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路線的綠色元素
金鐘

【一篇信念堅定充滿智慧的政治演說,以台灣民主自豪,飽含對台灣價值的深刻認同,和對中共極權主義的抗拒。是表達清晰,文詞質樸的上乘之作。】


● 馬英九總統(1950年 —)。

  一位總統的就職演說,無論怎樣都是一篇歷史文獻,何況馬英九總統的就職,正處於台灣歷史發展新的轉折時期,這個時期的特徵是,執政兩屆的本土政權遭到嚴重挫敗,中國大陸經濟實力迅速崛起,台灣面臨全球化競爭的巨大挑戰。重新回到台灣執政舞台上的國民黨,將怎樣面對新的局勢?怎樣選擇自己的位置和對策?馬英九的演說回答了這些問題。

 就像他選擇綠色大將賴幸媛為陸委會主委令人吃驚一樣。馬英九這篇表達清晰,文詞質樸的演說也有不少出人意表之處。雖然選戰中口口聲聲「拼經濟」,但是這篇演說的主旨和重心,卻在政治上。毋寧說是一篇「政治演說」,全篇揮灑?政治家應有的堅定、信念、智慧乃至激情。馬英九最後帶領大家高呼「台灣民主萬歲!中華民國萬歲!」這兩個口號,正是他的政治理念的高度概括。而台灣民主是台灣政治的核心價值,是從李登輝康奈爾大學還政於民演說以來,四屆民選總統一路走來一以貫之的路線。

先聲奪人高度肯定台灣民主

演說開宗明義,高度肯定「台灣是亞洲和世界民主的燈塔」,「是全球唯一在中華文化土壤中,順利完成二次政黨輪替的民主範例,是全球華人寄以厚望的政治實驗。」這番話可謂氣勢大,高屋建瓴,佔領了論述的制高點。眾所周知,經濟成就在華人社會有先鋒、有後進,也難免陰晴圓缺,但民主政治卻是華人世界可望不可及的夢想,今天在台灣變成現實,一個台灣政治家以此自豪,他就站穩了腳跟,先聲奪人。難怪那些以民族大義,以統一為依歸的論者,不爽這篇演說,又理不直、氣不壯,而閃爍其詞。他們的心結在於,一貫地否定綠色政權是民主政府,否定台灣民主,馬英九則肯定台灣民主的連貫性,肯定「政黨輪替」的價值。從而超越權力之爭的層面。

當代台灣的發展和全球眾多發展中國家不同的是,她面對?一個強大的專制政權以大欺小的威脅,兩岸政策便成為台灣所有從政者一個首當其衝的議題。這自然成為馬英九就職演說中最令人矚目的部份。他重申「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理念。主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海現狀,接受「一中各表」的兩岸共識。綠營不滿馬沒有講「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統派則希望他貫徹「去台灣化」,撥亂反正。我看他們都是看走了眼。「三不」也好、「一中各表」也好、「維持現狀」也好,本質上都是一邊一國嘛。已有評論指出,北京對此看在眼裡,耿耿於懷,實則進退維谷罷了。演說在第一節中有一個自然段:

「顯然,中華民國已經成為一個受國際社會尊敬的民主國家。」

如此明白,如此自信,何容爭議!

間接表達三民主義的統一原則

馬英九在引述兩岸協商的兩個十六字訣時,說了一段連宋們不敢想、不敢說的話:

「英九堅信,兩岸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他期待大陸能繼續走向「自由、民主與均富的大道」,才能創造雙贏。這豈不是過去挑戰中共的「在三民主義制度下實現統一」的翻版嗎?

馬英九呼籲和解休兵,要和大陸談台灣國際空間及和平協議。他強調:「台灣要安全、要繁榮、更要尊嚴!唯有台灣在國際上不被孤立,兩岸關係才能穩定向前發展。」這仍然是一個政治家的視角,顯示動人的震撼力道。沒有安全,沒有尊嚴,那是一種甚麼繁榮!讓人聯想起台灣多年被中共外交和軍事殘酷打壓的痛楚與憤懣。有人批評馬在兩岸關係上,沒有新意,甚至比不上陳水扁上台時許諾「四不一沒有」,但是西方媒體反應相當同情和好感。馬表示強化和美國的關係是外交上首要的任務,他不避諱要繼續軍購打造一隻堅實的國防勁旅。這種堅定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的姿態,是阿扁八年前的講稿中看不到的。

這些,加上他就職前表示的「任內不談統一」,「這一生不太可能看到統一」的言詞,還有李登輝夫婦出席就職禮,就被人解讀為馬英九口說「不獨」,實際在搞「獨台」,在走李登輝的路線。甚至演說最後馬自述自己是「戰後新移民」,「感念台灣社會的包容之義、栽培之恩與擁抱之情」也被指為討好台灣本省人。批評他「向綠色思維妥協、遷就」。

從近年一系列事態上,可以看出,馬英九在兩岸問題上,和連戰為代表的老國民黨人存在分歧,且有漸行漸遠的趨勢。他傾向於信任台灣精神、台灣人,更甚於信任對兩岸合作的幻想。他在論述任內將要慶祝中華民國開國一百週年時指出,這一百年有六十年在台灣,「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命運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民主憲政理想,當年在大陸未能實現,但今天在台灣終於生根、開花、結果」。這些話絕無誇張成份,是出於對台灣價值、本土意識的深刻認同。當然也隱含著對大陸一黨專政數十年不變的批評。

絕不輕信,有所為有所不為

記得台灣有一個電視節目,在馬英九當選後分析他最怕甚麼?論者說,他最怕別人說他「賣台」。可能是實情。然而,這種內心恐懼又何錯之有?一個掌權者「戒慎恐懼」,不正是應有的操行嗎?縱觀演說全文,不難感到這位在台灣成長並一路實現?他的治國理想的新任總統,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慷慨接納、滋養和庇護,懷有謙卑的感恩之情,他毫無某些大中國主義者那種吃盡台灣又瞧不起台灣、嫌棄台灣的傲慢。甚至不惜和他們分道揚鑣。

支持馬英九擁抱台灣告別大一統的精神支柱之一是對共產極權主義入骨的厭惡。這是不少朋友的一種看法。我在本刊四月號指出馬早年接受反共教育,可能對他一生有決定性影響。在美留學加入反共愛國聯盟、並主編反共刊物《波士頓通訊》(國民黨的內參),回國即入總統府任職,這是他從政的起點。後來做陸委會副主委,每年出席六四晚會、同情海外民運、法輪功、西藏……這些背景都滲透在就職演說的字裡行間。他絕不會輕信老共,受騙上當。但是馬英九能走多遠?有限。他選擇的只能是一條中庸之路。周旋在台灣本土派和親共統派之間,非統非獨;有所為,有所不為。

從最近的人事佈局可以看到,在有關大陸工作的「海陸」這一塊,即海基會、陸委會高層,連戰系的人馬,一個也插不進。似乎甩脫「不沾鍋」積習,勇於和連王一派切割。在返回聯合國的問題上,他不會向北京叩頭,可能以低調的方式,繼續推動。他也不可能受制於黨的權力牽制。盤根錯節的老派官僚系統的反彈,他應該早有了準備。如果他不能形成一個有力的中樞班底,也可能陷入孤立的困境。

以人口而言,台灣還不夠中國的一個大省,但已完全具有歐洲中等國家的氣派,馬英九隱忍待發,有機會施展他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實踐他的競選諾言,使台灣更上一層樓,是他的幸運,也將令許多人感到欣喜。

(二○○八年五月二十七日紐約)