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誰在歪曲歷史?
江海河

 

二○○八年八月曾在中國政治舞台上風光一時的華國鋒逝世,這標誌著他那個時代的最後一滴殘光熄滅。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華國鋒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評價,特別是對他在四人幫的斷然措施上所發揮的作用作了合乎歷史的評價。華國鋒自八十年代初下台後,雖然有時發些牢騷,對歷史和現實提出一些看法,均在人情範圍以內。他完全有權發表自己的觀點。奇怪的是,某些人卻不甘沉默,借華國鋒去世再次站出來,要算歷史舊帳,於是乎便出現了由自稱是胡耀邦「機要秘書」高勇等人參與的二○○八年九月二十五日的《耀邦研究》特刊第五期。


● 師東兵表示他見過胡耀邦不止一次。他記錄的胡對華國鋒的談話也完全屬實和正確。圖為師東兵(右)與胡耀邦次子劉湖(中)夫婦1990年合影。劉湖1945年生,由延安老鄉養大。(師東兵提供)


師東兵作品特有的文史價值


他們宣稱:「如何評價華國鋒主政的七六到七八年,不僅關係到客觀公正記述歷史,也關係著中國未來的發展......需要對新的凡是進行破除。」


這就是《第五期》特刊出籠的背景。如果從研究歷史的角度出發,正本清源、澄清歷史上的一些誤差,並無不可。但是,高勇在肆無忌憚地攻擊作家師東兵的同時,竟然捏造事實,歪曲歷史,豈不是往活人眼裡揉沙子嗎?高勇們在華國鋒和胡耀邦關係的歷史問題上,顛倒時間順序,掩蓋問題的實質,他們是不是要否定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他們恰恰忘記了最重要的一條,《決議》正是由胡耀邦任黨的主席時主持會議並通過的重要文件。如果說《決議》是對華國鋒的「無情批判」,那麼他們把胡耀邦的作用置於何地?


《第五期》說二十多年來製造了一個「宣傳誤區」把『真理標準』大討論放在平反冤假錯案之前,目的在於要貶低胡耀邦的偉大功績。「作為領導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的領袖胡耀邦,最重要的功績都發生在華國鋒擔任黨政軍一把手的時候,他自己當了總書記之後反而處處受制,最後也和華國鋒一樣,被迫辭職,這是不能不讓人反思的一段歷史。」

這實際上把他們第五期的目的和盤端出。那就是:華國鋒、胡耀邦、趙紫陽這三個有貢獻的領導人,是被一個起過主導作用的核心人物鄧小平趕下台的。於是,他們選中了一本二十多年前創作並發表的作品《短暫的春秋》,對該書的作者師東兵大加鞭撻、攻擊。這裡,可以鄭重地告訴高勇們:師東兵的《短暫的春秋》,是用文學藝術的形式再現鄧小平、陳雲和胡耀邦等領袖們在特殊艱難的歲月中冒著政治風險糾正華國鋒為代表的「兩個凡是」的理論錯誤和政治錯誤,是一部紀錄他們的偉大功績和歷史風雲的作品。


師東兵的描寫,形象地但是以歷史史料和老一輩領導們及大量的當事人、參與人的回憶及訪談作為基礎的。對書中所反映的人物們的作用和語言,除了藝術上的加工、提煉外,沒有任何的編造,更不可能在當時他們還健在的條件下有任何的虛構。至於高勇們自稱的那種「當事人」或「參與人」所述的枝節事實和觀點,遠遠不夠格作為核心作用的史料的直接證據。他們對推動歷史進程的整個策劃過程細節毫無所知。用胡耀邦當年同師東兵等人談話時的一句話說:「文件或紙上的東西只是果,而整個生長、發芽、開花的過程他們都是看不到的。你需要寫的就是這樣的過程。」


師東兵當年在一些老革命家的幫助下,開始創作反映現代高層政治的作品,和眾多的第一代第二代領導人包括胡耀邦接觸、採訪,取得許多當事人的珍貴筆記、文件和日記,很多情況是有保密承諾的,不便說明材料來源。不可能像一般新聞採訪那樣透明的報導,只能以紀實文學方式加以描述。這是一種特定條件下的寫作,因而,也具有特定的文史價值。


胡耀邦對華國鋒的評價準確無誤


華國鋒逝世以後,不知何人把師東兵二十年前寫的文章選其部份,題為《胡耀邦對華國鋒的看法》在網上發表。這雖然不是師東兵的意思,也和他近期的創作毫無關係。但師東兵認為引用他過去發表的文章沒有錯誤。他自信:這幾句話言簡意賅,準確、精煉,沒有豐富和深厚的洞察力是絕對寫不出來也是講不出來的。這些結論,和胡耀邦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年底解決華國鋒的問題時期,同一些老同志的談話及在一些重要會議上的講話、發言是一脈相承的。


一九七七年初,在葉劍英等老政治家一再提議並作了大量工作後,使華國鋒一改初衷,同意鄧小平重新工作並恢復黨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和解放軍總參謀長的職務。華國鋒當然沒有想到,這實際上是給他自己的下台創造了一個最大的剋星。


至此,胡耀邦就是鄧小平撥亂反正的堅決支持者,並身體力行地開始為許多在文化大革命遭受打擊和定為叛徒、特務、走資派等各種罪名的高級領導幹部的平反工作。但黨內仍有很大的阻力,鄧小平就在一些領導人中間打招呼、做工作,表示:「有兩個人不可輕視:一個是王洪文,他在我面前公開宣揚二十年後再看,這話份量不輕呢;另一個就是現在的主席,他已經變成英明領袖了,有些宣傳比毛主席還甚。他那兩個凡是同樣不能輕視。他當主席令人不放心呀。要恢復黨內的民主制度和風氣,不然遲早會出亂子。」


鄧小平開始部署解決華國鋒的問題。當時他找一位重要城市的市委書記談話,在座有胡耀邦。鄧小平希望他主動「開炮」,並在出訪途中再次和這位老資格的書記談話做工作,但是這位書記是抱著「寧可在政治上犯錯誤也不在組織上犯錯誤」,沒有向華國鋒「放炮」。於是,胡耀邦在鄧小平、陳雲等人面前表態,堅決支持鄧小平等人的意見,在合適的時候會「放炮」解決華國鋒的問題。 


在一九八○年二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上,按照鄧小平的說法「掃清週邊」,全會批准了汪東興辭去中共中央副主席職務的請求。同時還批准了紀登奎、吳德、陳錫聯的辭職要求。全會決定增選兩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即胡耀邦和趙紫陽。全會決定成立中共中央書記處,選舉胡耀邦為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萬里等十一人為書記處書記。


這次全會為和平解決華國鋒的問題創造了條件。按照「先禮後兵」「直指問題的實質」的安排,華國鋒雖然仍擔任中央主席,但是已經成為「空頭主席」了。 為了從實質上批判「兩個凡是」,鄧小平和胡耀邦等有意安排華國鋒「自己否定自己」:一九八○年五月十七日,華國鋒主持劉少奇追悼大會。同時為在文革中所有受打擊的且是經過毛澤東親自批准定案的領導人幾乎全部平反昭雪。到此,華國鋒這個被封為「毛澤東的接班人」的「英明領袖」已經完全蛻化為毫無本錢的「木偶領袖」了。


一九八○年七月四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文章指出,不僅要消除「神化個人」的現象,而且要處理好領導班子中個人與集體的關係。非常清楚,文章所向直指華國鋒。七月三十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堅持「少宣傳個人」的指示》,同樣是在對華國鋒進行批評。


隨即,在一九八○年五屆人大第三次會議上,華國鋒辭去國務院總理的職務,趙紫陽接替華國鋒,成為中國國務院第三任總理。


胡耀邦曾經和一些老同志談話時,說:「軍隊小平已經完全控制,任何人是調動不了軍隊的。」一九八○十月二十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在今後二三十年內,一律不准掛現任中央領導人的像,以利於肅清個人迷信。


華國鋒下台的內幕與必然性


一九八一年六月召開的六中全會之前,胡耀邦實際上已經在以中央主席的身份展開了對華國鋒的批判。全會《公報》向全黨全國宣佈:華國鋒辭去黨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職務。全會選舉胡耀邦為中央委員會主席;趙紫陽和華國鋒為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鄧小平為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習仲勳為中央書記處書記。


其實,早在一九八○年十一月十日、十一日、十三日、十四日、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九日和十二月五日,中央政治局連續開了九次會議,專門討論華國鋒問題。在會上,胡耀邦多次發言和講話,同時在會議期間多次和一些同志談話時表示了對華國鋒的問題必須徹底解決,「絕對不能讓他繼續擔任主席的職務,這是關係到黨的前途的大事。」


但是在中央的正式通知裡,胡耀邦批評華國鋒的話是這樣表述的:「我覺得,國鋒同志沒有正確對待一個黨員對黨和人民應該作出的貢獻。」「國鋒同志在粉碎「四人幫」後講的卻是另外的東西,什麼基本路線,什麼階級鬥爭為綱,什麼全盤肯定『文化大革命』,什麼繼續革命,等等。但也不會是真心話。這裡邊就產生一個實用主義的問題。這就是要害的地方。國鋒同志在對待毛澤東同志的問題上,是揀他的需要,只顧眼前,不顧後果,只考慮個人得失,不考慮黨和國家的安危。這是一種典型的實用主義,這很不好。」


胡耀邦還指出:「國鋒同志繼續當黨的主席、軍委主席,看來黨內多數同志是不會贊成的......國鋒同志對軍委工作不能勝任是大家知道的」針對華國鋒過多的辯解,不肯承認錯誤,不敢承擔責任,胡耀邦還表示:「如果在我們這樣的會議上,國鋒同志還不能正確接受,我看可以考慮適當地擴大範圍」等等。


對華國鋒的個人迷信問題,胡耀邦在許多重要的範圍批評的尖銳,比起師東兵公佈的若干材料來說毫不遜色。


胡耀邦在私下的談話和公開的講話,會議上的報告和會下的議論,在語言和文字上必然會有區別。但並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區別。


高勇們完全抽殺政治領袖們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不同情況下講話、議論、發言、報告中的策略性和個性,抓住一些枝節上的隻言片語,就得出和他們的意思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這能怪誰?


在胡耀邦建議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主席後,鄧小平毫不猶豫地提議胡耀邦「當仁不讓」地擔任中央主席,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實。對此,胡耀邦的親屬們在各種場合也向師東兵談話中表示過他們認為耀邦「沒有當主席的能力」,這自然是謙虛,但是反映了當時的事實。
高勇們對此大做文章,只能說明他們的無知和淺薄。當時,胡耀邦在另外的一些重要場合介紹了中央政治局認定的華國鋒的錯誤,即:


1、提出完全違背馬克思主義的「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2、繼續「文化大革命」的錯誤觀點;3、阻撓平反冤假錯案和為老幹部恢復工作;4、製造新的個人崇拜;5、經濟冒進,犯了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


胡耀邦在不同的場合講到這些時,都是十分嚴肅的。包括華國鋒大鬧情緒,一度不配合中央的要求時,胡耀邦委派某人做華國鋒的工作時,講的話也很嚴肅、認真。對這些重要的事實,高勇們統統否認,列舉了一些和糾正「兩個凡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時期兩人的合作,談他們的「親密關係」,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必須強調,正是由於胡耀邦在糾正「兩個凡是」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加上胡耀邦艱苦樸素、嚴格要求自己等優良品德有口皆碑,他贏得了全黨全國人民的衷心愛戴,才接替中央主席及後來的總書記職務。如果按照高勇們的那番 「親密關係」的說法,他能夠得到包括鄧小平在內的一致擁護嗎?


至於後來他辭職下台,那是八十年代後期的事情。和華國鋒沒有關係。什麼「胡耀邦對華國鋒恨不起來」是他垮台的一個原因,根本是誤導之說。


鄧小平葉劍英倒華並無分歧


高勇們說:「平反冤案阻力來自『凡是派』和鄧小平」,把鄧小平和什麼「凡是派」拉扯,不是已經昏頭到了極點嗎?一九七七年初,文革中大量的冤假錯案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的時候,他們提出什麼「高饒案」和「反右留尾巴」等事件,完全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我們至今還沒有看到胡耀邦或者趙紫陽等人向中央提出給「高饒案」平反的意見,為什麼要如此討伐鄧小平呢?他們說:「隨著華國鋒的辭世,人們自動將他和葉劍英、胡耀邦這些與七六到七八年為人民立下功勳的領袖人物聯繫在一起回憶」。而偏偏不提鄧小平,企圖說鄧沒有「功勳」。


鄧小平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可以研究評論。師東兵高度評價鄧小平在華國鋒時期扭轉乾坤的作用,是毫不隱諱的,就像他肯定胡耀邦當時的貢獻一樣。


高勇們還企圖把葉劍英和鄧小平對立起來,極力造成一種假象:似乎葉劍英是支持華國鋒而反對鄧小平等人的措施的。


師東兵說:「這真是對歷史的一個極大嘲弄。葉劍英和鄧小平的友誼是幾十年革命戰爭和建國執政的結晶,兩人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解決華國鋒問題時,葉劍英和鄧小平、陳雲的配合幾乎是天衣無縫。那場較量中,鄧小平是全盤指揮、部署的統帥,葉劍英是穩定局勢以防突發性事件的主將,胡耀邦、趙紫陽及其他人是衝鋒陷陣的先鋒。


就在華國鋒面臨多數老一輩和胡耀邦等人的批評遲遲不肯認錯就範的時候,葉劍英給了他致命的「將軍」,他說:「這次政治局會議確實開得很熱烈。華國鋒同志犯錯誤,我也是有責任的。當初剛剛粉碎『四人幫』,我的頭腦裡也有愚忠愚義思想,有時明知華國鋒同志的意見不對,但給他提出來後,他一拒絕,我也沒有堅持,就這樣釀成現在的局面。所以,這種情況,我也有份。」


「釀成現在的局面」,即絕大多數老一輩和政治局成員對華國鋒群起而攻之。一個當時參加會議的老人回憶時說:「當時的氣氛緊張極了,發言的一個緊接一個,都是『我說』,『我說』,最積極的當然還是胡耀邦他們了。華國鋒虎著臉就是不吱聲,不認錯。」


這時,還是葉劍英說話了。他在政治局會議上說:「如果國鋒同志不願意承擔責任,那就由我承擔好了。所有中央這四年來的錯誤都是我造成的,你們怨我、批評我都可以。我早就提出要辭職,今天在這個會上我再提一遍,我請求黨中央讓我離休。這是我雷打不動的意見。」經過葉劍英這樣一說,華國鋒沒有退路了。原來毛澤東給他配備好的夥伴,早被他弄得七零八落,他實際上已經成了孤家寡人,除了低頭沒有別的選擇。他表示不再辯解,願意「虛心聽取大家的意見,接受批評」。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中國政治舞台上,像華國鋒之類在共產黨內混跡的三流人物,只不過是照本念科、舉旗吶喊、跟著毛澤東轉的角色,對中國的局勢根本起不到什麼大的作用。對此,高勇說的一段話倒是比較現實:「胡耀邦說,青年團要像地球一樣,既要圍著黨這個太陽公轉,又要自轉。你不能又不背靠黨委,又不面向青年,就像『牆上掛王八,四腳不著地』。」


葉劍英多次講過毛澤東在彌留之際和他想握手告別的情形。他的話確實說明了華國鋒在葉劍英的眼裡,不過是「後主」的角色。「後主」,即斷送先帝劉備江山的阿斗劉禪也。


葉劍英能把已經頭戴「英明領袖」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的華國鋒比作阿斗,足見其心明眼亮。接著,在鄧小平、陳雲及胡耀邦、趙紫陽等的配合下,讓華國鋒不斷自打嘴巴,把「毛澤東接班人」的雄厚資本耗盡丟光,活活露出其「阿斗」本相。哈哈哈哈,什麼「無限忠於毛主席」,「誓死捍衛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統統不過是抹在華國鋒臉上的令人發笑的油彩,到頭來只是成為人們酒後茶餘的笑料而已。高勇們津津樂道其人「偉績」,究竟有什麼作用呢?究竟是讓人們忘記歷史還是重新回憶歷史?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 華國鋒(右)是毛澤東(左)晚年指定的接班人。師東兵說,胡耀邦認為華國鋒根本沒有資格做「英明領袖」。


吹捧華國鋒貶斥鄧沒有根據


華國鋒剛剛上台,報刊上幾乎把他在各個時期的「光輝事蹟」都端出來了,到處是「效忠」、「緊跟」的吶喊,「交城山交城水」的歌已經和「東方紅」一樣,成為當時中國每天都能聽到的主旋律。結果怎樣呢?只能使人發笑,就像馬戲團的小丑,不管他戴上多少閃耀的光環,一舉一動還是小丑的本色。


《第五期》裡是這樣描述的:「華國鋒五十五歲接班,是最年輕的黨的主席,到一九八一年六月的六中全會,華國鋒被迫辭職已成定局。誰當黨的主席,經過最激烈的較量,七十七歲的鄧小平是最想當的,有人推舉葉劍英,葉以八十多歲推辭,但是他不同意鄧小平,因為他根本不同意華國鋒下來。」


他們說:「最後新的黨主席落在工作成績最突出的胡耀邦頭上。」他們偏偏不講,建議胡耀邦擔任主席的恰恰就是鄧小平!華國鋒擔任副主席不過是為了和平解決問題的過渡。


緊接著,他們用很低劣的語言指控:「鄧小平將黨的一把手和軍委主席分開是違憲行為,八二憲法,為他而修改,華國鋒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努力建立的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正常秩序,被破壞殆盡,毛澤東遴選接班人制度被鄧小平擴大為隔代指定。」


按照他們的邏輯,中國人民應該繼續在「英明領袖」的領導下生活,應該繼續在「交城山交城水」的歌曲中效忠。似乎華國鋒已是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的先知!這些所謂「腦子裡沒有進了水」 的人,哪裡能夠領悟,中國從「抓綱治國」到「依法治國」的歷史性過渡時期,為了穩定大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部署、舉措需要多麼高明的手腕和魄力,雖然,今天我們可能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


《第五期》寫道:「從一九五三年就跟隨胡耀邦的警衛秘書李漢平說:『耀邦在那兩年時間內把重要的幹部全給當了,黨校校長,組織部長,中宣部長,秘書長,實際上就是黨務的這塊他全都包了。』」,另一位長期擔任機要秘書的高勇說:「那段時間好像哪裡都需要耀邦,而且他到哪去局面很快打開了。作為領導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的領袖胡耀邦,最重要的功績都發生在華國鋒擔黨政軍一把手的時候,他自己當了總書記之後反而處處受制,最後也和華國鋒一樣,被迫辭職。這是不能不讓人反思的一段歷史。」


他們看到了胡耀邦當時確實無往而不利,卻竭力迴避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胡耀邦大刀闊斧地平反冤假錯案,旗幟鮮明地提出「解放思想」等深得人心的主張,都是為了突破「兩個凡是」的羅網,是有鄧小平、陳雲、羅瑞卿等一大批老一輩政治家、軍事家作為後盾的。當華國鋒在一些人的挑動下企圖在某地檢閱軍隊「向我們示威」(鄧小平語)時,遭到了羅瑞卿等軍委領導抵制而沒有得逞。這說明當時胡耀邦的權力不僅不是來自華國鋒,相反,正是來自針對華國鋒的潮流。華國鋒當然清楚這一點。把胡耀邦的下台和華國鋒的下台相提並論,完全違背了歷史的真實。


可笑的是,高勇們竟然得出了是華國鋒在支持改革、支持平反冤假錯案的結論,不是荒謬到極點了嗎?誣衊確實不能貶低任何人,但是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高勇們不能在攻擊別人「離譜」的藉口下,如此不堪地歪曲歷史和偽造事實。師東兵相信他掌握的史實真相,可以面對任何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