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的神話與史話
金 鐘

 

● 北京將行情走淡的世博包裝成舉世盛典,花重金拉美國參加,為不少國家埋單。看看美國甚至蘇俄和世博的淵源,可以知道中國科技物質文明之落後和上海世博的輝煌實在不成比例。

● 上期本刊編輯部文章〈山寨大國的世博開幕式〉,有朋友Mark譯成英文發表於5月6日香港《南華早報》。配圖對「山寨大國」作了有趣的圖解。(南華早報)

 

  上海世博會終於五月一日開鑼登場。透過開幕式的超級演出和豪華裝飾,利用當代最摩登的電光技術,中國向世界宣告,一個由共產黨主辦的世博,闖進了由西方國家霸佔一百六十年的歷史。和奧運不同,世博會從來沒有共產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主辦過,中國一舉破了兩個記錄──這是繼北京奧運後的另一個奇蹟。

  奇蹟比新聞更具評議的挑戰性。

官方將世博理念中國化

  世博會正統的定義是對當代文明智慧的一種記錄和對未來的前瞻。每屆世博有不同的主題和基調,但都要以「令人驚嘆的新奇展品」為主要目標。這次上海世博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中國正處在急劇城市化的發展中(今日中國的城市化率達到百分之四十八,一九七八年只有百分之十八)。人們對城市議題的發揮,期待更大。可是,中國官方和媒體撲面而來的仍然是中國人如何圓夢,走出歷史的悲情,如何在金融危機中挺立崛起,實現世博的百年夢想,仿佛引人進入一個夢幻迪斯尼。北大教授強世功驕傲地說,中國一八五一年,一個廣東商人以十二捆「榮記湖絲」參加了世博,「今天中國不僅為世界提供土特產品,也將提供世博會的舉辦場地。」

  官方對世博會理念的演繹,莫過於總理溫家寶去年十一月在上海世博論壇上的致辭,他引用「一切始於世博會」的名言後,對現代世博的內涵作了極為主觀的判斷,稱世博會已有巨大變化,「從對物的崇拜轉向對人的關懷,從征服自然轉向尊重自然,從追求增長轉向推崇可持續發展。」又說世博的精神是「高舉進步的旗幟」、「崇尚創新精神」、「堅持開放道路」、「倡導和諧理想」......

  完全是用中共今日的治國口號,「黨八股」式地將世博理念中國化,製造一個有別於正統世博的神話。在談到中國和世博的淵源時,從一九一○年上海人陸士諤幻想百年後在上海舉辦世博,一下子跳到一九八二年「新中國重新登上世博舞台」,對其間七十年,無一言交待。最後,溫家寶說「我們舉全國之力」要辦好上海世博這個「世界人民大團圓的盛會」。

  這些最高旨意成為現在中國宣傳機器的基調,也供認了中國辦世博和辦奧運會一樣,依靠的是「舉國體制」。早在○八奧運時,人們對極權制度下的舉國體制就已領教過了。

  上海學者許紀霖很有見地。針對「中國人過去太自卑,現在則有點太亢奮」的狀態說,現在媒體基調報導世博參觀者說中國多麼偉大,他認為是「可怕」的事。他也不同意把「中國經驗」定為「中國模式」。他說現在世博只是一個「嘉年華活動」而已,我們不要自我陶醉、自我滿足──這樣世俗地看待世博,真是難得。他說,中國城市的人情味、文明程度比發達國家還差很大距離,「如果一個城市很富裕,但人們不願住在這裡,這樣的城市是很有問題的。」無異於批評上海當局。

  據來自上海現場消息,很多上海人參博的欲望並不高,現在一天幾千輛旅遊大巴開來,都是拉外省(現是江浙一帶)人來參觀,而這些人都是政府付款組織而來的,完全不是自願旅遊觀光。對上海人則用「大禮包」拉攏去參觀。有報導說,上海世博憑借中國大陸十三億人,擅長打「人海戰術」的中共自然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催高參觀人數。開幕式的煙花和明星大匯演,為的都是「拉客」。

美俄等西方大國不出席開幕式

  據知情人透露,中共化錢去拉一些國家設館參展,金額「絕不止一億美元」。但開幕式來捧場的國家級領導人,比之奧運大為遜色,奧運有四十位,包括美國法國總統、俄國總統及總理、日本首相、澳大利亞總理等,上海世博只有法國總統及歐盟主席等二十位,多數是發展中國家。美俄領導人缺席最為搶眼。中國以首個發展中國家舉辦世博自居,已舉辦過十四次世博的美國自然不會輕易來捧場。

  其實,問題不僅在此,美國原先根本就不想來上海玩這場遊戲──這已成上海世博的一個敏感話題。中國領導人申博成功,如獲至寶。殊不知世博的風光時代早已過去。美國過去確實是一個「世博大國」,在十九世紀就舉辦過三次世博:一八五三、一八七六、一八九三。成功地顯示美國崛起成為一個公認的世界強國。二戰前,美國是每十年舉辦一次世博,展示其科技的高度發展,例如一九一五年的舊金山世博,福特公司竟在展館中安裝一條真實的汽車生產線,每天運轉三小時,十分鐘出一輛新車,會期間出產四千四百輛新車,如此展示工業威力令全球驚煞(想想中國那時是何等光景,恐怕男人頭上的豬尾巴都尚未剪光)。

  即使一九三九年在二戰陰雲下的紐約第二次世博,主題仍是「建設明天的世界」,二戰使世博停了十九年。一九六二年西雅圖世博的主題仍然是具前瞻性的「宇宙時代的人類」,一九七四年在美國一個只有二十萬人的小城斯波坎舉行的世博,主題就是「環境」。並由此開始每年一次的「世界環境日」。可見,哪有北京宣傳的世博只重物質,不關心人類未來之事?

  美國舉辦的世博止於一九八四年,迄今已二十六年,沒有再舉辦過。而且,近二十年,美國連續幾次缺席參展世博,包括二○○八年西班牙薩拉戈薩世博會。

  為甚麼美國對世博的態度有這樣大的改變?一九九一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禁止政府撥款用納稅人的錢參加世博類展覽會。美國負責運作世博的機構「美國資訊局」 SLA提供的報告認為由於蘇聯的瓦解,美國利用世博進行和平競賽的必要性已不存在,而且世博的耗費甚鉅,不如專業性展覽會的好處更大。

  這是因應冷戰結束的合理舉措,但被中共媒體扭曲為「世博是美國進行冷戰的武器」。以美蘇對抗為主的「冷戰」,包含著以博展這樣文明的方式,進行兩種意識形態的競爭,正是戰後國際關係的進步。中共無視這種進步,恰恰暴露其戰略思維的落伍。世博行情的式微,顯然也和世界交通與資訊的巨大發展有關。


● 1959年7月美國副總統尼克遜(前右)和蘇共領袖赫魯曉夫(前左)在莫斯科美國博覽會上進行「廚房辯論」現場。(本刊資料)

 

對美國要挾施壓,花錢買面子

  上海世博主辦方背離世博理念,在美國參展問題上,表現最為突出。中共官員多次表示,「如果美國無法參加,上海世博就會失敗。」這是以中美經濟關係公然要挾美國,借美國的盛名而「虎假狐威」。北京官方私下毫無掩蓋地說,「美國不來,我們的面子往哪放?」

  為此,北京以經濟和外交雙管齊下對美國施壓,有如猴急。外交上從去年一月前總統卡特訪華,到奧巴馬政府的國務卿希拉莉訪華,竟要美方保證參加上海世博,迫使希拉莉表態應付。經濟上獲悉美國資金有困難可能缺席時,先是提出無息貸款,被美國商界感到受辱而拒絕。美方表示九千萬美元的預算,足以在上海建一座二十層的豪華寫字樓,但世博館閉幕後要拆除,作用只是討好中國。加之美國深陷金融危機之苦,大部份美國公司早已對上海世博意興闌珊。

  最後,美國館還是在黃埔江邊建立起來。中國外長楊潔篪在三月兩會中公開宣稱,「今年外交重點是世博外交。」香港亞洲周刊對此有坦率報導:「中國不僅資助小國參展,也暗助本來不想參加的美國館建成。」「中國善用全球華人社會人脈,發揮金脈的角色,在美籍華人蔣一成的奔走籌款下,使一度因金融危機而難產的美國館得以順利建成。」「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建館,都是由中國買單付帳。」

  給美國贊助的合作夥伴比世博的參加者還多,不下二百家知名商業公司,包括中國的海爾、水晶石公司、美國的百事可樂、雪佛龍、花旗、通用、強生等。結果美國館得到至少一億美元的贊助,希拉莉就籌得五千四百萬美元,那位華裔蔣一成名下更籌得一億元,他還在中國得到十五億美元的銀行信貸。希拉莉國務卿將來出席美國館日的活動。

  這是「舉一國之力」的生動例證。我們可以想像北京憑借手中的金錢,裡裡外外,下足了多麼大的功夫!他們知道如京奧一樣,美國是帶頭羊,○六年美國決定參加世博,第二天日本就表態參博,其他國家紛紛跟進。難怪人說中國是「花錢買繁榮」,「票子換面子」!

蘇俄和世博的另類關係

  談到上海世博的公關,不能不看看俄羅斯。這次世博,俄國和東歐、獨聯體許多國家也和美國一樣,沒有出席開幕式,沒有北京奧運的熱情。不過俄國和世博的關係又是另一番景象。俄國是從未舉辦過世博的大國之一。雖然它的科技與工業實力曾是美國的一大對手。中國曾將美蘇並列稱為「超級大國」。

  俄國在二十世紀早期,被布爾什維克革命所困,經過工業化和大清洗,到三十年代方登上世博舞台,那就是一九三七年巴黎世博,蘇聯宣佈建成社會主義制度,訂立斯大林體制的新憲法,急於在國際上予以鼓吹。參展巴黎世博的代表作是由藝術家穆希娜(1889-1953)創作的大型雕塑《工人與集體農莊女莊員》,這座高達三十四米的不鏽鋼藝術品雖然是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標本,但藝術上被公認為達到無懈可擊的完美,顯示了工農左翼運動的力量、激情和理想,大氣磅礡,具有空前的感召力。那時,也正是納粹崛起不可一世的時候,希特勒聞訊蘇聯建館,便改變不參展的意向,接受藝術家的建議,急匆匆趕製一座雕塑與蘇館對抗,一隻象徵第三帝國的雄鷹,展翅俯視地面。蘇德這對展館矗立在埃菲爾鐵塔前的兩側,成為巴黎世博難忘的圖景。蘇聯的製作贏了納粹,受到巴黎人的歡迎。穆希娜作品運回國後,成為莫斯科電影廠的片頭,經歲月侵蝕,莫斯科當局近年斥巨資修復,將於今年完成,作為強國復興的標誌推出。

  在戰後世博史上,蘇聯有約三次參加世博的記錄。聲勢最大的是一九五八年布魯塞爾那次世博。這是世博因二戰中斷近二十年後的首次開展。經過大戰的慘痛,各國都匯集在「科學文明和人性」的主題之下,祈求避免核武災難,締造世界和平。蘇聯挾著五七年人造衛星上天的成功,在世博上大顯科技威風,展出圖114客機、核能工廠、核破冰船、人造衛星等先進產品,取得三千萬觀眾入館的第一佳績。

廚房辯論:冷戰中的博覽競爭

  但是接下來在西雅圖、紐約舉辦的二次世博蘇聯皆無參展,尤其西雅圖一役大顯美國科技與生活方式的優勢,蘇聯怕自討沒趣而有意迴避。其間發生兩件事,與蘇共改革派領袖赫魯曉夫有關,值得一提:

  一是廚房辯論。這個冷戰時代的經典故事發生在一九五九年七月。美蘇冷戰正值高峰,蘇共鎮壓了五六年波匈反共暴動,又取得太空科技領先地位,對西方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態。美國不示弱,急起直追,國會並通過一項支援被奴役人民的決議。經過日內瓦漫長的外長會議,美蘇達成緩和關係協議,決定在雙方首都舉辦一個展覽會,以期增進雙方的了解與交流。美國國家博覽會(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如期在莫斯科七月二十二日開幕。

  美國副總統尼克遜親任導遊和赫魯曉夫一道參觀美國人擁有的住宅和現代化自動化的家居設備,包括使主婦輕鬆的洗碗機、洗衣機。赫魯曉夫一邊吹牛說,這些東西蘇聯人都有(其時蘇聯家居連冰箱也沒有),美國只是有錢人才有,一邊又穿插許多挑戰性語言。兩人在一套美國家庭廚房的展台前,針鋒相對,辯論起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赫魯曉夫揚言,蘇聯七年後就會超過美國,蘇聯的火箭可以打敗美國。尼克遜反譏道,「讓我們辯論誰的洗衣機而不是火箭威力更優越,不是更好嗎?」這場辯論有蘇共米高揚、勃列日涅夫在場,並被大批記者記錄,傳播於世。

  這場辯論的意義在於,雖然蘇共已開始了非斯大林化,但只是一種體制內部的理性調整而已,黨的哲學形態仍十分頑強,對西方文明包括世博在內依舊持抗拒的立場。尼克遜在莫斯期間,赫魯曉夫每到一處便向官方安排的群眾發問:「你們是被奴役的人民嗎?」故意表演給尼克遜看,這位四十六歲的副總統早有準備,覺得這種笨拙的宣傳十分搞笑。不過尼克遜不同意西方常把赫魯曉夫描寫成小丑式的人物,他認為從斯大林大清洗中活過來的領導人必有堅強的意志和過人的精力,善於在鬥爭中擊中對方要害和保護自己。

  果然,在尼克遜訪蘇兩個月後,赫魯曉夫帶著布爾加寧竟然親自訪問美國兩周!邁開美蘇和解的一大步。隨後到北京又暗批毛的「大躍進」,為日後中蘇分裂寫下一筆。

莫斯科沒有世博的情結

  二是放棄世博舉辦權。一九六七年世博會,原定在莫斯科舉行,就蘇聯的國力條件,當然是沒有問題。這大約是在五八年世博大出風頭之後的決定。可是到了一九六三年,即美國六二年成功舉辦西雅圖世博之後,蘇聯突然向國際展覽局提出放棄舉辦,原因是能力不夠。舉辦權就讓給了加拿大,由蒙特利爾接手,蘇聯參與了該次世博。加拿大以二千萬人口,贏得五千萬入場觀眾,蒙城世博空前成功。蘇聯放棄主辦這次世博,出爾反爾,都是赫魯曉夫的決定,真實原因並未透露,估計是蘇共內部有分歧,赫魯曉夫當時頗有內外交困之難,第二年,一九六四年就被搞下了台。

  回顧蘇俄和世博的關係,可以作為觀察上海世博的參照,因蘇中兩國都曾是共產極權制度,雖然蘇聯解體已二十年,中共開放走資亦三十年。二者對世博的態度區別仍很明顯:首先,從十月革命迄今,莫斯科沒有世博情結,蘇俄和世博的關係,從一九三七年巴黎世博到二○○二申博失敗,心態是正常的,沒有中國的所謂百年夢想;其次,在參與世博的條件上,和世界主要國家差距不大,換言之,在物質文明上,與西方差距沒有中國大。第三,在蘇共執政的二十世紀,世博曾是美蘇競爭的舞台。

權威《辭海》視世博為無物

  在上海世博夢幻成真的沉醉中,我們聽到北京媒體的一個聲音:「中國向世界學習的機會」。很好。上海辦世博確是一次向世界學習的機會,預定七千萬觀眾的九成以上是中國大陸人,看看外國展示甚麼?自然是勝過一次出國旅遊考察。有學者提出「希拉莉為美國館籌款中對法律的尊重是給中國人上了一課」。也有學者提出,「中國人對西方不必仇視,不必仰視,現在可以平視了。」似乎上海世博一開,中國與西方便可以平起平坐。

  就平等觀而言,當然沒錯。但是,只要客觀地瀏覽一下世博歷史,便可以看到,中國現代文明的落後絕不是開了奧運、世博、CDP第二,就已經和西方文明拉平了地位。向世界學習的前提,是承認自己的落後。沒有人回答過:中國和世博隔絕七十年,究竟是誰的過錯?是列強的排斥,還是天朝的自閉、自絕於人?筆者上期社評提出中國權威的辭典《辭海》,文革後尚未收入世界博覽會的詞條,當時只查到一九七九年版《辭海》。後來查到一九九九年版《辭海》(十年一版),即到了申博前夕,《辭海》中仍無「世界博覽會」一詞!令人不勝驚訝。

  這不為人知的「小事」,說明甚麼呢?《辭海》的編撰者六百餘名,全是一流學者專家,代表中國文化的最高層次,這些人竟然不知「世界博覽會」為何物,那麼,今天上海灘的輝煌究竟建立在一個甚麼基礎上?難怪青年作家韓寒說:「要我贊美世博,良心不安;要我批評世博,寢食不安。」中國世博領導人、副總理王歧山不久前卻在美國高傲地宣稱:「我們用三十年走過了你們一百年的路。」

  這是學習嗎?這是班門弄斧。擁有歷史系學歷的王歧山應該明白,一條充滿創造和失敗的漫長之路,和一條毫無創意的暴發戶之路,豈可相提並論?何況中國是否已走完歐美現代化之路?路人皆知。德國每日鏡報對上海世博開幕式的報導也許有欠公平:「無論他們怎麼努力,除了一些閃光,什麼也看不見。」但美聯社的評論卻是意味深長:「這樣的一場秀不可能在其他任何國家進行,除了在中國。」

二○一○年五月十九日 紐約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