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危機害慘了中國?
何清漣

 

● 中國經濟早兩年就出現由盛轉衰現象,美國金融危機讓中國可以將本身的政策失誤與經濟結構不良等痼疾全推給美國。而中美經濟關係日益密切,已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 中國工商銀行紐約分行10月在全球金融海嘯中正式開業。9月16日紐約州銀行廳廳長理查奈曼向中國工商銀行駐紐約首席代表吳斌頒發執照。

最近兩個月以來,有關中美經濟關係的文章大量見諸報端,由於立場不同且兼霧裡看花,諸多見解完全相反。中國媒體及大部份論者談中國經濟,開篇必是「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經濟......」彷彿是美國的金融危機將中國拖入了黑暗深淵。由於中國公眾資訊來源受控,且缺少相關專業知識,受上述宣傳影響甚深。與中國國內所論相反,國外旁觀者也有一些不經之論,最荒謬的看法是認為美國金融危機緣於「中國陰謀」。


其實,這兩種看法都忽視了一點:中美經濟關係由於目前已經在貿易、金融方面合作日深,早已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這並非出自兩國政府意願,當然更非「陰謀」,而是近三十年來中國對外開放與外資大量進入中國後日漸形成的現實。


中國經濟三駕馬車早就出問題


其實,中國經濟由於「體質」過於虛弱,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早就隱含種種危機隱患,拉動中國經濟前行的「三駕馬車」──進出口、內需與投資,在過去一、兩年內均出現不祥徵兆,筆者在今年三月亦以《『奧運信念』掩蓋不住的經濟敗相》為題,指出二○○八年將是中國經濟由盛而衰的轉捩點。只是美國金融危機給了中國政府一個最好的藉口,將多年來中國產業政策失誤與經濟結構不良等痼疾全推往美國次貸危機身上。


其實從時序上看,中國的房地產與股市危機早就先於美國金融危機而發生。中國股市的問題根源在於政府不斷通過股市轉嫁國有企業與金融業危機,而房地產早就淪為炒家市場:二○○六年初,中國房市購買者當中就有百分之六十是炒家而非買家。「中國製造」由於安全及品質問題從二○○五年開始就陸續受到美國、歐盟及日本的抵制,即使這些國家未出現金融危機,也未見得繼續選擇中國製造的玩具、鞋類與食品作為消費。至於中國金融業受美國及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甚小已是定論,真正受影響的其實主要是外匯儲備嚴重縮水。


中國對外投資哪一部分嚴重縮水?


中國政府所擁有的一萬八千億外匯儲備當中,有一萬億用於購買美國國債與其他機構債券。其中,投資在機構債的額度應該在四千八百億至五千億美元左右。中國投資於美國 「兩房」債券的到期情況沒有確切的資料,標準普爾估計中國持有的「兩房」債券為三千四百億美元左右,這部份債券目前已經縮水百分之九十。而購買美國國債的外匯儲備至今無虞。
兩個常見的疑問是:中國政府為什麼要買這麼多的美國債券?美國現已發生金融危機,為何中國還要承諾再買美國國債?


答案也很簡單:
中國政府作為投資者,首要的考慮是如何將投資風險降至最低。任何政府手持巨大的外匯儲備,都會考慮到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會有風險。早在外匯儲備只有七千億左右時,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就開始考慮外匯儲備多元化的問題,試圖分散風險。但結果並不如意,最後只好仍舊將雞蛋繼續放在美元這隻「籃子」裡。


何故?說穿了很簡單,其他的籃子更加脆弱。衡量一個國家的資產風險的標準之一是國債佔GDP比例,目前美國國債佔GDP的比重目前已超過百分之七十,日本則更高達百分之一百四十。歐元區國債佔GDP比例與美國相若,儘管根據《馬斯特里赫條約》規定,加入歐元區的標準是政府債務佔GDP比重不超過百分之六十,但這一標準並未嚴格執行,比如義大利的政府債務佔GDP高達百分之九十,德國、法國情況未必比美國好多少。事實上,這次金融危機將歐盟各國虛擬經濟掀開一隻角,暴露的不堪遠比美國嚴重。從實體經濟來看,歐盟各國遠不如美國強盛。即使在人心惶惶的二○○八年九月,美國九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月比持平,能源價格的回落和經濟減速更是快速地緩和了美國的通脹,美國家庭收略大於支。即使是目前危機階段,失業率也遠比歐洲各國正常時期要低得多。


基於以上考慮,中國將大量外匯儲備用於投資美國國債。十月二十日之前的四個星期內,美國國債共賣出一千億元,這些買家當中估計就有中國在購買美國國債。


恐懼中國主權財富基金控制美國


從去年以來,有關警惕中國政府握有過多美國主權財富基金的話題在美國一度流行。今年二月七日,美國會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曾舉行關於警惕並抵抗中國政府投資基金的聽證會。國會的幾位參議員呼籲布希政府應該審核外國政府建立的基金對美國企業的投資,他們對外國政府建立並運營的這類主權財富基金表示擔憂,擔心這類基金的投資目的除了經濟考量之外,還可能有政治及戰略考量,可能會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由美國財政部及國防、國土安全等部門共同掌管的外國投資委員會,被參議員貝赫指責為是一條把商業利益置於國家安全之上的「沒有牙齒的看門狗」。


這場討論當然是見仁見智,美國方面由於種種實際的經濟利益考量,並未對這一狀況加以改變。這一疑慮延續到現階段,導致今年美國股市跳水時期一場沒來由的擔心:如果中國想擊垮美國,只要在某一時將美國國債全部拋向市場,將會導致美國經濟崩潰。CNN記者扎卡里亞在九月二十三日採訪總理溫家寶時,還專門向溫就此提問:「中國是美國短期國庫債券的最大持有者,據估計,價值接近一萬億美元。這讓一些美國人感到不安。您能否打消他們的顧慮,保證中國永遠不會利用這種地位作為某種形式的武器?」問題中的「某種形式的武器」就包含在某一時刻將美國國債拋向市場這種可能。溫的回答是「我們也希望看到美國能夠持續發展,因為這將有利於中國。當然,我們擔心中國在美資本的安全。不過,我們相信美國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國家。......我相信現在合作是頭等大事。」──這段話,包括所有與中美經濟關係有關的話,在中國的媒體上隻字不見報導。


溫家寶的這次表達倒是真心話。一個簡單的道理注定中國不會大量將美國國債拋向市場,這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中國目前不想自殺。試想,中國如果在此時此刻將大量美國國債拋向市場,誰有如此多的財力接盤?只有大量賣盤而無買盤的市場,只意味著賣盤的價格將出現自殺性下跌。中國政府雖然時時恨不得接替美國成為世界老大,但目前根本就不是發動這種自殺性攻擊的時機。


為了已有的投資不虧損,中國政府最明智的選擇是繼續合作,中國政府這次也確實是這樣做的。從十月中下旬以來,美元地位顯著增強,美國國債行情看漲,總帳算下來,中國在美國國債上的投資是個不錯的選擇。

 
事實上,由於中美兩國經濟關係日益密切,以及中美經貿的重心由貿易(紡織品、玩具業、製衣業等)轉為美中金融界之間的投資合作,美國政治中所加入的「中國因素」越來越多。對兩國來說,這種既非敵對亦非戰略夥伴、完全由經濟利益決定的關係是種新型關係,遠比冷戰時期的美蘇關係複雜密切。


(何清漣:旅美中國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