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功課 尷尬仍難免
華 甫

 

● 胡錦濤這次訪美,雙方力求營造好印象,卻仍然沒有繞過人權關。胡一見記者就六神無主,只盼早下課,偷偷看手錶。

  一月十八日,在數場小雪之後,美國華盛頓地區罕見地下起了濛濛細雨,在周圍的樹上瞬間結成了冰花,宛若春天的櫻花提前來臨,煞是好看。但是,此時畢竟是隆冬,寒風料峭,小雨逐漸成了凍雨,經過一整夜,路面上結成了薄冰,造成交通混亂、學校停課,乃至美國聯邦政府不得不推遲開放兩個小時。

拜登機場迎迓雙方面色凝重

  胡錦濤就是在這個凍雨成冰的日子抵達華府的。按照國事訪問的最高規格,美國副總統拜登親臨馬里蘭的安德魯空軍機場迎迓,雖然在結冰的跑道上已經鋪了紅地毯,但雙方均面色凝重,步伐拘謹,可謂如履薄冰。

  這個場面讓人不禁想起○二年胡錦濤初次訪問美國時的情景:當時他還是沒有被扶正的國家副主席,在訪問過程中態度謙卑,小心翼翼。當他在一個會場匆匆走過時,一位記者為了能讓他臨時接受採訪,挑了個簡單問題問他:「胡主席,您對美國的印象如何」?他回答說:「對不起,我們今天時間很緊,沒有安排採訪,對不起,對不起......」在場的記者們都很納悶:可以有時間說三個對不起,難道隨便敷衍一句:「不錯,挺好。」都不能嗎?大概胡擔心違反外事紀律,或者說了甚麼影響不好,成為政敵的口實。所以,當時胡錦濤訪美,雖然言行得體,口風很緊,但似乎給美國公眾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反倒是英語不錯、能夠在西方公眾前用英文賣弄和接受採訪的江澤民,以及在白宮草坪上脫稿侃侃而談的朱鎔基,給輿論留下印象深刻,畢竟在民選總統的環境中,公眾更喜歡展露個性的領導人。

零六年美國之行頗為不悅

  接著就是胡錦濤零六年的美國之行,由於中國經濟的崛起,那次美國官方已經相當重視,但還是出現誤解和紕漏。首先是胡錦濤要求進行國事訪問,但美國方最後沒有將規格定為國事訪問。因為在美國方面尤其當時的布什總統看來,如同邀請江澤民或者普京到他家的農場一樣,已經是給足了面子,國事訪問反而疏遠彼此的關係。再說,江澤民當年要求的不是國事訪問,而是到布什的農場吃烤肉(與普京的規格看齊),可見他對美國的習俗多少有些瞭解:往往是最親近的朋友才邀請到家中作客,泛泛之交的朋友才到餐館正式晚宴。所以,由於誤解,那次沒有國事訪問的安排引起胡的不悅。此外,那次訪問中,當胡錦濤在白宮南草坪上發表講話時,一名以記者身份進入現場的法輪功修煉者大聲抗議,令胡大吃一驚,場面有些尷尬,雖然他沒有公開表現出不滿,但顯然認為美國方面待客不周,當時駐美大使周文重的官運也因此到頭。

  此後就是零八年,在金融風暴席捲美國和世界之際,在華盛頓舉行G 峰會,那時各國首腦都焦頭爛額,加上胡不是專門訪美,所以沒有展示兩國外交的禮儀與規格,也無涉及面子問題。接著就是去年四月,胡錦濤訪問華府,同美方進行核安全峰會,同意就核問題向伊朗和朝鮮施壓,那次訪問成果顯著,但胡相對是低調的。

雙方做足功課,營造最高規格

  而這次胡錦濤訪美,可謂非同小可。這可能是胡在位時最後一次訪美,在中方的執意要求下,將此次美國之行定位為最高規格的國事訪問。甚至美國媒體將此次訪問定位為三十年來最重要的中美領導人峰會,同當年尼克松破冰之路以及鄧小平的美國之行相提並論。畢竟,中國的經濟崛起和政治上的影響力,讓美國朝野不可小覷。美國方面為此國事訪問也小心翼翼,除了胡抵達第一晚到白宮私人單獨會面外,還舉行盛大鳴禮炮歡迎儀式,空軍樂隊也在晚宴上演出,第一夫人還親自張羅宴會,唯恐怠慢了客人。

  與此同時,中國方面也是做足了功課。除了在訪問前夕向美國的國防部長展示實力,披露新型戰機之外,還花了大價錢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以及重要主流媒體CNN上播放廣告,展示中國的美好和創造力。為了抗衡貿易逆差的批評,胡錦濤還帶領了四百多人的龐大巨商隊伍,下了四百五十億美元的訂單,力圖給經濟正在復甦、失業率依然高企的美國朝野留下一個很好的印象。而各地親中的僑團本來以為這次訪問會按照去年四月的慣例:改革禮賓儀式,出訪不需要僑社迎送,但這次將改過的規矩給改了回來。最近僑界有通知說,一月二十日要到胡錦濤下榻的飯店組織歡迎,華府的愛國僑團(其實很多僑團就是主席和副主席等數人而已)將組織大客車前往,橫幅標語不能自帶,但餐飲要自行解決,事後給餐飲補貼。很多僑民對此頗有微詞:不是周末,耽誤一天工舉著小旗如小學生般喊熱烈歡迎,僑領能去報功,我們能得到甚麼?

人權問題的尷尬還是沒有避開

  公允地說,奧巴馬政府希望這次胡的訪問不但規格高,也不希望出現意外,引起胡的尷尬。但美國畢竟是民主國家,不能限制人自由表達意見,此外,奧巴馬和希拉莉也不能給共和黨一個向中國磕頭的印象,在盡地主之誼的同時,無法迴避人權問題。

  雖然雙方都小心翼翼,但尷尬還是不斷出現。首先是共和黨領袖約翰.奔納等拒絕出席歡迎胡的國宴,此外,舉著小旗歡迎胡的隊伍沒來,抗議的團體先出現了。中國的民運團體、新疆、西藏人權活動人士難免要如影隨形地抗議,在白宮舉行歡迎儀式時,這些抗議達到高潮,尤其是藏人的抗議隊伍很大,他們高呼口號,高舉著胡是「失敗的領導人」標語牌。藏人來的人如此之多進行如此強烈的抗議,可能同當年胡曾親臨一線指揮鎮壓藏人在拉薩的騷亂有關。此外,從廣東韶關來了一對父子拆遷戶,也來美國抗議他們的住所被強拆,在大陸民眾中很有代表性,在所謂海外反華勢力中,似乎又多了一個新品種。

  為了避免直接面對號稱「無冕之王」的西方記者所造成的尷尬,中美約定星期三的記者會只能提四個問題,中美記者各提兩個。但不知道是同聲傳譯的技術故障,還是胡故意迴避,當美聯社記者問到中國人權的問題時,胡第一次竟然隻字沒有作答,而中國記者李瑞英又飛快拿過提問的話筒轉向下個問題。在各大媒體直播的這個記者會上,出現這樣的場面不免尷尬:不管是有意無意,胡現場給人的印象是拒絕回答人權問題。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後來提問的另外一個美國記者再次追問人權問題, 結果美國新聞的兩個問題成為一個: 都集中於中國的人權,雖然胡錦濤後來解釋說沒有聽到翻譯,大而化之地進行了回答,但人權困擾中國領導,難免成為公眾的印象。而很多美國資深的中國問題專家在電視直播時,均提及中國的新聞自由和網絡監控等人權缺失,可見盡管美國在經濟上非常需要中國,但對人權問題的關注並沒有因此減少。

見西方媒體就緊張 偷偷看手錶

  美國資深的記者扎里里亞指出,西方對中國誤解很多,以前認為中國很窮,現在則認為中國很富很強大,中國耗費巨資進行國家形象片的宣傳,效果並不理想。因為傳播環境的變化,多數公眾不會注意,此外,民主國家的公眾對官方的公關宣傳都不會信任。他認為最好的公關就是包括胡錦濤在內的國家領導人接受西方媒體的採訪。但他所不理解的是:為甚麼中國領導人處理經濟問題遊刃有餘,但接受媒體采訪就非常緊張。

  其實,道理很簡單。民選總統是在媒體的煎熬和拷問中成長的,而中國領導人面對的媒體多是自家的,沒有挑戰,只有頌歌,缺乏足夠的歷練;此外,有些問題,比如劉曉波、新聞自由等問題無論如何解釋,都是越抹越黑,只能回避了事。在十九日的記者會上,奧巴馬顯得遠遠比胡從容,胡在前者回答問題時,竟然偷偷看了下手錶。當記者會終於結束時,胡錦濤的表情明顯看出是如釋重負。

  胡錦濤到來那天的天空是陰鬱的,但第二天則天空轉藍,氣候溫暖。這是否意味著中美方面的分歧會漸漸冰釋,前途會有更多的陽光呢,這是雙方朝野很多人的願望,但是否成為現實,還很難逆料。雖然中國朝野很多人認為腰包鼓了,財大氣粗多花錢就可以博得國際上的尊敬乃至寬宥,但人權方面如果沒有根本的改善,還是難以得到中國人很看重的面子。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