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趙紫陽的悔恨(前言)
開放雜誌編輯部

● 當趙費盡心力,無法改變四二六社論定性時,便決定訴之於天下輿論,將鄧小平的決策,從幕後拎到大庭廣眾之下來評判,等於一種「全民公投」。但決定趙的成敗的關鍵人物是楊尚昆。


趙紫陽1989年5月19日凌晨親赴天安門廣場勸絕食學生撤離。含淚告別說,我們老了,無所謂了。5月17日,在鄧家開常委會決定戒嚴後,他已提出辭職。

1989年夏季在北京爆發的學生運動,是一場爭取民主和堅持專制的決戰,以其罕見的規模與沖擊力震撼世界。在極權統治的背景下,反映在權力層面的是所謂改革派與保守派的鬥爭。在元老鄧小平的支持下上台,同情學生的總書記趙紫陽,和主張鎮壓學生的國務院總理李鵬派進行長期艱巨的較量,最後終於無法抗拒逆流,保守派和元老聯手將學運埋葬在血泊之中。

今年五月根據錄音出版的趙紫陽回憶錄《改革歷程》,就是對貫穿八十年代的中共高層兩派鬥爭的一份權威記錄,因而出版後引起各方高度重視。這本回憶錄與其他有關六四的書籍頗為不同之處是,趙對1989年5月16日下午和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談話,作出特別高調的說明。強調他對戈公開鄧小平幕後掌舵的「秘密」,不是有意傷害鄧,而是為了維護鄧,扭轉公眾對鄧「垂簾聽政」的看法。可是事與願違,鄧家憤怒,學生更怒……因此,引出連串問題﹕

1、趙當年究竟為什麼要對戈那樣說?他不知道風險嗎?
2、如何看待趙事過多年後在回憶錄中的解釋?
3、趙在回憶錄中透露對事件很深的悔恨,是否意味這件事對當時局勢有外人無法估量的影響?是否這件事導致趙地位不可挽回的失敗?
4、趙在書中描述過胡耀邦的失勢和他對記者陸鏗的談話關係甚大,趙又是否重蹈覆轍?

總之,趙紫陽回憶錄揭示了有重新探討必要的方面,涉及與戈氏談話及其他有關問題。我們特地約請蘇曉康先生、陳小雅女士和本刊主編,他們分別從美國、北京、香港不同的背景與角度撰述看法,在趙紫陽去世五周年之際發表這組文章。也歡迎讀者和知情人士提出批評和指教。

(開放雜誌2010年元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