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遭遇政治土石流
唐 龍

 

● 颱風使台灣半壁山河淪陷,馬政府救災遲緩,被動無能,其聲望跌落谷底,執政危機一觸即發。


● 台灣總統馬英九15日在台北出席研討會,不滿政府救災不力的群眾在外抗議。(蘋果日報)

正當台灣各界紀念九二一大地震十週年之際,八月八日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南部,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山河變色,水淹城鎮,土石流淹沒山區部落,高雄縣甲仙鄉的小林村幾乎滅村,全村將近六百多人不知去向、生死未卜,倖存者僅四十三人。

   根據台灣官方統計,災區死亡人數已升至四百多人 、一百多人失蹤、四十多人受傷,但實際傷亡人數可能遠超這項統計。遭逢天災,台灣人民無法怨天,但馬政府救災遲緩、被動無能,造成更大悲劇,猶如人禍般,安全救難體系一夕間瓦解,民心對政府期待失望至極,信心潰散,馬英九聲望跌落谷底,形成馬政府最危險的政治土石流,執政危機一觸即發。

   阿里山的小火車毀了,原住民的部落被土石流掩埋了,南台灣山區嚴重走山,道路柔腸寸斷,環道鐵路網一半受毀停駛,莫拉克使台灣半壁國土淪陷,除了小林村外,南投縣、嘉義縣的山 區也有很多崩塌的村落,南迴鐵公路多處路段流失,嘉義以南的山區 許多地方都成了孤島,房舍傾倒,等待救援。

馬政府處理危機荒腔走板

   強調準備好了而贏得總統大選的馬英九政府,危機處理荒腔走板,曾是九二一地震救災指揮官的劉兆玄的團隊救災工作慢又亂。

   檢視搶救黃金七十二小時,國防部長陳肇敏宣示主動救災卻背道而馳,馬英九要求政府官員同理心 卻做不到,加上不諳救災政治學的行政團隊,救災黃金時間行政院長劉兆玄回新竹過父親節、秘書長薛香川陪岳父在五星級飯店吃蕃薯粥、經濟部長尹啟銘與業者在高檔餐廳聚餐所引發的負面社會觀感,馬政府官員共同呈現的「只會說不會做」、「缺乏同 理心」,已留下難以抹滅的歷史記錄,短短幾天,就流失了三百萬人民的支持。

   媒體現場重建,還原八月八日至十日的黃金七十二小時關鍵時刻內,讓全民發現,中央政府官員在北部過父親節,南台灣災情已經嚴重到何等程度?

   救災如作戰,但國防部長陳肇敏在八月六日釀災前宣示「災害發生時,不待命令主動支援地方救災」成了空話,因為實際情況是部隊官兵人人心焦如焚要開拔救災,但就是等不到上級長官的命令。

   馬英九在八月十日視察中央災變中心時要求「同仁能有同理心,站在災民的立場思考問題」,對照他自己多次嚴重失言,顯得格外諷刺。 如八月八日馬英九在台北證婚宣稱「尚無災情」時,屏東求救電話已塞爆消防局,南台灣災民正在水深火熱,求助無門之時,中央大員渾然不知民間疾苦,無視媒體的監督和警告,有負人民所託,被指為冷血政府。

   回顧整體救災最受爭議之處,一為軍方動員太慢;二是竟有拒絕外援之實;三為總統不發緊急命令。 這幾件事,一屬國防、二屬外交、三是獨一無二的特殊職權,依照憲法白紙黑字的規定,此三項軍機要務是總統權責,馬英九真是要負最大責任。

   然而地方縣市長的救災作為也令人失望,無論是對災情的掌握,鄉鎮、縣市之間的橫向聯繫,或是與中央政府緊急通聯管道都失靈,還有首長在國外,臨時趕回國處理災情,更有中央撥付縣市政府救災款應急,縣市政府卻不立即支應鄉鎮災區所需款項,並操弄為政治口水議題,完全無視災民疾苦。

   行政院長是全國最高行政首長,在遇到世紀災難時,劉兆玄竟然像沒事人般隱形起來,民眾既沒看到關切民瘼的熱忱,也感受不到他積極參與的動作,負責任的官員應親赴現場直接了解災區慘況與災民需求,不應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冷氣房裡開會進行幕僚作業。特別是劉兆玄早有救災經驗,許多計畫皆出自他之手,現在主持大局應更能得心應手,不能說是新手上路,但其表現真是令人失望。

   九二一地震突如其來,當年政府沒有經驗,但相較之下,第一時間救災與撫慰災民,實在做的比現在好。九二一事後還訂定了災害防救法,各項預防準備和救災分工作業,但事隔十年,莫拉克風災一擊全倒,證明不是這個法和制度無效,就是政府和主政者無能。

國防部長心態保守延誤時機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台灣國軍弟兄看到媒體呈現災區慘況,莫不整裝待發積極要前進災區救災。但是掌握救災資源的國防部長陳肇敏心態保守,獨攬指揮大權,又不清楚前線狀況,未授權第一線部隊不待命令直接投入救災,延誤救災黃金時間,讓軍方備受社會指責。救災視同作戰,莫拉克重擊台灣,也檢驗了台灣軍方的動員和作戰能力,但將帥無能,讓台灣國軍未戰先敗。

   災民失去家園甚至家人的苦與悲,外人實在很難完全體會,災民有激烈的情緒反應,也讓人能夠體諒,但台灣政府一開始的救災心態和 作為,確實極為糟糕,包括馬政府行政團隊的這些高官缺乏同理心的言論, 不斷拉大政府與人民之間距離,也撕裂了彼此間的信賴關係;是在台灣社會爆料 文化和人民對政府信心幾近崩潰的情況下,官員的言論不斷被放大,一再被檢視,不斷地引發衝突與對立。

   若不是民怨沸騰,馬英九還執著於他的精英政治、專家管理,死硬嘴皮,視輿論批評於無物。馬英九事後雖然不斷道歉,承諾內閣會進行改組,推出符合人民期待和能發揮復建功能的行政團隊,但還是未體察真相。災後十五天,馬英九在其「治國週記」中提及下鄉勘災所見所聞, 指出「災民有抱怨沒指責」,又引起輿情「睜眼說瞎話」的批評。
馬政府救災不力的罪狀、凸槌發言、盲目舉措已罄竹難書,低迷的民調支持度頓時讓馬總統成了「馬道歉」。事實上,災民指責 或抱怨,已不是重點。而是對自詡「準備好了,完全執政」的馬政府而言,不能再讓災民心灰意冷。災區復建是馬政府的補考機會,馬英九應重新調整布局,不再迷信精英政治、專家管理,而應納入貼近基層民意的地方民代、首長進入政府團隊,體察民意脈動,做正確決策。

天災迫使馬改組人事布局

陣前換將,馬英九做不出來,也會打亂了整體接班人事布局。馬英九因此鐵了心要行政院長劉兆玄留任,「馬劉合體」力抗政治 風暴,但內閣在九月會先做調整,國防、外交、原住民委員會等部會首長和行政院秘書長都會撤換,以平民怨,所謂棄車保帥。但劉兆玄也只是留院察看,考驗重建的執行力,將功折罪,年底再順利交棒給國民黨中生代的卸任縣市首長如朱立倫、胡志強、林政則等。

馬英九表示,現在重點是救災,安置與重建,內閣人事必須等到九月初才會決定。府院高層也透露,改組方向已確定朝「局部改組」進行,劉兆玄雖知朝野不滿聲浪高漲也一度產生去意,「他的確很想離開」,但在馬堅持下「就算罵翻了也是要把事情做完,總不能現在就把所有事情撒手不管。」

國民黨高層分析,馬英九堅持跟劉兆玄綁在一起,「這個內閣在救災工作上已經充分展現能力問題,如果在安置與重建工作上還是這樣雜亂無章,不只劉兆玄不保,馬英九也要負起連帶責任。」這個局面的政治責任,就會燒到馬英九身上。馬英九現在挺劉兆玄,是希望劉專注災後重建工作,現在馬挺劉不動如山,未來還能不能如此,要看劉兆玄自己的魄力跟 能力,「如果他(指劉揆)真的能力不足,馬英九卻還是要為了自己 的政治布局挺他,那結果也只有讓馬英九自己去承擔。」

救災慢了,馬政府已經得到教訓,安置和重建工作更艱鉅,行政院十二部會首長已南下災區駐點並參與重建會議,立即處理災區重建各項作業。這次救災之所以亂無章法,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中央與地方嚴重脫節,中央的指令無法下達地方,地方則抱怨中央不了解狀況,中央至地方政府、鄉鎮的安全體系瓦解,因此,行政院辛辛苦苦班師高雄舉行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議,要與地方縣市長溝通,充分了解民情、統籌分配資源。
政府無能,但民間有情,愛心無限。社會各界發起捐款,提供救災物資,溫馨感人救災故事俯拾皆是,紅十字會、慈濟、佛光、法鼓山等社福公益團體率先挺進災區救難,撫慰災民,企業財團也捐獻鉅額善款,台塑總捐款額高達十三億元,創下台灣單一集團最高捐款紀錄。台塑也決定集團將以認養災區方式全力投入災後重建。 目前已經有五、六十個企業表態願意參與認養災區重建。

天災引發台美中三角政治戲

國外與大陸援助也受矚目。莫拉克颱風引發的災情,不僅重創台灣災區生靈,也突破了美、中、台三 邊關係,創造許多「第一次」。如美國在台美斷交後「首次」派美軍抵台救災 ,大陸等了六十年「首次」有「準救災」人員踏上台灣土地救災,台灣災區生靈受損,背後也提供舞台上演美、中「政治競逐」。  

八月十七日是關鍵日子。美軍陸戰隊運輸機在台美斷交三十年後,以 「人道救援」名義於十六日載著救難物資飛抵台南機場,十七日美國海軍兩棲登陸艦「丹佛號」載著四架直升機駐泊台灣外海,「海龍」重型直升機開始在台灣南部災區展開一周救援任務。
同樣是八月十七日,大陸海協會提出十名技術人員名單申請,以及人員隨組合屋一同抵台的要求,對照美軍已然進入台灣土地,北京的「人員落地」要求有其急迫性,而時隔四天後、大陸首批三名「準救災」性質的組合屋技術人員,總算於二十一日飛抵高雄,也創下兩岸六十年來 「第一次」。

台灣莫拉克風災的人道救援凸顯北京「想救、但不易救」的無奈。大陸海協會再三函文台灣海基會願盡力量協助台灣,甚至幫忙代租重型直升機,然而兩岸六十年的敵我關係陰影,實在無法一時煙消雲散,台灣最後仍然選擇了「美軍」,馬政府則身陷災區風暴,全然無力阻擋 ,也讓北京在情感上很受傷。

一場天災意外揭開美、中在台灣的政治競逐,且雙方都在寶 島「落地接待」了,而隨著美國駐北京大使到任、奧巴馬對中國政策團 隊成形,開始運作,馬英九政府是否有智慧游走兩強,值得關注。

不過,外交、政治的問題都不如人民的需求和安全來得重要,正當台灣全力投入災後復建,災民安置的重要工作之際,災區引發疫情,全台陷入H1N1新型流感的風暴中,馬政府面臨更艱鉅的防疫作戰。時值學校開學,南部災民安置、部隊整理災區、挖掘罹難災民遺體,最容易引發群聚感染,目前新流感疫情已近五十重症,五人死亡,預估十月和十一月是流行感染高峰,馬政府的挑戰正接踵而來,人民的事做不好,年底縣市長選舉也不用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