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的台前幕後
◎ 淩 鋒

總理溫家寶於四月開始的宏觀調控目的是為熱經濟降溫,但此政策後面牽涉複雜利益集團和政治上的權力鬥爭,所呈訊息非常混亂。

  中國經濟這一輪的宏觀調控,正式宣佈是在今年四月下旬國家統計局公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達百分之四十三之後。因為過度投資造成信貸膨脹,通貨膨脹加劇,原料短缺,市場秩序混亂。一旦泡沫化,爆發金融危機,後果難以設想。

利益集團格局出現重大變化
  但是要瞭解這次宏觀調控所可能帶來的衝擊,就要回顧一九九三年七月那場朱鎔基所主導的宏觀調控。那次的宏觀調控,朱鎔基面臨巨大的壓力,傳說他的岳母因此被槍殺,他自己也表示要赴湯蹈火與準備棺材的決心。那時朱鎔基還是副總理,總理是李鵬,鄧小平與李鵬家族是既得利益集團,但是鄧小平已經病重無法插手政務,鄧的子女只能以鄧小平的「發展是硬道理」來抗爭,因為只有「發展」,他們才有油水可撈。江澤民當時上台不久,兒子江綿恆還在做研究所所長,沒有下海,加上江不懂經濟,需要依靠朱鎔基,所以支持朱鎔基向特權利益集團開戰,並且借此厲行中央集權,擴大自己的經濟權力。

  今年的宏觀調控,當年利益集團的格局已經出現重大變化,主要是江澤民成為第一利益集團的家族,加上政治局常委中充斥貪官污吏及利益集團,朱鎔基、溫家寶的家人也成了利益集團的成員,形勢更加複雜。這場宏觀調控會如何結局,不妨拭目以待。但是十一年後還要用如此激烈的行政手段進行宏觀調控,除了某些政治原因之外,恐怕也說明這些年來經濟制度上的改革並沒有重大的改進。

  這次的宏觀調控,核心是「管住土地、管緊信貸」,這同九三年那一次差不多。首先下重手嚴禁貸款的就是鋼鐵、水泥、電解鋁和地產等行業,前三項都是地產建築的必備物料,因此可以說宏觀調控圍繞著地產業進行。地產之如此熱門,乃是有權就可以圈地,圈地就可以圈錢,地產業最容易賺錢之故。


鐵本鋼廠:第一個被祭旗
  這次第一個被拿來祭旗的是江蘇常州、揚中的鐵本鋼鐵廠被勒令停工。法人代表戴國芳被捕,常州市、揚中市的負責人與銀行負責人被處分。鐵本是民間企業,但是得到地方政府與國家銀行的支持,造成的數十億人民幣損失,有國家銀行的,有地方政府的,也有個人的;「人民日報」在四月二十九日還發表「堅決維護宏觀調控政令暢通」的社論。可見還怪罪在地方政府頭上。江蘇鐵本鋼鐵有限公司二○○二年初開始籌劃,項目設計能力八百四十萬噸,概算總投資一百零五億九千萬人民幣,二○○三年進入現場施工,二○○四年三月江蘇省政府責令全面停工。當局何以對這樣龐大的違規項目反應如此遲鈍呢?如果不是宏觀調控或其他政治因素,它會遭到關閉的命運嗎?

  當局一聲令下,有關行業紛紛下馬,這幾年經濟越是發展的地區,越成為宏觀調控的對象,顯然長江三角洲受打擊最大。但是北京為了挽救香港,卻大力發展這些年受冷落的珠江三角洲。北京利用去年溫家寶來香港時簽署CEPA(中港更緊密貿易關係安排),以及今年春天在北京一手撮合下確定的「九加二」,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等九省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來推動這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這顯然是要同長江三角洲別苗頭,目的是打擊江澤民為代表的上海幫。

朱鎔基下台已敲響警鐘
  其實,宏觀調控的警訊在一年多前已經響起。在二○○三年一月朱鎔基的總理任期屆滿前夕,他就警告房地產即將出現泡沫。他說,中國有的地方已出現房地產過熱苗頭。當前房地產資金主要來源於銀行貸款,這不僅影響經濟結構調整,並對銀行系統留下很大隱患。矛盾一旦爆發,企業倒閉、銀行壞帳增多,失業人員增加,會造成很大問題。當時的國家計委景氣報告也指出,中國房地產持續繁榮五年後,今明兩年將進入回落盤整階段,今年房價將小幅回落,二○○四年降幅將更大。這是朱鎔基為防溫家寶新接總理職務而背上包袱而事先給他減壓。但是當年房價不但沒有回落,還繼續上漲,一年的投資額還增加三成;而進入了宏觀調控以後,今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還比去年同期上升百分之十一點六。

  銀行的情況也是如此。根據央行去年七月公佈的金融運行報告指出,一至六月各項貸款累計增加一點八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加九五一一億元。一點八萬億元相當於二○○二年全年新增貸款數字,增速歷來最快。為何有這樣大的增速呢?原來銀行要降低壞帳比例,在大增新的貸款後,總體的壞帳比例自然下降而成為他們的「佳績」,因為新的貸款還不到還款期,自然還不會是壞帳。何況放款可能還有回扣收。至於以後如何,那是以後的事,如果人事更替,就更加不必有人負責了。

權貴利益集團反對加息
  任何一個國家,在經濟過熱時,加息都是必要的經濟手段,但是中國不然,這由中國的國情決定。因為中國的銀行貸款,主要都是貸給國有企業,或者權貴的公司,即使是「民企」,例如「上海首富」周正毅,也是同江澤民兒子江綿恆、政治局常委黃菊及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等權貴有特殊關係。如果加息,對他們造成損害,增加他們的利息負擔,他們在黨內高層的代理人會千方百計反對加息。所以我們看到中國有關方面的人員對加息的談話都不一樣,各自引經據典,一大堆不同的數字,令人眼花繚亂。

  台北「工商時報」最近報導,中國的經濟學者,如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陳東琪、著名經濟學家袁鋼明等認為下半年升息機會不大,因為宏觀調控收效;而JP摩根亞太區政治經濟研究分析師貝哲明、摩根士丹利亞太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亞太首席經濟學家陶冬都主張或認為會加息。這也不一定是他們不瞭解中國國情,而是他們沒有為中國的利益集團所左右。中國有一批經濟學家因為利益關係,違背了專業精神,已經不能發表中肯的學術言論了。

  也因此,目前中國的宏觀調控,雖然才進行沒有幾個月,已經出現各種雜音,也出現各種不同的數字為自己的論據做辯護。其中有相當部分官員、專家認為宏觀調控已經收效,不必再調,或應該減輕力度,新加坡「海峽時報」就報導,陳良宇在政治局會議上向溫家寶開火,要他為宏觀調控負政治責任。壓力之大,使溫家寶講話也前後不一。有的地區的鋼鐵廠也有違規表現,但是就網開一面。聲稱宏觀調控已經收效者,當然也有數字。但是這樣快就可以「立竿見影」,的確使人驚訝。而一些數字也證明需要繼續宏觀調控。各取所需的數據使人無所適從。

中國經濟數字弄虛作假
  例如六月下旬新華網報導,今年上海地產業至少推出十二萬五千個住宅單位,扣除八千個必須安置的受影響遷拆戶,實際成交量不及去年同期三分一。由於房地產是今年宏觀調控的重點行業,政府嚴厲禁止全國銀行發放房地產開發貸款,即使是私人投資借貸,也不准同時擁有多筆房貸。受政策影響,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房貸全線收縮,部份樓盤更恐慌性被拋售,上海今年首兩季樓價跌幅已累積逾百分十二。甚至還流行順口溜說﹕「沒有土地想土地,拿到土地做不起,誰想接盤謝謝伊(他)。」但是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對全國三十五個大中城市房地產市場的調查顯示﹕第二季樓價比去年同期上漲百分之十點四,比首季上漲百分之二點三,其中上海的漲幅最大,達百分之二十一點四。我們要相信哪一個數字?如果不是兩個數字都虛假,至少也有一個是假的。

  更離譜的是,國家統計局在七月十六日公佈今年第二季度與上半年的經濟數據。事先不少專家預測GDP會增長兩位數,則必須繼續加強宏觀調控,但是發表出來的上半年經濟增長數字僅為百分之九點七,低於兩位數。但是統計局官員在記者會上表示,他們「修正」了去年第二季的GDP增幅,由原來的百分之六點七(按年計),調升至百分七點九;由於基數上升,而且調升幅度達雙位數,使今年上半年的增幅減少。因此不少人紛紛質疑,是否官方為了「減慢」經濟的增速,不惜「調控」數字,使外界認為宏觀調控已經收效,紓緩中央要加息或推出其他更嚴厲降溫措施的壓力?香港兩家專業的經濟報章《信報》與《經濟日報》在七月十九日分別發表「數字豈容作假,宏調應靠市場」與「宏觀調控未成功,難言放鬆」的社評抨擊這種弄虛做假的做法。

  一般修正經濟數據是這個月修正上個月,或這一季度修正上一季度,現在居然在中國出現修正一年前的數字,而且幅度是如此之大,印象所及,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時才有這種情況。現在再次出現,是去年謊報,還是今年虛報?今後國家統計局還有甚麼公信力可言?

  不但如此,為了攻擊宏觀調控,中國的一些媒體,出現有關「平安保險」在香港上市,溫家寶兒子溫雲松獲得該公司董事長「中國首富」馬明哲價值七十三億六千萬元港幣的公司股份的報導。中國媒體受官方嚴厲控制,然而溫家寶管不了中宣部,而身為總書記的胡錦濤開始也支持宏觀調控,但是在出現許多雜音之後,他再沒有在公開場合談宏觀調控的問題。除溫家寶外,國務院管經濟的官員還有黃菊和曾培炎,都是江澤民的親信。溫家寶在困境中以審計署來「反腐敗」,形成劍拔弩張的局面,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正是這些亂來的數字,使中國經濟陷於混亂狀態,中共分贓集團各自為自己的利益去製造數字。這樣下去,中國經濟不崩潰才怪。看來這場鬥爭要在秋天召開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才能暫時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