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霑:至情至性香港風
◎ 金 鐘

  香港娛樂界近年巨星殞落:梅艷芳、羅文、張國榮——現在輪到了黃霑。今天凌晨,他走了。不過,應該說他不是藝人,而是香港文化界的奇才,是香港文化的標桿性人物,是香港文化最典型的代表,香港文化的雅俗、長短與毀譽都反映在他身上。你了解黃霑、研究黃霑,就等於了解和研究了香港。

  一九八七年九月三十日,我對黃霑作過一次長篇的個人專訪。那時本刊創刊不足一年,定位是「香港」,因此,訪問過不少香江名流。那次我找黃霑不僅因為他是領導潮流的人物,而且他參與爭取「八八直選」的政治集會,發表高調演講。他說,有人講共產黨來了,李柱銘要拉去「打靶」,「打了一個李柱銘,還有五百萬,是打不完的!」全場掌聲如雷,齊唱他寫的民主歌《攜手同心》 ...... 因此專訪中請他談民主、談政治。黃霑也是出名的專欄作家,他的「不文集」,暢銷達六十餘版,因此,專訪中也聽他口無遮攔地講了不少「性解放」的道理與故事。

  不過,值得回味的是他回答我「九七走不走」的一段話。他表示「一九九七年堅決不走。要槍斃,槍斃算了。得癌症,要死,抽菸厲害。不抽也會死,死了拉倒,不如痛痛快快過。我是天性樂觀的人,我太愛香港了,我願和香港共存亡。」

  這話迄今近十八年,他確實痛痛快快走完了他的人生路。他死於肺癌,絕對和抽菸有關(記得林燕妮就不喜歡他滿口菸味)。黃霑出身草根,畢業於港大中文系,他做一行,精一行。做廣告,留下許多絕句;做作曲填詞,更有經典傳世;做節目主持,是香港三大名嘴之一;做司儀,是一流大牌。他不僅多才多藝,十項全能,給人印象突出的更是他的個性、風格——那爽朗的笑聲,真情畢露的話語,就如那次專訪中「一見如故」一般,至死不變。他講正經,不覺得得賣弄學問;他講風月,說粗口,也不覺得猥瑣下流。他多次主持選美,和何守信等人奠定了香港市民娛樂艷而不俗、樂而不淫的規格。

  最近有朋友告訴我,在一次兩岸三地的選美中,請三地的評判談選美標準,大陸的劉曉慶說,不僅外在美,還要內在美。香港的蔡瀾(黃霑的好友)接著坦稱,選美要內在美,那就選我的奶媽好了。而大陸的余秋雨則搬出甚麼大師對美的解釋,弄得那班港姐一頭霧水 ...... 這個小故事,頗有中港文化差異的涵意。我看香港文化的特徵,就在「率真自然」四個字上面。有些大中國情懷的人是瞧不起香港文化的,香港確是沒有甚麼「博大精深」,然而,她那份率真自然,已夠在無情的商業競爭中拼搏求存的市民們喜聞樂見了。看看反映在大眾傳媒上的風格,無論是新聞播報,學者訪談以至明星作秀,幾乎都是「做回自我」,哪有絲毫大陸那種黨八股和言不由衷?也見不到那些一個模子倒出來的面孔與聲音。這是香港的可愛之處,也是她對大陸有不容低估的影響之處。而黃霑正是這種香港風格的集大成者。

  那次專訪後,黃霑還來過一封很長的信,要我學會香港的生存之道,不能一廂情願在理想中生活。之後,各忙各的,沒有甚麼來往。留有印象的是「六四」之後,他在專欄中評論天安門隻身擋坦克的勇敢青年時,肯定駕坦克的軍人沒有壓過去而停下來,也是有勇氣的。不久前又聽說黃霑支持二十三條立法,我想,他不是議員,不是官員,不是政論家,不是意見領袖,一個音樂人談政治,不必看得太認真,何況政治判斷正是香港人的弱點,參與與否,客串而已。香港人記得的是他滋潤了不止一代人心田的名曲《獅子山下》:

  「我們在獅子山下相遇,總是歡笑多於欷歔。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