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協:促進量變到質變
梁慕嫻

 

● 香港政改方案的通過,顯示有底線的妥協,是走向民主的必備策略之一。香港第二支管治隊伍中聯辦出台亮相,香港政治鼎足三立格局成型。


● 公民黨的余若薇6月18日與曾蔭權辯論政府推出的政改方案,余大獲全勝。(本刊資料)

  六月二十五日,香港特區政府的政改方案在各方的妥協下於立法會獲得過半票數通過了,這是值得紀念的日子。香港民主進程因而邁出了不簡單的一小步,得來殊不容易。堅守原則底線的妥協是鬥爭策略之一種,民主派基本實踐了且初見成效,是可喜可賀的。筆者認為,在近幾個月的政制制定過程中,香港的三股政治勢力:即第一支管治隊伍、第二支管治隊伍、泛民主派。都作出前所未有的妥協,均各有所取各有所失,唯以第二支隊伍最不願見到這一次的妥協,茲將本人思考所得列於如下:

泛民主派分裂及溫和派兩突破

  先講泛民主派。首先,在這次抗爭中,他們已經鮮明地在策略取向上分裂成激進與溫和兩派。激進派經歷了請辭補選,而以變相公投失敗而告終,唯一的功能是造成聲勢驚嚇了中央,以至陣前收兵。我最感可惜的是余若薇和公民黨,他們均擁有豐富才學,具理性邏輯思維,更有堅定的民主意志,本應有更大作為,余若薇在「世紀辯論」中的優秀表現就讓許多人嘆服。也許曾蔭權特別邀請她作為辯論對手,就是欣賞她的才智,亦是出手助她一把的善意吧。他們對政治遊戲的運用經驗不足,對鬥爭策略沒有認識,不知妥協為何物,是錯誤參與這次失敗行動的原因。他們基本上不算激進派,有必要儘快重新定位。因為形勢逆轉得太快,有些人思想情緒追不上時局轉不過彎,而成為激進派是無可厚非的。現在需要的是識別真假民主激進派,在言行上只知向曾蔭權的政府及民主戰友漫罵狙擊抹黑而不敢向中央,地下黨及親共派專政機器以同樣的手法去狙擊的人便是假民主激進派,這是唯一分辨真假的界線。筆者以為,只要行動設計得宜,真民主激進派在民運進程中是有其價值和需要的。

  溫和派經歷了兩項突破,第一項是成立了終極普選大聯盟,各黨代表分批與中共中央代表中聯辦官員平等談判,人稱破冰之會,實現了零的突破,是一件值得高興的成果。第二項突破是克服焦燥情緒,既沉著又卑微地作出妥協,提出只要唯一的條件普選區議會代表方案獲中央首肯,他們便可考慮對港府政改方案投贊成票。結果是,亦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是一次勝利的妥協。能夠做到妥協是一大突破,我非常欣賞這種堅持民主底線的妥協,這特顯他們用心良苦顧全大局放眼未來推進民主運動的誠意和決心。我認為,現在能夠取得成果固然是好事,即使沒有成果,談判仍然是爭取民主必要的重要的手段。重要的不在成果,而在於接觸談判過程中的揭露,揭穿對手的偽善和拖延手法的實質,達至教育市民的目的。這是一種鬥爭的策略。只要做到堅持原則底線,看穿並無懼中共的統戰策略,就可以放膽去談判,民主派真的做到了。

  可以想像,當溫和民主派把妥協降到底線的時候所面對的壓力是何等之巨大,他們既要頂著中央和親共派的挑戰,也要承受民主同志們不能理解的責罵,正是腹背受敵呀!何俊仁甚至把自己的政治生命都押上了,只要稍一軟弱遲疑便會放棄。我相信,他們的心情並不輕鬆,但都勇於承擔了,忍受了。在政治層面來說,他們都成熟了,進步了,有膽識了,對政治遊戲的運用揮灑自如了。他們對自由民主理念堅定不移的信心,令人敬佩,非常感謝。

中聯辦現身,從幕後走到台前

  不過,這一談判,對手是中央授權的中聯辦官員,迫使我們無形中承認了第二支管治隊伍的存在,落實了它管治權限的概念。這是早前有遊行隊伍向中聯辦挺進時,已經形成了的。這一來,香港政治三足鼎立之勢就公開地呈現了。今後民主派的訴求要侍候第一支,更要面向第二支隊伍,而且第二支比第一支更有實權。我認為,現實既已存在,無法逃避,只能面對,而且這樣爭取起來更直接,更乾手淨腳,也有好處。中聯辦也就無需羞人答答地一再否認了。

  再講第一支管治隊伍,即曾蔭權和他的特區政府。這支隊伍沒有袖手旁觀無所作為,而是積極進取創意無限,令人眼花瞭亂,也令人費解。顯示他們是一支獨立自主的隊伍,並不是拉線玩偶。他們為港人爭取到兩個成果:一個是曾蔭權經常上口,引為一大功勞,即二○一七年,二○二○年的普選時間表。但港人並不買帳,因為口說無憑,並未在香港白紙黑字立法成案,無法信任,只能是半吊子的時間表。曾蔭權為此常常受氣。另一個就是爭取到中央不反對民主黨提出的「普選區議員代表方案」。我必須承認這是曾蔭權做得最好的一件事。雖說此一方案較具民主成份,但實際上距離真正普選目標尚遠。如果曾特首真有民主理念,他應該知道,他爭取到的只是蝸牛般的步伐,不要自我居功過高。


● 民主黨副主席劉慧卿支持政改方案。在立法會外向建制派民眾揮手。(本刊資料)

 

特區政府多項行為難解釋

  與此同時,我發現這期間特區政府的多種行動香港評論界都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比如:自討苦吃的電視辯論非常奇怪,說是為了爭取更多市民的支持,結果市民看過辯論,聽明了政改方案的實質之後,反而有更多人知道要反對。又比如:一齣無厘頭搶劫民主女神像鬧劇,有計劃有部署做足了打壓民主的功夫,卻讓市民怒火衝天,人潮把個維園燭光晚會擠得水洩不通,民主熱情空前高漲。至於落區派單張宣傳就更不用提了,看著他們大汗淋漓好像參加競選般認真地接受市民的洗禮,不由得也有點兒感動,可惜亦是徒勞無功。是的,他們都放下身段,身體力行,鼎力推銷政改方案,卻適得其反,越推銷,民調支持率越低。平情而論,從後果來說,他們所做的許多事情其實都幫助推進了民主熱情的高漲,這是為甚麼?可以不言而喻。

  曾蔭權是非常聰明,非常有魄力的領袖人物,我始終不能相信,他真是如此沒有自知之明,甘心自取其辱?筆者認為,所有這一切證明曾蔭權終於開竅了,明白應該如何在中央與市民之間的夾縫中去做好這份工,去當這個特首。無論人們如何指責,他已經知道要取得中央的信任很重要,但為市民謀福祉,推進民主進程也很重要。只要看到他「起錨」的聲音越叫越響,拳頭越舉越高,固執地一次又一次落區,我相信他需要在市民當中取得到力量。他的手法高超了,不落痕跡了,能忍聲吞氣了,進步了。

  至於第二支管治隊伍,它包括中央;中聯辦(即香港工委);民建聯(即地下黨)和各類親共派人士。在這三個月中,這支隊伍基本上採取被動的守勢,因應著情勢發展作出回應。回應之一是全體地下黨員和親共派退出補選,以退為進反咬一口令變相公投失敗。回應之二是曾鈺成宣稱如果立法會表決政改方案時只差一票,他將辭去主席一職,不顧後果孤注一擲。回應之三是中央直接參與,派出中聯辦李剛為代表三次與民主派人士談判。這是他們求之不得,可以實現第二支管治隊伍浮出水面的機會,會後並史無前例地舉行了記者招待會,正正式式地站到台前了。他其實並無實權,只是民主派與中央之間的中間人罷了,派出李剛這樣級別的人物來談判突顯其原意只不過是統戰作用。但結果這一步棋完全失敗,不知民主派哪一位軍師的將計就計,弄出這個改良方案倒打一把,使統戰被民主派擊破,民主派成功贏得了一大突破。

民主實現都是從量變到質變

  中聯辦李剛作了回應之四,正式宣佈民主黨改良方案提升了民主成份,不牴觸基本法和人大「決定」,且屬香港本地立法範疇問題,中聯辦積極支持港府接納,並樂見其成。改良方案除增加五席直選議席外,更增加五席全民選功能議席,令新增十席全部含有直選成份,立法會將有四十個全民選議席,較之傳統功能組別只三十席為多,民主成份和民意基礎加重了,對推進民主紮根大有幫助。區議會的選舉和素質也會提升,必將打亂民建聯的陣腳,衝擊他們的海鮮餐地區工作,區議會選舉將出現很大的變數。

  第二支隊伍當然知道利害,可能影響他們?當地實現二○一二年選出一個地下黨員來當特首的計劃,增加障礙,增加未知之數,是他們極不情願看到的。所以早已由上到下地嚴詞拒絕,梁愛詩、胡漢清、喬曉陽、郝鐵川等輪番發表反對言論,認為改良方案不符合基本法原意。那麼為甚麼又改變口風突然轉變?梁愛詩甚至不知羞恥地說現在又符合基本法了,兒戲之至!中共不惜風險作出妥協,我認為並非善意順應民意,而是看準這次時機,把早有裂痕的民主派加速分裂,瓦解民主派。果不其然,一經宣佈妥協,民主派即進一步分裂,他們的分裂策略意圖立見成效。那些頭腦轉不過彎,不知妥協,又自以為很有民主原則的?瓜,正中中共下懷,全體第二支隊伍成員正在幸災樂禍,得意忘形地看著民主派的分裂呢!於是權衡之下,中共認為妥協所得比不妥協所得更重要。所謂民情洶湧,眾人的遊說都是表面現象。不過我認為,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往往與自由主義相反,民主黨的分裂正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他們共產黨永遠不會明白。

  香港的民主運動是被一個老奸巨滑的專制機器所包圍的,其艱苦和曲折的歷程可想而知。這一次的突破只是一次小小的戰役勝利,像在重重圍困著的城牆上挖開了小小的洞口,震鬆一下牆腳,為民主運動帶來一絲絲的絮光。這正合司徒華先生經常提醒的:推進民主運動要由量變到質變,各人能力促進量變,到了一定的程度質變就會發生,世上許多民主運動都沒有走出這個規律。這亦如吃飯一樣,要一口一口地吃的道理,沒有畢其功於一役的可能。五十萬人遊行可以爭取到的,談判妥協也可,這是鬥爭策略的兩手。爭取民主的道路是漫長的,追求民主是一生的事,我們要克服急躁冒進情緒,堅守崗位,沉著應戰,相信民主的曙光總會照耀大地。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