding Anti-Americanism);第三本是J.G.雷弗爾(Jean-Francois Revel)所著的《反美主義》(Anti-Americanism)。由於雷弗爾是法國人(歐洲盟國中以法國最與美國不和),因此他的這本崇美言論特別受到重視。

  這三本書都嚴厲批評反美的「敵人」,其厭惡程度不下於邁可爾.摩爾對布殊的批評。反美派對美國的批評,往往集中於布殊的行為,但是這三本書則都以為根深蒂固的反美情緒源流還是出於他國對美國富饒的羨妒。雷布爾就在書中指出,歐洲六百年的世界領導地位於二十世紀輸於美國之手,因此不滿,漸漸滋生反美情緒,而布殊大言不慚的一句話更引起歐洲人反感。這句話是:「只要我們深愛自由,敵人一定會憎恨我們,因為他們憎恨自由。」布殊演辭中口口聲聲的「自由,自由」(或「民主,民主」)已變得如此陳腐。

  雷弗爾相信反美派以「反美主義」來掩埋蓋自己的缺點。法國高級知識份子群一向蔑視美國低俗文化。雷弗爾(法國知識份子中稀有的崇美派)以為任何知識份子自命清高,一面批評美國,一面聊以自慰地悼惜法國在語言、文化、政治上失去對世界的影響。荷倫德則認為歐洲反美主義的最深最大原因還是美國所代表的「現代特性」(Modernity)處在資本主義極度發達的先進狀態中,美國所受的批評是來自「馬克思思想的反資本主義;知識份子群的個人與文化問題,美國大眾文化普及世界」所引起的知識界不滿。

  中東問題專家魯賓的論說是,阿拉伯國家都是專制、落後、腐敗、民間怨聲衝天,皇室或獨裁政權惟恐不滿者會發動革命,乃努力鼓勵人民反美,使可將他們的仇視對象轉移。最明顯的例子是沙特阿拉伯,到最近才開始捕殺恐怖份子。(印裔名作家薩爾門,拉甚迪早在二○○二年就寫道,阿拉伯領導者借用反美作為掩飾「回教國家許多缺點的煙幕││他們的腐敗,他們的無能,他們對人民的壓迫,他們在經濟、科學、文化方面的遲滯落後。」)

  上述的許多反美原因當然可以理解,不過這類深度反美如果是缺乏理性的,我們就不懂為何會繼續了這麼多年?美國本國的反美派如邁可爾.摩爾這類美國知識份子歸咎於美國近年(特別是布殊當選後)蔑親國際公意的行為。有的保守派崇美者則不信美國政策與行為乃是造成世界各國人民反美的原因。保守雜誌「新準繩」(New Criterion)主編羅吉.金巴爾(Roger Kimball)是位對右派政治具有影響的評論家。他的「反對反美論」(Anti-Anti-Americanism)意見如蒙布殊政府接納,便甚可慮。金巴爾堅持國際的反美根本與美國行為無關,因此美國不必更改變其如在伊拉克的侵略行為。他要美國持續其「正確路徑」,說是目前流行的反美現象一定會在美國堅定的政策下消滅。

反美崇美之爭將長期存在
  在我(以及許多美國知識份子)的心目中,這類樂觀態度是做白日夢,事實是伊拉克局勢越來越壞,不但不會迅速達成民主,而且很有可能造成猶如南斯拉夫四分五裂式的內戰。美國權勢人物甚至共和黨,正在準備美國在伊拉克長期駐軍(五年、八年)的可能性。由於兵士數目的減縮,布殊或將不得不悔言而恢復徵兵制度。至少,目前國防部已派員公開在各地中學招兵,已引起許多家長的抗議。

  最後的問題是:畢竟是哪種言論準確?他國人民的憎恨我們(美國)是因為我們的行為,還是因為我們的基本國性?讀了這些文章書藉,我們不一定找到答覆,而還是保持我們個別的偏見。當然,十一月二日的總統大選結果,對問題的解答毫無幫助。布殊既獲多數票當選,反美無異反布殊;反布殊無異於反美。九一一事件與伊拉克戰爭如此影響了美國民意,四年後即使民主黨人當選,美軍還會駐留在伊拉克,美國外交政策便不致有大改變。國內的反美崇美兩個陣線也將長期存在。
   二○○四年十二月十四日於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